江西省都昌縣汪墩鄉,自2002年以來,不斷強化扶貧工作責任,堅持把發展扶貧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扶貧開發的總體目標;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整村推進,作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突破口;把強化資金項目監督、加強服務管理,作為確保扶貧項目實施,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的根本措施;把抓好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技推廣,作為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途徑,使農村的落后面貌有了明顯改善,農民的整體素質和科學種養水平不斷提高,以“一村一品”為特征的扶貧產業正在形成,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一、發展扶貧產業,力促農民增收
汪墩鄉具有丘陵山地多、沿湖水面大、離縣城近等諸多優勢。五年來,鄉黨委、政府利用山水資源和地緣優勢,積極引導和鼓勵群眾大力開發果業、水產、茶葉和蔬菜產業,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扶貧產業新格局。蒲壙、土安二個村丘陵山地多,前幾年,他們抓住林權改革這一機遇,把大量荒山落實到農戶,扶持和鼓勵農民栽種柑桔。通過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以及農民的細心管理,300多畝桔園全部進入盛果期,最多的一棵桔樹年產200多斤桔子,僅果業人均純收入就超過了1千元。楊塢、楊儲村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適應種植茶葉的土壤條件。五年來,這二個村把改造老茶園,擴種新茶園作為發展扶貧產業的重點常抓不懈。現在,這里生產出來的茶葉色澤翠綠、汁濃湯清、淳香可口、供不應求,形成了發展潛力大、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古嶺村地處縣城近郊,2002年以來,一直把大棚蔬菜作為扶貧產業來抓。現在已經建立起了一個200畝的高效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僅蔬菜生產人均增收300多元。
二、加強整村推進,改善生存條件
由于歷史原因,汪墩鄉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山區和丘陵地區,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鄱陽湖區。居住在“二區”的群眾長期受到“三難”困擾,即出門行路難、子女上學難和生產生活用水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五年來,利用國家財政扶貧資金400多萬元,修建村組公路11條,新建校舍4幢2960平方米,新建提灌站2座,修復提灌站5座,維修水渠5千多米,加高加固堤壩1.6千米。這些項目的實施,從根本上解決了山區湖區群眾行路難,上學難問題,使全鄉5千多畝農田旱澇無憂,3千多農民用上了潔凈的井水或自來水。部分自然村“三清三改”和新農村建設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已發生可喜變化。
三、強化服務管理,確保扶貧效益
加強項目資金管理,是確保扶貧項目有效實施,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關健。2002年以來,自始至終從嚴把好“三道關”。一是嚴把“選項立項關”。堅持凡是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優先確立;凡是有利群眾增產增收的項目優先確立;凡是有長久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項目優先確立。二是嚴把“資金使用關”。按照“區別情況,分項定額,相對集中,重點使用”的原則,堅持扶貧資金一分不擠,項目建設一個不少,實行專款專用,辦一件事成一件事,使每一分錢都能造福于民。三是嚴把“項目驗收關”。扶貧項目實施后,嚴格按照規劃標準進行檢查驗收。五年來,8個重點村的20多個扶貧項目,個個都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民心工程”和為農民增收的“脫貧致富工程”。
四、重視科技推廣,培育新型農民
在農村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堅持對農民進行現代農業科技培訓,是提高農民素質,實現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脫貧的有效途徑。汪墩鄉采取“四措并舉”的方法抓農業科技普及推廣,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型農民,推動了經濟發展。一是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請農、林技術人員給農民講課,傳授種養技術。二是培養科技致富示范戶,影響和帶動廣大群眾掌握相關的種養技術。三是依托現有成功的種養基地,組織農民到實地參觀學習,推廣良種良法,使農民在自己的身邊就能看到典型,學到經驗。四是根據農事季節和種養殖業的不同情況,及時編寫打印技術資料分發給農戶,促使農民掌握種養技術,了解相關信息。五年來,全鄉共計印發技術資料1萬多份,共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40多期,培訓農民5千多人次,培養農業科技致富能手27人。一大批懂技術、會種養、善經營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作者簡介]李送壽,男,都昌縣扶貧辦干部。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