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塘鎮地處江西省都昌縣的中心腹地,都中、都七公路貫鎮而過,面積134平方公里,下轄20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227個自然村,人口5.8萬,耕地面積42023畝,山林面積89580畝,是都昌縣第一大農村鄉鎮、革命老區。多年來,在上級組織的關心和支持下,我鎮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間我鎮有7個行政村被列為整村扶貧開發村。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逐步展開,我鎮將新農村建設與扶貧開發緊密結合,探索了一條扶貧開發新路,扶貧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村風民風有了明顯好轉。
一、從加強宣傳、轉變思路入手,樹立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工作新理念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和省委提出的“五新一好”新農村建設要求,把新農村建設納入扶貧開發的重要內容。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干部服務、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加大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指導和政策宣傳。提出了“打造精品村、建設重點村、帶動一般村”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相關村成立了以村支部書記為責任人的工作機構,試點分別成立了村民理事會和志愿者協會,有6名鎮干部、9名村干部、46名村莊理事會成員和100名志愿者參與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和服務。充分發揮各種輿論宣傳工具的作用,加強新農村建設有關政策宣傳,先后召開各種會議20次,發放宣傳品600份,書寫固定標語42條,辦各種宣傳欄20期次,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得到了農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殿下上舍村新村理事會會長江傳清,發揮自己群眾基礎好、威信高的優勢,不計報酬、耐心細致地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拆除村內空心房2間、影響村容村貌的廁所18間、豬欄2間,為新村規劃打下良好基礎。同時,積極爭取幫掛單位九江發電廠的支持,建起了圖書室、村民學校、黨員活動室等,使咀下新村成為新村建設的亮點村。
二、從廣大農民群眾最盼望解決的問題入手,切實發揮扶貧資金的最佳效益
根據各自然村地理條件、人文環境、經濟基礎和“三清六改四普及”要求,因地制宜,抓好村莊環境整治。一是村莊規劃根據群眾意愿,不搞一刀切,保持村莊原貌;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量力而行,不搞強迫命令,防止產生債務;三是資金籌集整合利用,不搞單打一,部門、社會多方面爭取;四是資金管理陽光操作,不搞個人說了算,群眾民主管理。在4個扶貧開發村新農村建設點,我們堅持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提高農民文明衛生素質為抓手,群眾累計投工投勞4000余個,爭取扶貧開發資金40萬元,社會和自我籌資達54萬余元,扶貧資金真正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整治,基本實現了“出門不沾泥、吃水不用提、廁所無臭味、做飯用沼氣”的目標,村莊環境美了,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了。
三、從提高素質、發展產業入手,加大新型農民培育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按照“扶貧先扶智、扶貧不返貧”的工作要求,我鎮先后與縣科協、農業局等部門聯系,舉辦農業科技培訓班4期,培訓農民300人次,發放各類農業科技書籍1000多冊。同縣經貿委聯合開展農民工技術培訓,培訓技術農民工100人次,為縣工業園區輸送熟練技工100余人;借助農函大培訓渠道,每年培訓干部群眾40余人。加強村民思想道德、民主法制、文明衛生教育,完善村民自治機制,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水平。圍繞“發展一村一品,培植1-2戶種養大戶”的扶貧開發思路,先后在4個扶貧村建果業基地3個、藥材基地1個、三黃雞養殖基地1個。扶貧村長山村馮孟勝創辦的三黃雞養殖基地是贛北最大的養殖基地,年養殖三黃雞達200萬羽。上一輪扶貧村潭湖村江樂勇創辦的黃桅子基地達2000畝,帶動了10余戶農戶參股。在今年安排的17個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上,土塘鎮結合扶貧開發需要,在7個扶貧村安排了12個新農村建設點,并提出每個新農村建設點必須扶持1-2戶養殖三黃雞萬羽以上的大戶,通過扶貧資金補一點、銀行貸一點、個人籌一點的辦法,采取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以此發展三黃雞養殖大產業,帶動群眾致富。
四、從營造和諧穩定的農村社會環境入手,全面塑造農村新風貌
2006年,土塘鎮開展了“十佳村官”、“十佳村民小組長”、“十佳文明戶”、“十佳機關工作人員”的評選活動,共評選“四十佳”人物40名,其中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達10人,有力地調動了廣大干群建設家園的積極性。
[作者簡介]馮愛民,男,中共都昌縣土塘鎮黨委委員。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