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西省橫峰縣興安工業園區的無極制衣公司等多家企業因難以招到技術和經營人才而頻頻告急,不得不到外縣四處出擊。這在當地成為一件新鮮事。據統計,橫峰縣是一個勞動力富余地區,2005年全縣勞動力資源總量為10.2萬人,在外務工創業人員4.9萬人,占全縣總勞動力的48%。全縣農村在外務工人員達40631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62.6%,是名副其實的勞動力資源富余地區,那么,一個勞動力資源富余地區本應“近水樓臺先得月”,何以出現“招工難”現象?
一、“招工難”背后的成因分析
對許多擇業者而言,工資待遇、發展空間是選擇就業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就業環境、勞動者自身素質等因素,既有市場因素,也有非市場因素的影響。
1.從市場因素分析,發展空間較小、工資待遇較低是導致我縣企業“招工難”的最主要原因。近幾年來,各地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出現“百花齊放”的發展新格局,以前“想發財去廣東”的想法變為“東西南北中”,就業者對打工地的選擇多了,勞動力自然取向于經濟發達和工資福利待遇較高的地區或企業。
企業技術含量較低,技術工種少,滿足不了就業者的“欲望”。許多文化素質較高的年輕人,抱著“男兒志在四方”的想法,希望通過外出打工能開闊視野見世面,能學到一技之長,改變自己的命運。而目前我縣的企業多屬勞動密集型,進行的是簡單的手工操作,科技含量、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技術工種少,用工需求總量不多,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用工需求,導致就業者選擇余地小,想通過外出打工學技術、學知識、學管理的愿望難以實現。
縣域經濟不發達,吸引不了就業者的“眼球”。橫峰是經濟小縣,相對發達地區來講還有較大的差距,年輕人多數認為經濟發達地區發展的機會多、空間大,走出去起碼可以多見世面,加上橫峰與長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區地理相鄰,一批具備一定知識和技術的高中生、初中生想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實現自身價值,紛紛出外打工“淘金”。
企業工資待遇較低,留不住就業者的“心”。據了解,許多外地企業來我縣創業辦廠是沖著勞動力豐富、價格便宜而來,因此開出的工資普遍偏低,熟練工人每個月只能拿到700-1000元左右收入,初學工、低級工工資在300-400元,有的還要加班加點,吸引不了具有技能的熟練工在本地求職,導致務工者紛紛往經濟發達和工資待遇較高的地區和企業轉移。此外,縣政府職能部門通過多方努力招來的工人,在當地企業干不了多久,又成批流失到外地打工。據縣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的調查顯示,外出務工收入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征:離鄉越遠,收入越高。2005年,農民工到省外打工純收入是省內打工收入的2.3倍。
2.從非市場因素分析,就業環境和勞動力素質相互碰撞,出現失業與職位空缺并存的結構性矛盾現象。
企業就業環境差,就業者“逼”走他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自我意識不斷發生變化,擇業者越來越注重企業提供給他們的就業環境和生活保障。如果企業就業環境不好、待遇不好、企業管理不規范,不少人選擇“走為上策”。企業就業環境差主要表現在:一是工作時間長,職工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單位勞動時間報酬較低,致使他們的體力和精力都無法承受,不得不選擇“走為上策”。
二是勞動強度大,勞動者不堪重負。有的企業人為提高計件定額,變相提高職工勞動強度,還有的企業兩三個人的活一個人干,使職工一直處在重壓狀態。還有的企業機械化程度低,全靠人力操作,職工體力超支,勞動者望"崗"生畏。
三是社會保障不力。社會保障政策覆蓋率不高,有的企業參加養老保險后無能力續保,絕大多數企業無力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存在后顧之憂。
企業用工“門檻”高,就業者“望崗卻步”。隨著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集約化程度日益提高,現在部分企業招聘的工種多數是初級技工,要求具備一定實踐技能的操作工,而并非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崗位。如電子裝配工、縫紉工、印刷工、噴漆工、彩印工、焊接工、機械操作工等,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不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訓是不能從事該項工作的。而新增的勞動力,大多勞動力素質較低,一般是初中或高中畢業生,即使是少數技校的畢業生,因沒有工作經驗或專業不對口,也難以勝任崗位,滿足不了企業用工的需要,不少就業者“望崗卻步”,出現“有活沒人干”的局面。
二、“招工難”折射出幾點啟示
1.工業經濟崛起,帶動對勞動力需求明顯增加。
近年來,橫峰縣進一步突出主攻工業核心戰略,工業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目前,興安園區共引進企業90余家,投產企業40余家,隨著企業的陸續建成投產,對勞動力需求明顯增加,特別是有一技之長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熟練工人,更成為“灸手可熱”的搶手貨,企業招工難、用工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凸顯。
2.技術性工人的供不應求,是實現技術升級轉移的必須結果。
隨著招商引資的項目和企業檔次越來越高,其對人才的需求層次亦“水漲船高”。橫峰縣出現的招工難,預示著以低勞動成本為主要競爭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開始發生改變,舊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實現技術升級轉移。
3.校企聯合,市場調節,定單式培養專業對口的人才是解決當前和今后“就業難”和“招工難”雙重矛盾的重要環節。學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企業是人才成長的基地。校企緊密結合,共同培養人才,才能整體提高社會的勞動力素質,促進社會的發展。招工難在很大程度上是招技工難。校企聯合,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是解決招工難的必由之路。培養技工,單靠職業技校,培養的人才沒有實踐經驗,難以滿足企業的用工要求;完全靠企業來培養技工,缺少系統理論指導,速度慢、效果差。只有校企聯合,理論聯系實踐,學校為技工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企業為技工人才的成長提供舞臺,校企聯合,優勢互補,才能培訓就業一體化,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展。
4.農業生產效益回升,部分外出務工農民歸鄉務農,這是市場經濟中典型的替代與選擇關系發生作用的效果。
隨著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臺,農民收入增加,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出門打工不如在家種田的思想逐漸上升。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糧油價格大幅增長。主要生活物品的價格上漲達30%-50%,大米從1元錢每斤漲到1.5元每斤;豬肉價從5元多錢一斤漲到6元多錢一斤。農民負擔的減輕,農作物價格的上漲,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工在家務農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是更加自由和安心。在家務農既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又可以與家人團聚,還不用擠車勞累,在家務農的農民工多了,進城打工的農民工自然就少了。
三、緩解“招工難”的幾點建議
1.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近年來,由于高校擴招,職業中學、中專和技工學校招生人數急劇下降,使得技術工人短缺的傾向更加嚴重。一邊是中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另一邊是不少大學畢業生由于所學專業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脫節而找不到工作。為此,各級政府應根據市場需求,加強對在職職工、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等從業能力的無償培訓,通過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增強了廣大勞動者的就業能力,較好地發揮培訓促進就業的作用,盡可能地減少失業與職位空缺同時并存的結構性矛盾現象,提高勞動力的供給質量,同時,根據企業特點和用工要求,勞動保障部門要配合鄉鎮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讓更多的農民能擁有一技之長,讓企業能夠招到自己滿意的工人。
2.提高員工工資待遇,增強企業吸引力。提高工資待遇,這是緩解招工難的關鍵環節。企業應參照發達地區工資標準,適當提高職工工資待遇,同時加強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食宿娛樂方便,這樣不但能吸引本地勞動力放棄外出打工的念頭,進工廠打工掙錢,還可吸引周邊地區勞動力到當地企業務工。企業還須遵守法定作息制度,提供人文關懷,按規定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按時發放工人工資,解除員工的后顧之憂,從而增強企業的吸引力。
3.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多渠道發布勞務需求信息。首先,政府要做好“鋪路搭橋”工作。有關部門應利用電視、廣播等媒體,多渠道發布信息,吸引勞動力的流向。其次中介搭橋。通過經常性舉辦招聘會的形式,為務工者和用工企業提供交流平臺,使準備打工的勞動力在當地有更多的選擇余地。
4.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導向作用,實現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移。勞動力的供給遠遠跟不上企業的增加步伐,建議政府發揮宏觀調控導向作用,在今后招商引資工作中,要有選擇地多引進科技含量高、自動化程度高、用工少的企業。已投產的企業要逐步引進開發科技含量和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產設備,努力使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型、資金密集型轉變,減少企業用工量,進而減輕招工壓力。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