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阜蒙縣被省扶貧辦確定為全省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試點縣。一年來,該縣舉辦各類培訓班18期、25個班次,招收農村貧困勞動力1227人,安置就業率達95%以上。經過培訓的學員大部分輸出到沈陽、大連、深圳、昆山等大中城市就業,月平均工資1000~1200元,全年可創勞務收入1000余萬元,帶動了4000多人穩定脫貧。2006年8月,阜蒙縣扶貧局被團中央、農業部、教育部、科技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和民進中央等七部門評為“全國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先進單位”。阜蒙縣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是:
強化領導,增加投入。阜蒙縣被確定為遼寧省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試點縣后,縣委、縣政府加大了對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領導力度,把轉移培訓列為政府重點民生工程,責成縣扶貧局具體抓落實工作。根據省扶貧辦有關文件精神,從整村推進項目資金中列出專項資金,用于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
制定文件,規范運作。結合勞動力市場和農村貧困勞動力資源實際,制定印發了《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辦法》、《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試點工作實施細則》和《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操作規程》等文件,明確試點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內容及培訓步驟,保證了轉移培訓工作規范、有序運行。
發揮優勢,確定基地。按照省扶貧辦的要求,經縣扶貧局嚴格考核,確定阜蒙縣職業中專、阜新博育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阜新百志職業培訓學校、縣委黨校、東方駕校、平安地職高等6所學校為縣培訓基地,并根據各培訓基地的資源優勢,確定了電焊、汽車維修、計算機應用等8個重點專業。
訂單培訓,保證就業。按照用工單位提出的用工數量和類別、技能標準、時限要求等,與用工單位簽訂培訓合同,實行訂單培訓。通過開展市場調查和分析預測,開展儲備式培訓,并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推介培訓成果,積極與本地、外地企業舉行勞務供需見面會、推介會等,為農民外出就業搭建平臺。保證了培訓學員都能“輸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下達計劃,簽訂合同。在培訓資金、培訓基地、培訓對象、培訓時間和補貼費用確定后,縣扶貧局以批復的形式向各培訓基地下達培訓計劃。同時與培訓基地簽訂委托培訓合同,合同包括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等項內容,并進行司法公證。
加強管理,注重質量。縣扶貧局要求培訓基地每期開班人數必須在30人以上,未達到規定學習時間的學員,不準參加結業考試,禁止輸出。縣扶貧局對培訓班進行抽查,對3次曠課或無故不參加結業考試的學員,取消其學員資格。培訓班結束前,縣扶貧局和財政局按照批復和委托培訓合同組織聯合驗收,重點檢查驗收培訓臺賬、轉移輸出臺賬等,驗收合格后發放合格通知單。
合理補貼,嚴格報賬。為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使參加培訓的貧困農民在較短的時間內真正學到技能,經過認真調查研究,確定培訓時間為3~6個月。根據財政、物價部門規定的收費標準,再要求培訓基地適當降低一點,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了補貼標準。培訓結束后,培訓基地持驗收合格通知單及相關文件、證明等材料到縣財政局報賬,兌現補助資金。
抓好維權,搞好服務。阜蒙縣普遍給外出務工人員發放“維權卡”,上面印有縣委書記、副縣長、扶貧局局長等人的聯系電話,遇到維權等事情,可直接給縣領導打電話。學員被輸出后,培訓基地將為其建立跟蹤檔案,記錄學員就業去向、工作表現、勞動保障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各鄉鎮政府依法維護外出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等合法權益,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