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村民小組財務和資產管理問題一直是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焦點”,很多不穩定因素都聚焦在村民小組財務管理問題上,財務管理混亂和資產管理的隨意性狀況比較普遍。一是村民小組不設帳、不記帳,把五花八門的票據用報紙封成包,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包包帳”;多人收錢,多人管錢,多人用錢,長時間不交帳,變成了“兜兜帳”等。二是非生產性開支大,絕大多數村民小組財務支出用于招待,普遍形成一種開會吃、出差吃、有事無事幾個人聚到一起吃的不良風氣,造成極大的浪費。三是發包、出租不規范:(1)程序不規范。有些小項目不進行招投標,由少數干部說了算。(2)手續不規范。合同要素不全,條款不明,甚至有口說為憑等現象。(3)付款收款不規范。有少數工程的付款以領款憑證方式入帳,發包款的收費,未落實專人收取。四是少數村民小組干部貪污,挪用集體資金現象嚴重,如收入不入帳,多收不交,重報開支,多領補助,甚至合伙巧立名目私分公款以及造假發票報帳等。村民小組財務管理與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不相適應,影響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對村民小組財務的管理:
一是實行組帳村代管。推行組帳民理村代管制度,在制度設計上注重用制度規范程序,明確責任,約束行為。各村結合實際,建立《組級財務管理辦法》、明確組財務納管范圍,建立健全《資產管理規定》、《財務管理制度》、《民主理財小組職責》、《財務公開制度》。村民小組不設會計只設報賬員,按照“只管理,代記賬,不使用”的原則,將組帳由村委會代管,村民小組報賬員把民主理財小組審核后的原始憑證,每季度到村委會報賬一次。二是建立約束機制。(1)規范收支限額逐級審批制度。村民小組年初編制財務收支計劃,堅持以收定支,厲行節約,組內一切開支嚴格按照標準和審批權限實行逐級審批,超過100元的由民主理財小組共同討論,通過程序審批;超過500元的報村委會審定。(2)規范村民小組工程項目及公益性事業建設。工程投資額超過3000元的建設項目,經申報鄉鎮集體資產招投標評估領導小組批準后,由村民小組張榜公布或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再實行項目公開招標。(3)規范集體資產出讓行為。凡一次性出讓集體資產金額達3000元,首先實行出讓前告知制,并報鄉鎮集體資產招投標評估領導小組成員和村民代表進行有效的資產評估,作出合理的招標基數;其次進行出讓信息公告,面向社會公開,并規定集體固定資產一次性租賃或出讓期限不得超過5年,同時在村委會監證下簽訂完善的合同。(4)規范招待費用管理。經濟收入較大的村民小組不得超過人均10元的標準,經濟收入少的實行零招待費制度。三是強化陽光操作。為切實加強村民小組財務規范化管理,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認真實施組務公開,搞好陽光工程。(1)堅持統一的公開制度。確定每季末的25日至28日為公開日,并制定統一格式。(2)嚴格公開的“三級審核”制度。村民小組每季發生的原始收付憑證在報帳前,必須由村民小組負責人、組民主理財小組、村代理會計逐級審查,并加蓋民主理財監督小組專用章,把財務管理的“關口”前移,由事后監督轉化為事前監督。(3)狠抓按期逐筆公開制度。由村代理會計編制好會計報表和收支憑證,交組報帳員在公開欄上逐筆填寫上墻,由民主理財小組成員現場監督,并在財務公開欄上簽字確認。通過財務公開,清除群眾疑慮,理順群眾情緒。
[作者簡介]況選明,男,上高縣扶貧辦。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