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的素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何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對推動扶貧開發,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農民;素質教育;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是“十一五”期間列入國家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的素質教育問題是頂頂重要的一環。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塑造一代新型農民,讓每個農民做到有文化,有頭腦,有技術,懂科學,對推動扶貧開發,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意義重大而深遠。本人試從駐村工作實踐的角度就如何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問題,作一些有益的探索與思考。
一、當前農村部分農民素質的基本狀況
根據實際調查和在扶貧工作中掌握的一些實際情況,目前,農村部分農民的綜合素質大致存在四個“缺乏”。
一是缺乏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質。在經濟薄弱農村中,有部分農民群眾由于缺少一定的文化與科技知識,習慣于長年種植兩季糧食作物耕作方式,對調優產業結構,推廣優良品種,利用先進生產工具,推行科技種田積極性不高。還有的怕這怕那,縮手縮腳,畏難情緒一大套、困難講了一大堆。學科技用科技積極性不高,投入很少,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這些錯誤認識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增收路子不寬。
二是缺乏較高的理想和生活追求。長年生活在農村的一些農民群眾,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思想比較僵化。只求吃飽,不求吃好;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好?熏生產上沒有高效益的要求,生活上沒有高質量的追求。還有部分農民群眾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輕視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學習,認為學習技術耽誤生產,沿襲傳統生產方式一樣可行,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缺乏創新精神,小農意識濃厚。
三是缺乏市場經濟意識。部分農民對市場快速變化的形勢極不適應,有些農民在種植、養殖中跟風而上,被動式地傳統式地發展經濟,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散而虧。埋怨市場、埋怨人家,跟不上市場的節拍,怨天尤人。實際上是缺乏市場知識所導致的生產活動的被動性和盲目性。
四是缺乏整體意識和政策、法制觀念。有些農民思想比較落后,國家、集體觀念不強,只顧個人,不顧他人。這部分農民的思想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與三個文明建設要求還有差距。在政策掌握方面,有的甚至連涉及切身利益的政策也不了解,還有一些能夠帶來間接效益的政策也一無所知。還有些農民不學法、不懂法,法律觀念淡薄,不但不會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而且還存在一些違法亂紀的行為。
二、強化農民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
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農民進行教育和培訓。
一要注重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的教育培訓。要大力開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教育,以及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逐步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著力提升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起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當地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道德體系。開展實用性教育,把他們的舊觀念、舊習俗,逐步引導走上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使他們逐步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理想、有文化、懂技術、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現代農民。
二要聯系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培訓。目前?熏農民最重要的是想掌握脫貧致富的實用技術、務工技能、市場預測和分析能力等。這就需要教育培訓與農民致富的迫切需求結合起來。按照規范化、系統化、標準化的要求,以培養新型務工農民和產業農民,提高農民科技致富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為目標,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大力實施農民素質培訓工程,讓農民基本掌握1-2門實用農業技術或務工職業技能。激活他們潛在的動力,主動參與市場經濟競爭。讓他們施展才能和一技之長,達到文明育農,科技富農。從而培養和造就一批能夠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文化、有知識、敢于創新、勇于進取、樂于奉獻的現代新型農民。
三要區別不同情況開展分類教育培訓。對農民進行教育和培訓要根據各自不同特點與不同情況來開展。第一,因人施教。如對純務農的群眾要實施農業科技方面的教育和培訓,結合當地的農業主導產業,注重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農業科技技能;對個體經商的農民群眾要開展市場和商品經濟方面的教育和培訓;對外出務工的農民群眾進行勞動力轉移崗前培訓和崗位技能培訓;對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群眾進行講義務、講奉獻和共同致富的教育培訓;對部分比較貧困的農民群眾進行有關就業技能、就業門路等方面的教育培訓等。第二、因地施教。要根據各地不同的實際情況,開展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如對文化層次較高、經濟又比較發達的鎮居農民群眾可以對他們開展高技能、科技含量較高的勞動就業和勞動力轉移方面的教育培訓;對經濟不太發達的扶貧開發重點村農民群眾,要根據當地主要產業開展農業種養實用知識和農業科技知識的教育培訓,并對有外出務工需求的農民進行一些簡單的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富余勞動力轉移。第三、因勢施教。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工作目的和任務,有針對性地對農民群眾進行專題教育培訓,把農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引導到政府的各項工作中去,讓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地接受和參與,并完成好各項工作任務。
三、強化農民素質教育的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農民素質教育。農民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復雜的、龐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扶貧、農業、組織、財政、勞動人事、司法、教育等多個部門,并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如果沒有組織領導做保證,勢必造成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局面。所以,各級組織要把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工作列入黨政一把手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考核制度,完善好考核辦法,搞好檢查和評比,并把它作為檢查經濟工作與人才工作相結合的一項重要舉措,實行責任追究制度。
2.依托培訓基地,力促農民素質教育。結合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農民知識化工程,依托市、縣、鎮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基地和職業技能培訓基地,以及村農民職業技術輔導站,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形成一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網絡。系統地抓好抓實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切實提高農民素質培訓的專業化程度,使此項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
3.狠抓組織建設,帶動農民素質教育。百姓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夯實基層組織基礎非常重要。以“一班人”帶動一群人,影響全村人。俗語說:千人劃船,一人掌舵。村支部書記是關鍵的關鍵。一是注重村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當好群眾的主心骨。要多措并舉,切實解決好村干部源頭不足不活問題。采取兩票制選舉,競爭上崗。機關干部下村兼職或從退伍軍人中和致富能人中選拔村干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二是多管齊下,切實解決村干部能力不足問題,有計劃形式多樣地對村干部進行充電。集中培訓與短訓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用身邊人和事相結合,獎與懲相結合,多輪同驅,提高村干部內在動力不足的問題;抓典型、樹形象,讓黨員細胞活起來,發揮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作用。三是按照“不會發展經濟的黨員干部不是合格黨員干部,不能發揮帶頭作用的黨員干部不是好黨員干部”的要求,以教育為主,以黨員干部的典型示范,事實致富例子為依據,激發黨員干部在農民群眾中教育的震動作用。
4.轉變思想觀念,引導農民素質教育。要從思想上樹立起扶智扶貧、授魚與授漁的意識,克服農民“眼往上面看,心往錢上想,手往上面伸的“等、靠、要”懶惰被動思想,樹立起“眼往市場盯,心往市場想,汗往市場流”的主觀能動性。轉變農民思想觀念,讓其積極主動參與素質教育。讓農民在實踐中嘗到學科技、用科技的甜頭,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學科技,用科技。通過學科技、用科技的致富典型,引導帶動一方村民積極主動參與素質教育培訓。
5.建立長效機制,常抓農民素質教育。加強農民群眾教育不能忽熱忽冷,要長抓不懈。為此,要結合村級組織建設、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把此事列入目標考核中去,納入經常化、制度化,訂出目標責任制,責任到人,層層重視的氛圍;建立規范的村務、政務公開制度。讓農民群眾對政務、村務清清白白,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提高其透明度,增強互信感,建立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民間組織網絡,聘請村民組長、老黨員、老干部擔任調解糾紛信息員。定期召開例會,達到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洗清了村干部的糊涂思想,全體村民明白了發展的思路,消除了矛盾和隔閡。同時堅持開展上請下達的各項活動,舉辦“民主訪談”、“便民服務隊”及干部聯系戶活動。充分反映村情民意,搭起黨群、干群的“連心橋”,更好地帶領群眾發展經濟,走向富裕。
強化現代農民素質教育是一項具有長期深遠和現實意義的百年大計。因此,我們要站在對群眾負責的態度、站在對事業負責的態度來認識和把握。只要各級能夠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農民教育培訓力度,農民的綜合素質一定能夠提高,高素質的農民就會成為推動扶貧開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大主力軍。
[作者簡介]徐勝忠,男,江西省定南縣扶貧辦。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