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春雨,黨中央“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構想和指導方針溫暖著神州大地。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新世紀新階段的新追求新綱領,“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結果,一定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進入到新的發展境界。
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下,反貧困具有更為迫切更為重大的戰略意義。
反貧困,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題中之義。所謂和諧,總是建立在發展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有的基礎之上的。貧困的存在,意味著在社會財富的分配過程中,某些人口群體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當然,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平均的,承認差異的存在正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但是,這種差異是有底線的,決不可將差異擴大到貧困的存在。貧困是和諧的大敵,促進社會和諧就必須堅決消除貧困。
反貧困,是促進社會和諧的緊迫任務。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內含著社會更加和諧的內容。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我們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國東中西三大部分,存在著明顯的發展差距。在中西部地區,由于“老少邊窮”問題的大量存在,使反貧困的任務更為突出更為繁重。很明顯,發生在中西部地區的貧困問題,實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中的問題,必須從全局與戰略的高度上予以關注和把握。
立足于促進社會和諧反貧困,我們要創新思維,更新觀念,用新思路新舉措推進實際工作。
必須明確,反貧困的本質是發展。正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所指出的那樣:“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貧困說到底,是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后。在那些“老少邊窮”地區,無一不是生態惡化、基礎薄弱、文化落后。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消滅貧困。從這樣的理念出發,反貧困不是簡單的福利援助的過程,而是改善和培育生產力發展條件的過程,用形象的話說,就是“造血”而不是單一“輸血”的過程。
必須明確,反貧困的關鍵是扶助。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公共財政已經應運而生。公共財政一個極為重要的職能,就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扶持貧困地區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最終消滅貧困。這一過程,是公共財富公平分配的過程,是政府發揮公共職能的過程。隨著我國財政收入連續快速增長,向扶貧開發予以更大規模更大力度的財政傾斜,時機已經成熟。
必須明確,反貧困的根本是自立。這里有必要重提毛澤東寓言式的例證。他在講到事物變化內因與外因的關系時,曾以雞蛋與石頭為例,指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是變化的依據。消滅貧困,從根本上說,有賴于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奮斗。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以昂揚向上、不消除貧困誓不罷休的精神狀態和求實務實,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新路子,一步步走向幸福安康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