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做出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部署以后,我們河北省扶貧系統緊緊圍繞讓貧困群眾直接受益、增強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活力問題,組織實施了“扶貧開發細胞工程”,努力為新農村建設做好基礎性工作,收到了初步效果,引起扶貧系統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一、突出農戶的主體地位
隨著農村家庭經營承包責任制的建立,一家一戶成了生產經營的主體,其經營結果與自己的利益直接相關。發達地區是這樣,貧困地區也是如此。“扶貧開發細胞工程”的核心,就是按照中央關于扶貧開發要緊緊瞄準貧困群體的要求,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建設經常性增收項目,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逐步實現徹底脫貧。“扶貧開發細胞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堅持了“三自一導”:一方面,突出農戶的主體地位,使廣大貧困戶做到自選項目,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另一方面,又重視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不搞“無為而治”。
1.自選項目。幫助長期貧困的千家萬戶建設經常性增收項目,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黨委、政府特別是扶貧部門負有重要責任。但是,領導重視并不是越俎代庖。貧困戶得到扶貧資金支持后,種什么,養什么,搞什么項目,總投入多少,由他們自己決定。為方便群眾,扶貧部門根據當地的種養習慣、市場行情等,為貧困戶提供“參考菜單”,講明養牛、養羊、養豬、養兔、種菜、種果等的不同投入、預期收益,由農戶自己“看單點菜”。去年,圍繞用好扶貧資金,武強縣北王莊村村民經過討論,投票決定依托京安公司發展“斯格豬”,于是扶貧辦指導他們制定了豬、沼、菜的發展計劃,每戶二頭豬、一個沼氣池、一畝裸地菜,目前項目實施已初具規模。鹽山縣王姑娘村有養牛的傳統,根據村民意愿,縣扶貧辦支持132個貧困戶養牛,當年戶均增收2000多元。
2.自主經營。到戶項目是分戶經營管理,還是在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若干戶聯合經營管理,完全由貧困戶自主經營。從各地的做法來看,蔬菜大棚、林果、大田經濟作物等項目分戶經營管理的比較多,有的只是在銷售等環節有某種形式的聯合,而養殖業,如養牛、養豬等,涉及飼料、防疫、銷售等各個環節,分戶經營成本高,一些地方呈聯合經營趨勢。2005年,扶貧部門向武邑縣朱洼村29個貧困戶送去種豬58頭,這些戶委托其中的16戶代養,16戶經多方籌資建起了豬場和相關配套設施,成立了董事會,選出了總經理,統一管理,統一飼養,由于管理、防疫到位,飼料配方科學,種母豬懷孕率達98%。目前,共產仔豬466頭,已向40個貧困戶發放育肥豬,并配套建了沼氣池。
3.自負盈虧。貧困戶作為到戶項目的投入主體,對經營結果承擔全部責任,盈利自得、虧損自擔,“自己的孩子自己抱”,極大地增強了搞好經營管理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淶水縣呂家鋪村劉香蓮家,得到扶貧部門支持的二組八只獺兔后,邊學邊干,精心飼養,滾動發展,一年繁育子兔400多只,獲利一萬多元,成為全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4.政府主導。為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省委、省政府明確規定,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于扶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并要求扶貧部門確保資金投向,對到戶項目登記造冊,進行公示;要求財政部門對到村到戶扶貧資金實行項目驗收報賬制;審計部門監督檢查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為了有效地瞄準貧困群體,省扶貧辦要求每個扶貧開發重點縣每年至少建設1000個到戶示范項目,每個項目優先支持扶貧資金2000元左右,全省投入扶貧資金兩個億,用二年時間建成10萬個到戶示范項目。這樣,從政策導向上,工作措施上促進了扶貧項目向貧困戶傾斜。
二、有針對性地搞好幫扶
實施扶貧開發細胞工程,使政府和社會的幫扶對象更加具體,幫扶效果更加明顯。
1.圍繞到戶項目完善基礎設施。為了讓貧困群眾直接受益,省政府明確到縣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于支持貧困戶發展增收項目,這些增收項目需要搞什么配套服務設施,再力所能及地予以解決。如一個村種棚菜的多了,水源不夠,財政扶貧資金可適當安排打井,硬化壟溝,建一些田間路等,這樣,保證了有限的扶貧資金圍繞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來投入。而較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由各有關職能部門來解決。威縣東小城村是第二批扶貧開發重點村。規劃實施時,村干部打算利用扶貧資金主要搞基礎設施,后來,經充分聽取貧困戶意見,并到外地參觀,決定將扶貧資金首先用于扶貧到戶項目,幫助75個貧困戶各自建成一個蔬菜大棚,預計棚均效益5000元。圍繞蔬菜種植的需要,配套解決了項目區澆水和道路問題。
2.發展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合作組織。農民在闖市場的過程中面臨許多困難,許多風險,尤其是貧困農戶面臨的難題就更多。在實施細胞工程的過程中,我們注意發展培育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合作組織,帶領貧困戶更好地闖市場增收入。淶水縣依托雙衛公司帶動3000多個貧困戶發展獺兔,許多農戶靠養兔脫貧。武強縣馨康公司是個養鴨龍頭企業,該公司在重視屠宰加工的同時,先后建起了種鴨基地,鴨苗孵化基地,肉鴨養殖基地,帶動19個貧困村、1200個貧困戶發展養鴨,使養鴨戶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4000多人通過肉鴨養殖實現了脫貧。發生禽流感時,企業以保護價收購育肥鴨,保護了農民利益。
3.提供免費培訓。河北省在到縣財政扶貧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貧困戶學習種養技術。既注重理論培訓,又注重針對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聘請專家教授現場解答輔導。一些產業集中的地方,還由政府出資,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灤平縣奎木溝村引進發展以色列硬果西紅柿,請來以方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指導,從育苗、田間管理、果實采摘包裝等環節均采用標準化生產,產品銷往香港、韓國、俄羅斯、美國等地。一個大棚一季可獲純收入5000多元,先進的品種、技術成為貧困群眾增收的有力保障。
4.搞好示范引導。一些貧困戶多年習慣從事傳統糧食生產,對于發展效益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增收項目缺乏經驗,心有疑慮,往往是想干不會干,想干不敢干。為此,各地普遍采取的辦法就是示范,一是組織戶主或夫妻二人到一些產業發展好的地方考察學習,堅定信心;二是在當地動員一些敢闖敢干的農戶先行一步,用成功的經驗說服引導其它農戶。阜城縣三里鋪村“新媳婦帶來的嫁妝是蔬菜大棚”被傳為佳話,這位新媳婦的娘家有大棚種植傳統,嫁到三里鋪后,正趕上“四幫一”扶貧工作隊進村扶貧,號召謀劃增收項目,夫妻二人率先建起了蔬菜大棚,換來了較高的回報,其他農戶看到大棚收入高,紛紛仿效。經扶貧工作隊和各方面熱心幫扶,該村蔬菜大棚已發展到137個200多畝。
三、發展活力初步顯現
隨著“細胞工程”的實施和深化,不僅一大批“貧困細胞”增強了自身活力,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且產生了明顯的輻射效應。
細胞工程效益到戶的直接性,使廣大貧困戶都十分關心自家增收項目的生存與發展。過去,由于一些扶貧項目與家庭利益聯系不太直接,加上后續管理工作跟不上,往往出現路壞了無人管,井壞了無錢修,遇到困難就向政府要錢的現象。而同是扶貧項目,凡是到了戶的,就成了家庭的“寶貝疙瘩”,倍受關心、呵護。貧困戶一般可獲得扶貧資金2000元,如發展大棚菜、養牛等,還得自籌資金。上一個小項目,既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家庭的壓力、奮斗的動力。萬全縣王玉莊是個有名的貧困村,在扶貧部門的支持下,部分農戶搞起了暖棚養豬。為了便于飼養,不少農戶將家搬到了飼養小區,觀察了解豬的習性,有的豬得了病,就像照顧孩子似的喂藥喂食。目前小區養豬已達二萬口,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由過去不足千元達到3000多元。
細胞工程與農村其它工作的關聯性,使扶貧工作在不斷深化的同時,農民素質、家風民俗、干群關系等都有了提高和改善。一是貧困戶在得到物質利益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改變了自我。不少貧困戶在種植大棚蔬菜,發展畜牧業的過程中,學到了新的技術,積累了管理經驗,強化了市場意識,提高了科學文化素質。他們在通過辛勤勞動,使家庭脫貧致富的同時,也使自己變成了新的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在實施細胞工程中擔負了重要角色,充分顯示了自身價值,家庭和社會地位明顯提高。二是貧困戶在建設增收項目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幫助多了,干事創業的精力集中了。崇禮縣下耗沁村在扶貧辦支持下發展了一百多個蔬菜大棚,村民一同參加培訓,交流技術,開拓市場,形成了團結互助比致富的好村風。三是改善了干群關系。過去,魏縣靳于村既窮又亂,群眾上訪多,村干部威信低。實施細胞工程以后,村干部積極幫助貧困戶解決發展養殖業中的難題,得到群眾信任,不少村民由過去告干部變為發自內心夸干部。
細胞工程涉及項目的集群性,在一些地方促發了新的產業并且呈不斷升級之勢。一些地方,隨著細胞工程的實施,不少入戶項目取得了可觀效益,不僅自身有了加快發展的要求,也有效地帶動了鄉鄰的發展,成方連片的食用菌和棚菜生產,不斷涌現的養牛、養豬、養羊專業村、專業鄉,不僅成為廣大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也成為各地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期盼多年的“扶貧扶出產業來”、“扶貧扶出特色來”,正在一些地方變為現實。這種多種因素促成的發展慣性,也使“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的疑難課題得到了初步破解。如饒陽縣采取貼息的辦法引導貧困戶發展棚菜生產,由少到多,快速發展,目前已發展蔬菜大棚9萬多個,種植面積25萬畝,成為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蔬菜業的發展,帶動了加工業、運銷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