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0月10日,江西省遂川縣被國家人事部、國務院扶貧辦授予“全國扶貧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這是江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區),在全國也只表彰22個縣、市。
作為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如何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的落后面貌?如何在加快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近年來,遂川縣下決心把政績寫在大地,把貧困寫進歷史,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經濟發展的工作目標,積極探索扶貧開發新路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全縣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貧困山鄉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移民:“搬”出幸福生活
“昨天,住泥巴屋,種望天丘,走羊腸道,點煤油燈;今天,住小洋房,種高產田,走水泥路,點電氣燈。”搬出深山住上新居的70歲老人曾桂生笑瞇了眼。他一家5口人,原來住在營盤圩鄉禾坑村,到鄉政府有12公里,孩子上學要走4個小時的山路。現在一家人搬到圩鎮上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離學校不過10分鐘的路程。
移民扶貧是新階段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是解決山區貧困群眾脫貧問題的有效途徑。2003年開始,該縣提出了“脫貧和脫險并舉、搬遷與避災結合”的開發式移民扶貧思路,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實行以集中安置為主、就近避災為輔的安置方式,在17個鄉鎮選擇地質條件好、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建設68個集中安置點,并實行“五通”“四化”,即: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路面硬化、社區綠化、路燈亮化及環境美化,營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同時,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移民從山頭、田頭、欄頭轉向街頭、廠頭、店頭,想方設法依靠經商、辦廠、打工尋找創收門路,鼓勵移民發展個私經濟,讓移民在新的安居點找到新的致富途徑。該縣還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加快移民的增收步伐。禾源鎮通過多方聯系,與遂川新鵬塑料工藝制品廠、天宇飾品廠、盛達鞋廠等達成來料加工協議,將廠房設在移民小區,并將加工業務分給小區100多位移民,使他們未出家門也可務工掙錢,僅此一項,就使移民年均收入比在遷出深山時高出300來元。如今,全縣11042個貧困農民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告別了世代繁衍生息的窮山惡嶺,邁出了追求新生活的重要一步。
二、創業:給脫貧一個支點
在素有茶鄉之稱的湯湖鎮,一片片生態茶園讓人目不暇接,綠色的沸騰里飄溢著沁入心脾的淡淡幽香,農家院落傳來的歡歌笑語不絕于耳,恍如走進物阜人豐的“世外桃園”。茶農鄒柏生激動地說:“窮山溝里換新顏,全托了扶貧開發富民工程的福!”
遂川縣將扶貧工作重點放在幫助貧困戶尋找解困良策和致富門路上,通過貼息貸款、產業扶貧、項目扶貧、參與式整村推進等多種形式,幫助貧困戶由“救濟型”向“創業型”轉變,最終實現脫貧致富。該縣堅持“突出特色和亮點,實施綜合開發”的思路,既考慮如何迅速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又著眼于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重點扶持發展了茶葉、金桔、蠶桑、鵝鴨、生豬、中藥材等富民產業。同時,通過實施安全飲水、農網改造、通達工程、便民橋建設等項目,實現了公路、電力、通訊“村村通”。近年來,使286個自然村的2萬多農民告別了“用電難”和“飲水難”,在貧困村推廣使用沼氣2200多戶,大大改善了貧困群眾的居住環境。

2004年,遂川被列為全國扶貧到戶貸款貼息方式改革試點縣。為了激發扶貧對象的創業熱情,該縣積極探索扶貧貸款到戶和貼息方式改革的新途徑,建立了扶貧到戶貼息貸款擔保基金,對符合條件的貸款農戶進行擔保。同時,充分利用全縣各部門資源,派出千余名機關干部深入到全縣農村,擔任村創業指導,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努力幫助貸款農戶“學一技之長,拓創業之路”。兩年來,共向5295戶農戶發放扶貧到戶貼息貸款3074.5萬元,到期貸款回收率達到100%,新培植授信戶1136戶。戴家埔鄉雙橋嶺村王志華2005年在鄉信用社申請了1萬元扶貧貼息貸款,從福建引進三頭良種母豬,自己釀酒,酒出售,利用酒糟和豆子加工成豬飼料,當年就出欄生豬50多頭,創收上萬元,2006年又貸款5000元,擴大養殖規模。目前,全縣已有6300余貧困農民進城進鎮經商、辦廠和在農村發展種養業。
三、扶智:讓文明擁抱大山
致富知識小卡片發到農家院舍,科技“大篷車”開到田間地頭,農民學校、勞動技校、勞務培訓基地坐滿了聽課的農民……如今,這些在遂川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基于這種認識,該縣建立完善了縣、鄉、村三級科技培訓網點、電化教學點和科技培訓示范基地,成立了農業、林業、蠶業、畜牧等10多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發展會員1600多名,協會涉及茶葉、蔬菜、鵝鴨、養豬等專業,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科技服務網絡。同時,結合在全縣實施的“萬名農民素質工程”和科級干部“1+1”幫扶工程,按照“建什么項目,培訓什么;誰建項目,培訓誰”的原則,通過舉辦“農家課堂”、“百萬農民大培訓”,開展“科技活動宣傳月”、科技“三下鄉”等系列活動,組織農業專家和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采取集中講授、現場培訓等形式,指導農民生產。2006年以來,還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在農村實施了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創業培訓“三大培訓工程”,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全縣10多萬農民掌握了1至2門實用技術,3萬多名貧困農民懂得了科學種田,涌現出20多個科技示范村、120多名科技帶頭人。湯湖鎮茶山村農民通過培訓掌握了制茶技術,90%的農戶從事茶葉加工,全村人平茶園面積達4畝,產值突破60萬元,戶均增收1200余元。堆子前鎮青年林夏明通過技術培訓,辦起了養豬基地,年可出欄生豬3000多頭,獲利20余萬元。
[作者簡介]郭華生,男,江西省遂川縣委宣傳部;郭曉春,男,遂川縣扶貧辦。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