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蒼南縣五風鄉八畝后村位于浙閩兩省交界山區,距78省道和鄉政府所在地均為3公里,該村共有6個自然村,348戶,1508人,耕地面積553畝(其中水田523畝),林地面積1404畝。近年來,該村緊緊抓住新一輪扶貧開發的機遇,充分利用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優勢,積極實施“整村推進”工作,走出了一條以茶葉產業為主導,以基地建設為依托,以休閑旅游為紐帶的富民興本之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農民素質明顯提高,農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收入從2002年的1927元增加到2005年的3540元,增幅達184%。貧困人口從2002年的624人下降到2005年的43人。

一、制定規劃方案,為整村推進明確發展方向
村級規劃是做好整村推進工作的基礎,做好村級規劃對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該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出了《八畝后村整村推進實施規劃方案》,在每年年初制定當年的實施計劃,每一項工作任務都明確落實到人,并把每個干部的年度工作任務公布于眾,向全村群眾進行承諾。從規劃的制定到具體實施,從資金的使用到資金的監管,都讓廣大群眾充分發揮意見,積極參與到項目建設的各個環節中去,使廣大農民擁有選擇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管理權。
2005年上半年以來,在省、市、縣領導的啟發指引下,該村決定大力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提出打造“溫州梅家塢”的設想,為整村推進工作繪就了新的藍圖。為此,該村多次向旅游、規劃等專家咨詢,請教茶產業開發有關事宜;委托浙江佳境規劃建筑設計院,進行八畝后茶文化生態風景區總體規劃和相關建筑施工圖設計;充分引導發動群眾參與,建成了“五風香茗園”。目前,已結合仙巖洞和浦尾大圓禪寺等旅游資源,形成一條突出以“茶文化”為核心,以萬畝無公害茶葉基地為依托,以休閑旅游為紐帶,集人文、歷史、自然景觀、農業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一身的精品旅游線路。2006年3月5日,首屆溫州·蒼南開茶節暨五風香茗園開園儀式在該村得到成功舉辦,吸引了3000多客商前來實地觀摩。
二、發展效益農業,為整村推進奠定產業基礎
八畝后村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茶葉種質資源豐富。一直以來,該村把茶葉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著重在品種優化、品質提高、品牌宣傳、品位提升等“四品”上做文章。近年來,共投入資金500萬元,使該村的茶葉產業化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一是品種優化。改造老茶園1000多畝,良種化比例由12%提高到45%,全村現擁有2500多畝無公害茶葉基地,100畝茶園通過有機茶園認證,產品獲省綠色農產品認證。
二是品質提高。改造提高茶葉加工設備和技術,引進先進加工機械20多臺,新建名茶生產車間1個,開展茶農生產技術培訓20多期、培訓800余人次。目前,該村擁有茶葉初制加工廠1家,精制加工廠1家,個體加工戶100多戶。前洋茶廠被評為縣級農業龍頭企業,2005年茶葉產值1300多萬元。
三是品牌宣傳。2003年創建了自己的茶葉品牌——“五風香茗”,突出其色翠、香高、味醇、鋒苗緊結等特點。該品牌在2005山東濟南第三屆國際茶博會中獲得了較高的聲譽,茶葉價格從當時的一斤幾十元上升到如今的幾百元、上千元。
四是品位提升。2005年以來,建設完成了“五風香茗園”,突出以品茗、休閑為主題,集聚入口山門、觀茶海長廊、名茶鑒賞區、茶文化村和茶博區、農家樂活動區、幽谷休閑膳宿區等六大功能區塊。對農家庭院的建筑樣式、園林風格、室內陳設等,都進行了規劃,充分體現個性化色彩。
同時,積極發展蘑菇、席草、檳榔芋等農產品,形成以茶葉為主導,其它農產品共同發展的農業產業結構,為整村推進工作奠定了產業基礎。
三、實施村莊整治,為整村推進創造良好環境
圍繞生態村建設,結合開展“百村整治”工程,共投資1150萬元,其中群眾籌資500萬元,使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05年被評為溫州市“百村整治”合格村,獲得了縣級生態村稱號。完成了1公里通村公路的硬化工程;在村主道架設了路燈,鋪設綠化帶,村莊綠化面積覆蓋率達85%;制訂衛生公約,定時打掃和處理垃圾,完成了排污排水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改水改廁,新建沖水式公廁;使人居環境達到了“硬化、亮化、綠化、凈化”的標準,村容整潔優美。完成移民新區建設,提供優惠政策,幫助110戶居住在偏遠自然村的農戶逐步移民中心自然村。進行了農網改造,實現電費城鄉同價。建成移動通訊發射基站,農戶程控電話安裝率超過50%。開展了1000多畝的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新建三面光渠道2000米,解決農田灌溉問題。建成2個沼氣池,農戶安裝太陽能30多戶。啟動閉路電視終端安裝;等等。
四、提高農民素質,為整村推進注入強勁動力
在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過程中,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近年來,該村結合“十萬農民素質培訓工程”,積極組織農民參加各類教育培訓。一是圍繞普及道德規范,弘揚道德典范這一重點,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二是深入開展普法教育,營造農村學法用法的濃厚氛圍,提高群眾的法制觀念;三是積極開展送科技、送人才、引技術等活動,開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通過職業教育、技術培訓、試驗示范等形式,幫助貧困勞動力熟練掌握一至兩門生產技術,增強農民自身脫貧能力;四是建立為民服務長效機制,成立了勞務輸出服務站,為農戶提供各種勞務信息,每年輸出勞務400多人,大大拓展村民的收入渠道。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