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城市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多,國內旅游蓬勃興起,以鄉村生活、鄉村民俗和田園風光為特色的鄉村旅游迅速發展。我國鄉村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特色突出,開展鄉村旅游的條件得天獨厚。因此,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從而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 鄉村游;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用
近年來,隨著城市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多,國內旅游蓬勃興起,以鄉村生活、鄉村民俗和田園風光為特色的鄉村旅游迅速發展。一些城市周邊形成了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帶,有些地方的鄉村旅游正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
鄉村旅游是指以各種類型的鄉村為背景,以鄉村文化、鄉村生活和鄉村田園風光為旅游吸引物而進行的兼觀光、度假、休閑性質為一體的旅游活動。在我國,“鄉村旅游”又稱為“民俗旅游”、“農家樂”、“觀光農業”、“休閑漁業”等,包括了農林牧漁業,也可以說是涉農旅游。
一、鄉村旅游的特點
鄉村旅游具有如下特點:
1.鄉土性。鄉村的泥土氣息、稻麥花香、野徑繁星等自然景象,是疲憊的城里游客體驗天人合一的最佳去所。同時淳厚古樸的民風,友善周到地接待使人如回故里,陶然怡然。
2.參與性。春耕秋收,夏狩冬藏;丘陵、山地、平原、高原、湖泊,栽茶、植樹、割稻、放牧、養魚。游客去鄉村旅游,如能除草割麥,摘果網魚則是一大快事;如能逛集市、采民風、過節慶更是滿載新奇、樂不思歸。
3.生態性。鄉村優良的生態景觀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和前提。要體現鄉村旅游的生態性,一定要采取必要的生態保護手段,將鄉村旅游發展可能造成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4.文化性。鄉村旅游的文化性是通過農耕文化集中體現出來的。清新悅目的田園風光、質樸怡人的農耕景象、豐富多彩的農事活動、天地人相融入畫的和諧意境是鄉村旅游的主旋律,更是農耕文化的精髓所在。
5.經濟性。鄉村旅游除了具有旅游產業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功能外,還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特性。發展鄉村旅游能充分利用原有的農業生產理念和資源條件,針對游客需求作出精致化和特色化處理就可吸引游客。通過發展旅游所獲取的經濟效益比單純的農業生產要高得多。
二、鄉村旅游的意義
“農業旅游”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廣大農民的增收,解決了廣大農村閑散勞動力的安置問題,促進了我國農村整體環境面貌的改變和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無論從其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有效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新的產業面的形成;加快了農民致富的步伐。農業旅游項目的開發,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農業產業資源和農村民俗文化資源,實現了農業和旅游業之間產業鏈的延伸。農業旅游的開展不但帶動了農村道路的建設、運輸業的發展、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的銷售、餐飲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65歲的李桂賢做夢也未曾想到,她一家世代居住的窮鄉僻壤會成為旅游勝地,自做的“家常便飯”也能使全家脫貧致富。“五一”黃金周短短幾天,她家共接待了600位客人,每天收入超過1000元。李大娘是大連市金州區石河鎮東溝村最早通過發展旅游業擺脫貧困的村民之一,她和兒子、兒媳2003年開始在自家接待城市里來的游客,全家年收入近5萬元。除了以東溝村為代表的“農家樂”模式外,大連的鄉村旅游還有溫泉小鎮游、生態觀光休閑游、登山踏青游、海島風情漁家游等多種方式。“我們原來只知道種地,哪想到在家里做飯也能換來錢。”李桂賢說,“平常雙休日能來幾十個客人,‘五一’黃金周這幾天客人更多,不預約都沒有位置。5月5日那天下雨,我們家還來了120多位客人呢。”“五一”期間,一些農家還出現了排隊入席的場景。
2.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旅游業本身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發展鄉村旅游業需要有“一條龍”的服務設施。不但需要有諸如導游、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外,還需要有賓館、旅社、飲食服務、商場、旅游交通、文化設施等與之配套,這就為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多地少,勞動力過剩,發展鄉村旅游可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3.促進了農村環境面貌的變化,加速農村基礎設施改造的進程。發展鄉村游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改進,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現代化的進程。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各級政府都將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鄉村也會采用集體出資或個人投資的方式改善基礎設施狀況。這些努力使民俗村的道路、通訊、供電、供水、垃圾處理、電視接收等基礎設施發生明顯改善。
為了吸引游客,廣大農村更加注重對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的保護。如山東省萊蕪市房干村是一個只有170多戶、550多人的小山村。原本周圍12平方公里都是石山,農業生產豐歉由天。通過治山治水,植樹造林,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山區旅游業,走生態產業化的路子,經濟快速發展,全村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現在,房干村成了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的生態旅游勝地,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2004年,全村僅門票收入就超過1000萬元,人均收入l-3萬元,“窮山”變成了“富源”。房干村以其郁郁蔥蔥的山林、鳥語花香的生態美景被譽為“中華生態第一村”。禁牧護鳥,是為了使植被免遭破壞;全村戒煙,是為了盡可能避免火災;拆除水泥廠,是防止環境污染;退耕還林,是為了保持水土,美化山林;統一處理污水,是為了保護景區內的涓涓綠水;山頭安裝避雷針,樹腰纏“紗布”去蟲,從外地買石料,限制拖拉機進山——這一切都是為了呵護房干的生態環境。
4.進一步挖掘和保護當地文化,豐富了旅游產品的類型和內涵。我國廣大農村幾千年來形成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國古老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農業旅游可資利用的最珍貴的旅游資源。農業旅游項目的開發為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資源提供可能。通過深入挖掘和利用當地的民俗、文化,使旅游產品的類型不斷增加,為游客提供了更多選擇。
地處甘肅省東部黃土高原腹地的慶陽,習稱隴東。歷史悠久,素以“歧黃故里”、“周道之興自此始”和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著稱,古文化遺存十分豐富。秦長城、秦直道經過這里,聞名于世的“黃河古象"、“環江翼龍”化石和全國第一塊打制石器就出土這里,與這些文物古跡相對應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土文化、民間文化遺存更是絢麗多彩,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古樸的藝術造型,精湛的制作工藝深受中外專家和廣大中外朋友青睞,被譽為“地上活文物”,在全國獨樹一幟。其中內容包括:窯洞居住、服飾著裝、婚喪禮儀、日用家具、生產工具、食用器具等等。其實用價值、藝術價值、民俗價值、歷史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5.發展鄉村旅游業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系統各個部門都會產生促進作用,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會帶來可觀的效益。如鄉村旅游可以使與之有關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藝品等鄉鎮工業得到發展;可以促進商品交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可以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使閉塞的鄉村對外開放,經濟搞活;可以刺激當地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為旅游服務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等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可以促進鄉村的建議,改善鄉村的環境等;有利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旅游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不僅可以美化和改善環境,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這種廣泛的人際交流,會使人們的觀念,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它會逐漸改變農村舊有的生活習性,美化人們的語言、心靈,更新人們的觀念;鍛煉和培育起一批旅游業經營和服務的人才。總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其產生的社會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對所在地區整個社會綜合體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正因為有這么多的好處,鄉村旅游近年來在全國迅速發展,大規模擴張。但很多地方由于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卻停留在低水平發展的狀態。一些鄉村的道路、停車場、公共廁所、垃圾處理、通信設施、住宿、飲食衛生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針對這樣的狀況,北京、上海和成都這三個農村旅游起步較早的城市,已經出臺了關于農村旅游服務的質量等級劃分和一些相關的標準和管理辦法,意在將農村旅游引入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作者簡介] 王克群,男,濟南市委黨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