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多數市和所有縣鄉級人大經過換屆,各項工作已經開始走上軌道。如何更多地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我們作出的各項決議、決定和行使的各項監督職責,烙上更加鮮明的民意印記,更好地讓絕大多數人民滿意,這無疑是新一屆人大工作的開篇大作。
代議制民主下,人大的權利來源于人民讓渡的部分政治權利。在我國,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不僅是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地方國家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權力機關,而且是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聲的民意機關,在發揚人民民主、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如何把握民意,讓人大工作緊跟民意、讓人民滿意,這方面仍然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幾年前,南方某市人大常委會制訂一項地方性法規,禁止電動車上路。人大通過的法規,本來應當體現大多數人的意志。可是,有“好事者”在當地搞了一個民意調查,在隨機調查的800人中,竟有九成的人不贊成取締電動自行車!
3年前,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嘉禾強行拆遷事件中,因縣人大做出的《關于加快建設珠泉商貿城的決議》有違民意,而受到指責。
看來,個別地方的人大有時所做的事,老百姓還真是不高興、不滿意、不答應。
反過來,在不少老百姓強烈要求人大有所作為的地方,一些地方的人大卻常常處于“失語狀態”。
政府濫建豪華辦公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遭到人大代表的“炮轟”。其實興建政府辦公大樓在地方來說是一件大事,人大不但可通過審查、批準財政預算進行監督,也可作為重大事項,聽取匯報,做出決定。但實踐中,豪華辦公樓還是在民眾的“炮轟”聲中拔地而起。
由于個別地方人大與民意“若即若離”,往往還會出現一些耐人尋味的現象。我省某鎮通過挨家挨戶摸乒乓球的方法,“摸”出了276名“民意代表”,進行政府預算項目的選擇,而最應該承擔預算監督職責的人大代表,此刻卻成了“旁觀者”。
本該為民代言的人大機關或人大代表,成了“失語者”;本來就是民意機關,竟然被“邊緣化”,這不能不引起人大工作者和制度研究者的深刻反思。
從事人大工作的同志常說這樣一句話:“有作為,才能有地位”。毋庸諱言,人大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在聽取民意、反映民意、整合民意方面,在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方面,人大很難說有什么“闖不過去的坎”。目前,至少可以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
——選取立法、監督的題目,制定工作計劃時,盡可能多地聽取群眾的意見、要求和呼聲,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最近杭州市上城區人大常委會“重點工程未動,搜集民意先行”的做法就廣受好評。
——制定地方性法規時,更多地傾聽各利益相關方的意見,不要把政府部門看成是立法調研的惟一對象,更不要為部門利益的法定化提供“技術支持”。
——執法檢查時,不要總是“大蓋帽”前呼后擁,不要只是坐在有空調的會議室里聽匯報,而是要親臨那些受到嚴重污染的江河、充滿安全隱患的車間,那些被違法毀壞的良田、被暴力拆遷的居民家,去發現最真實的情況,去傾聽最底層民眾的聲音。
……
諸如此類,并沒有特別高的“技術含量”。關鍵是我們心中要真正有“人民”二字。
“哪里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侵害,哪里就應該出現人大代表的身影,哪里就會聽到人大的聲音。”隨時處于“信號充足”的“待機狀態”,緊緊盯住社會普遍關注和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才是人大應有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