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檔案學發端于民國時期。從那時期起,許多有志之士便投入到檔案工作革新和檔案學研究中去了。其中,有位先生頗為特殊,因為他的兩本著作均作為檔案學舊著十三本之一而被翻印。這位先生就是周連寬教授。
1 周連寬與檔案學
周連寬,廣東開平人,1905年2月出生。1924年中學畢業后進入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就讀,四年后畢業,旋即進入武昌華中大學文華圖書科(即后來的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繼續深造。1930年6月畢業后進入嶺南大學圖書館工作。1932年改任南京內政部圖書館主任。后跟隨甘乃光先生改革內政部檔案工作。1935年同甘先生一起赴武昌行營第五處工作,主持該處檔案的整理工作。并選定了武昌縣政府做檔案工作改革的試點。抗戰時期,周連寬先生就職于航空委員會,并繼續研究文書檔案工作的改革問題。1945年任上海市立圖書館館長,1949年又到嶺南大學圖書館工作。后陸續在中山大學歷史系、圖書館和圖書館學系工作,曾為陳寅恪先生做了十余年的資料助手,1986年退休后被返聘為中山大學圖書館學系碩士生導師。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12月7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4歲。周連寬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檔案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他所著《檔案管理法》、《公文處理法》、《大唐西域記史地研究叢稿》等著作享譽海內外,《大唐西域記史地研究叢稿》1987年被廣東省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評為“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在追隨甘乃光先生革新檔案工作時,周連寬先生的業績非常可觀,引起了相關人員的注意。與此同時,他還潛心從事檔案學理論研究,撰寫了《對龍兆佛先生討論文書檔案連鎖辦法意見之解釋》,并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武昌行營第五處印行了其所著的《縣政府文書處理法》和《縣政府檔案處理法》。這兩本書是周先生主持湖北省武昌縣文書檔案改革運動的經驗總結,也是我國現代最早將檔案管理和文書處理分別論述的著作。抗日戰爭期間,周先生仍不斷研究檔案管理和文書處理,多有發現,對檔案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40年發表了《公文檢查之研究》,1942年4月寫出了《公文處理法》和《檔案管理法》兩部書稿,后于1947年7月由正中書局出版。1958年,《公文處理法》和《檔案管理法》同時被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作為檔案學舊著十三本之一翻印。眾多的民國檔案學著作作者中,只有周先生享有此殊榮,其理論研究水平可見一斑。這兩本書還于1988年作為檔案學研究資料叢書,被檔案出版社重新出版。此外,《檔案管理法》還于1979年由臺北正中書局再次出版。
2《公文處理法》與《檔案管理法》
《公文處理法》全書六萬多字,共分九章。第一章緒論,闡述了文書處理的意義,提出了文書處理的四大原則,劃分了文書運行的重要階段,同時還呼吁利用新工具改進文書工作。第二章至第六章則是按公文運轉程序講述了收文、擬辦及辦稿、會辦、繕校印和發文等諸多環節的內容。第七章公文檢查,概述了公文檢查的意義后,詳細說明了現行公文檢查辦法、改良銷號單辦法和文書檔案連鎖檢查辦法三種方法,最后得出了“改良銷號單及連鎖檢查為公文檢查上最進步之兩種辦法”的結論。第八章電報處理,“電報與一般公文性質稍有不同,凡用電報拍發之案件,多屬緊急,機密或極重要者,故處理方法應較一般公文為迅速嚴密”。因此,該書對行政機關處理電報辦法、軍事機關處理電報辦法做了詳盡的闡述。最后一章其他文書處理問題,對文書的傳送、對外行文和分層負責三大問題給予了解釋。
《檔案管理法》是《公文處理法》的姊妹篇,全書共有八章。第一章緒論,探討了檔案的定義,闡釋了過去檔案管理的概況,指出了現在一般機關管理檔案之通病,并詳盡闡述了檔案管理改革運動。第二章組織與人員,介紹了檔案工作的組織原則及其隸屬關系,還對檔案人員的配備和要求給予了說明。第二章至第七章則是按檔案管理的程序依次介紹了登記、分類編號、編目、裝訂與排列、典藏等諸多方面的情況。最后一章結論,“惟此種辦法,未必能普遍適用于任何機關之檔案,各種機關有各種機關之歷史及其特殊情況,讀者務須察度實際環境,妥為運用”,并列舉了依據個人經驗擬定的整理檔案的詳細步驟。
3 二書之學術價值
周連寬先生曾于1935年出版《縣政府文書處理法》和《縣政府檔案處理法》,但時至今日,幾不可獲,僅能根據相關記載,得知二書系武昌縣文書檔案改革運動之經驗總結。后者著重論述檔案分類的作用,并主張確立固定分類系統。把檔案管理從傳統的文書工作“尾聲”的研究中獨立出來。對檔案管理諸多程序分別論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
周先生曾回憶說自己早期一度輟學,被迫進入行政機關服務,得以學習公文。行政效率運動中及其以后,他又親自參加了文書與檔案工作改革的實踐,用現代圖書館管理方法整理檔案,并將實踐中的許多具體方法加以總結,融入書中。從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機關文書、檔案工作的管理情形。因此,《文書處理法》和《檔案管理法》不僅是《縣政府文書處理法》和《縣政府檔案處理法》的擴充,而且更是實踐的總結和理論的升華。
周先生認為,“其實文書不僅僅系人生工具之一種,與衣食住行等工具無異……故公文處理方法,應視為國民應有常識之一種,人人通曉,人人習用。”(引自周著二書之自序)所以就先身體力行,參加文書檔案工作的改革。這使他的兩本書論證細密,方法詳盡,理論與實踐結合比較恰當。將文書處理與檔案管理分開,是一大創新。作者還通過古今中外的對比,提出了改革文書與檔案工作的合適方法。他還對別人忽略的電報做了詳細的介紹,注意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工具(如計算機)改進文書檔案工作;而對公文檢查、普通和機密公文的傳遞以及檔案整理步驟的闡述更反映了他的獨具匠心。
(作者單位:外交部檔案館,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