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各級國家檔案館應該是不同層面的公共檔案館,要實現其向真正公共檔案館的轉變,基礎在于構建新的館藏資源體系。本文在分析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體系的構建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體系的基本框架,并探討了這一基本框架的具體實施問題。
關鍵詞: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體系 基本框架
1 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體系的構建原則
1.1 公共性原則
公共檔案館以現代公共機構服務為模式,與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一樣體現公共性,是相對于過去的封閉并帶有濃厚機關色彩的檔案館的一個歷史性進步。有學者認為,所謂公共檔案館,是指從檔案館的環境建設到資源儲備,從現代技術應用到信息開發水平,都要符合國家檔案館公共性的現代服務理念,即以人為本,在提升檔案館管理的開放度、資源的共享度和接待的滿意度上見實效。因此,在重新定位公共檔案館的館藏資源體系時,首先應當考慮公共性原則。公共性原則要求各級國家檔案館進行館藏建設時,除了要接收黨政機關的歷史記錄外,還應當貫徹“以人為本”的公共性理念,收集一些貼近社會現實、貼近普通大眾的各種載體的檔案,從而使得館藏資源能夠盡可能地滿足社會公眾的切實需要。
1.2 文化性原則
公共檔案館不僅是一種收藏公共檔案的場所,也是一種制度安排,更是體現著一種檔案文化精神。公共檔案館不僅關注國家、社會的重大歷史記錄,也關注普通民眾的歷史記載,它保存了更廣范圍與更大程度上的國家、社會與個人的歷史記憶,承擔著更為重大的文化保存任務。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體系構建的文化性原則,要求檔案館進行館藏資源的收集、整理時,不僅要考慮為實際工作查考和學術研究服務,更要為普通公民的休閑等社會多方面日趨廣泛而長久的文化需求服務。公共檔案館“應當以優美的公共文化休閑環境和反映民族文化的內涵(檔案及檔案文化產品),成為社會民眾的精神圣地”。此外,公共檔案館對維護文化本色、文化特色和文化根基以及文化的多樣性,即保護文化的生態平衡具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因而應當強化公共檔案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以保存、維護民族文化延續之命脈。
1.3 開放性原則
公共檔案館開放是歷史的必然。自從1794年法國穡月七日檔案法令提出了被稱為“檔案的人權宣言”的檔案開放原則之后.開放的理念就注入了帶有公共性質的檔案館的血脈之中。檔案開放原則推動了公共檔案館的誕生、發展與成熟,而構建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體系堅持的開放原則,不但要求公共檔案館與公共檔案館之間館藏的開放、共享,而且要求它們通過各種靈活共贏的方式謀求公共檔案館與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等文化資源收藏機構的資源合作開發與共享,最大限度地將社會上的檔案文獻資源納入公共檔案館的館藏資源體系,實現公共性檔案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從而提高公共檔案館的信息服務能力。
2 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體系的基本框架及實施措施
在我國建設公共檔案館應當以各級國家檔案館為基礎,通過不斷優化館藏結構、改進檔案公共服務水平等途徑來實現。有學者認為,我國各級國家檔案館應該是不同層面的公共檔案館,只是還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也沒有在相關法規上予以確認。因此,提倡建設公共檔案館,并不是要在現有的檔案館外重新再建一個公共檔案館,也不是說將現有的檔案館更名,而應該在服務理念、服務機制、社會化功能上有一個根本的轉變,真正將國家檔案館辦成公共檔案館,充分實現其社會功能。要實現這種實質性轉變,構建真正符合公共檔案館內涵的館藏資源體系是基礎。
2.1 基本框架
筆者認為,廣義上的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體系應當包括兩大部分,即公共檔案館體系內的檔案資源與社會公共檔案資源。而狹義上的館藏資源則僅僅指單一公共檔案館內包括的公共性檔案資源。公共檔案館體系是指由各類型、各級別公共檔案館組成的公共檔案館聯盟,其資源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實現共享、傳遞,它們包含的資源是公共性檔案資源;而廣義上的館藏資源體系包括的社會公共檔案資源,是指一切能夠為公共檔案館所共享、利用的公共檔案館體系外的公共檔案資源,既包括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所收藏的公共檔案資源,也包括一些私人所收藏的具有公共性質的檔案資源。狹義上的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僅僅指某一公共檔案館內所收藏的公共檔案資源。這些館藏檔案資源應當記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人類生活的廣闊領域,從而能夠創造一個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文化休閑需求等全新的文獻材料世界,以提高其公共信息服務能力,打造公共檔案館的親民形象。
2.2 實施措施
基于公共檔案館館藏資源體系的基本框架,我國各級國家檔案館應當積極轉變觀念,加強相關檔案資源的收集工作,加大檔案編研等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力度,并可通過各級檔案資料目錄實現各級檔案館的資源共享。
首先,各級國家檔案館應當以更為積極、開放的態度來推動公共檔案館建設。我國上海、廣東等地已經開始了公共檔案館建設的探索,并取得了較大成就。國家檔案局對公共檔案館建設也十分重視,并在國家檔案局科研項目中設置了《公共檔案館理論與實踐》這一重要課題。因此,我國其他地區的檔案部門也應當“把握機遇,以公共檔案館建設為現實目標,對外拓展社會服務功能,做大做強檔案館服務品牌,以增強公眾親和力;對內形成資源集散與功能輻射優勢,充分發揮我國檔案事業的主體作用,不斷增強檔案工作組織體系內部的向心力,從而推進我國檔案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此外,我國各級國家檔案館對檔案開放過于謹慎,檔案開放利用率低下,造成館藏檔案資源未能及時開發利用,這種封閉的觀念也需要在建設公共檔案館的過程中逐步轉變過來。
其次,各級國家檔案館應當擴大檔案接收、征集的范圍,豐富館藏藏品、改善館藏質量、提高館藏文化品位。從館藏內容與服務范圍上看,一個檔案館之所以能成為公共檔案館,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館藏內容具有社會性。有學者通過對國外許多檔案館考察后發現,在國外檔案館中,有關人生、家世、家族的檔案以及個人學歷和履歷、業績和財產,城市歷史的人物與事件、地方歷史風貌和土著(原居民)歷史、人間重大事件(如世界戰爭及對本國的影響后果)等方面的檔案,都將是人類長久需要查證和研究利用的史料資源,這類型的檔案應當成為檔案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把這些類型檔案稱為“人本、人文檔案”。顯然,我國各級國家檔案館在收集“人本、人文檔案”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因此,有人呼吁,我國各級國家檔案館要加強接收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檔案,如名人檔案(名人日記、書信、手稿、照片等)、譜牒檔案、宗教檔案、重要私營企業檔案、民間重要社團檔案、年代久遠的珍稀檔案資料、民間收藏文獻、婚姻檔案、房地產檔案、公證檔案等。有學者還建議以社會不同層面的需求為對象,建立由檔案展覽資源、檔案閱覽資源、檔案視聽資源、檔案業務資源等不同類型檔案資源組成的檔案館公共服務資源庫。這就要求檔案館還應當積極收集除紙制檔案以外的照片、錄音、錄像等其他載體形式的檔案資源。此外,公共檔案館應當關注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收集、整理,從而為民族特色文化的永久保存作出貢獻。
再次,各級國家檔案館應當積極開展以檔案編研為核心的檔案文化產品開發工作,積極向社會宣傳公共檔案資源。公共檔案館資源體系的合理與否還應當以檔案利用者的滿意度為標準。因此,積極開展檔案文化產品開發工作,吸引更多的普通民眾進入公共檔案館,不僅能夠向社會展示檔案館和檔案資源,也能夠通過檔案利用率的分析,不斷完善公共檔案館的館藏資源體系。
最后,各級國家檔案館應當加強與各級檔案目錄中心的聯系,并可通過檔案目錄中心的資源整合功能,逐步實現對國家和社會檔案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使公共檔案館在有限的館藏資源條件下,通過與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的資源整合,最大化地增強其公共信息服務功能。
令人欣喜地是,除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率先開展公共檔案館建設的探索外,國家檔案局也在積極推動各地公共檔案館實踐,一些省市公共檔案館建設還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