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列茲聶夫(1916-1997)前蘇聯著名檔案學家,文獻編纂學家。
1 生平簡述
謝列茲聶夫1916年出生在莫斯科州的一個農民家庭,1941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歷史系。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他投筆從戎,參加了保衛祖國的反法西斯戰爭。1946年在蘇聯十月革命中央國家檔案館科學編研處從事研究工作。195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歷史檔案學院研究生部,獲副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1952-1955年他被派遣到中國,在中國人民大學檔案教研室講授檔案課程,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檔案工作者和檔案專業教師。1957年在莫斯科大學歷史檔案學院創建文獻編纂教研室,并任主任,隨后長期擔任該院副院長。1997年病逝。
2 主要貢獻
2.1 中國現代檔案文獻編纂學的開啟者
中國檔案文獻編纂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編纂思想和優良的傳統。然而,具有現代意義的檔案文獻編纂學的建立則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學術界一般認為,檔案文獻編纂學是在謝列茲聶夫應聘來華講授蘇聯文獻公布學,以及1955年中國人民大學翻譯出版了他的著作《蘇聯文獻公布學》之后,才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謝列茲聶夫《蘇聯文獻公布學》的理論體系分為檔案編纂基本理論和檔案編纂方法論兩大層次。教材結構亦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檔案編纂的基本理論,即文獻公布學的對象與歷史。第二部分是檔案編纂方法論,即公布文件的原則與方法。在借鑒蘇聯文獻公布學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歷史特點,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文獻公布學教研室編寫刊印出中國第一部《文獻公布學》油印教材。這部教材的體系基本上是按照蘇聯文獻公布學的模式設立編、章、節的。
2.2 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檔案工作者和檔案專業教師
1952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專修班創立,由于缺乏教員,周恩來總理親自給蘇聯方面打電話,聘請檔案專家來我國講學。同年,謝列茲聶夫到人民大學檔案專修班受聘講課,先后開設了《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蘇聯檔案史》、《蘇聯檔案文書處理工作》和《蘇聯文獻公布學》。這些課程對當時專修班的教員和譯員直至全體學員,都是前所未聞的。從備課、寫出講稿到指導譯員譯出中文稿,再給不同的聽課對象進行講授,所有的檔案專業課都是由他一人來完成。他當時每節課幾乎都要講三遍:第一遍給譯員講,主要是指導譯員譯出中文講稿,供專家講課時翻譯使用;第二遍給中國教員講,以便他們能給學員上輔導課;第三遍則是直接給學員講授。正是在謝列茲聶夫的辛勤耕耘下,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檔案工作者和學者,他們已成為我國檔案事業的骨干。
2.3代表作:《蘇聯文獻編纂學的理論與方法》
1974年,謝列茲聶夫總結多年從事蘇聯文獻編纂學研究和教學的經驗,在莫斯科出版了《蘇聯文獻編纂學的理論與方法》一書。全書除前言和作者的話外,分九章論述了蘇聯檔案文獻編纂的定義、對象、方法和任務,選題、題目概念和編研計劃,文獻出版物的分類、編研中問題的提出和史料研究,供編纂檔案史料的查找和史料研究,原文鑒定學(版本考定學)的原則、方法及其在文獻編纂中的作用,文獻的編輯加工,文獻出版物索引的編制,原稿的校勘、印刷裝禎和校對等。該書首先作為莫斯科大學歷史檔案學院的教材使用,獲得廣泛好評。
3 簡評
回顧中國檔案學科發展的歷史,我們必須提及謝列茲聶夫所做的貢獻。他的授課內容對中國檔案學科體系的確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檔案學教育早期課程的設置,與他在首屆檔案專修班上講授的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蘇聯檔案史、蘇聯文獻公布學、技術檔案管理等有非常密切的聯系。時至今日,這種由教學體系轉化而來的學科體系依然是我國檔案學的基本框架。作為一名檔案學者,他一生著述頗豐,發表論文140余篇,涉及諸多領域。他尤為關注編纂學,其代表作《蘇聯文獻編纂學的理論與方法》是蘇聯第一部論述文獻編纂理論與技術的著作,原蘇聯檔案界曾給予高度評價;后被譯為中文,對中國檔案文獻編纂學產生重大影響。作為一名檔案工作者,他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其敬業精神感染了一代中國檔案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