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村學校為了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常常借助聽課、評課來錘煉他們的課堂教學能力。這一做法本身是很有價值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現實中大多數青年教師卻不愿意甚至害怕同行、領導來聽課。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細究一番,不難發現,這與我們的評課有著不小的關系。通常是某老師的課一結束,聽課人員便組織起來對其進行評課,教者傾聽并做好記錄。由于評價者求才心切,期望新手們能及早成長為教學能手、教學骨干,因而評價時往往起頭高、要求嚴。一輪評析下來,這節課“問題多多”,這兒要改,那里要換,缺點遠遠超過可取之處:再看授課教師,早已面紅耳赤、垂頭低胸,儼然一個挨批的孩子。試想,這種評價有幾人愿意接受?效果會多大?筆者認為,在評課時如果能做到“三個注意”,結果也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注意要求適度
世上能人、天才畢竟是少數。我們不能期望通過教科研活動使百分之八十的教師都達到大師的水準,但我們可以把百分之八十的教師打造成有一定思想、會教書的老師。目標、要求提得過高,容易讓年青教師產生為難、害怕的情緒。具體運作的過程中,不妨將目標、要求細化,分階段達成。上崗一兩年的,著重從教材的處理、課的基本流程、語言表達等基本功人手;三至五年的,著重從課的核心——重點、難點的處理上引領;五到十年的,應該在扎實落實能力訓練、課的深度廣度上指導。這樣層層推進,使青年教師通過努力不斷取得進步,獲得成功的喜悅,最終形成青年教師想開課、敢開課、樂于開課的良好氛圍。
二、注意當好參謀
因為內在素養的差異,每一個教師的教學特點也不盡相同。他們或熱情奔放,善于講解;或平易樸實,善于歸納:或雄辯嚴謹,善于推理;或幽默風趣,善于引導。評課是用研究的目光去看待每一節課,目的不是去區分好中差,而是通過這一平臺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實踐,最終看教學是否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因此不能拿先進的模式要求他們一味地模仿、套用,那樣往往是“東施效顰”。相反,多數時候應該充當參謀,從教者自身的優勢出發,幫助發掘其教學能力發展的最近區。在此基礎上,量身定做,為其尋求相關的先進理論、理念作支撐,探索屬于他們自己的切實可行的教學之路。有了扎實的根基。再注意吸取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成功便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三、注意加強對話
評課不能搞“家長制”、“單邊主義”,要加強與授課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對話。因為每一節公開課都是施教者在充分鉆研教材、教參的基礎上,根據課標的相關要求和搜集的信息資料精心設計、精心施教的。這些課例,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和智慧,里面不乏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的做法。評價的過程中,只要不是科學性、原則性的錯誤,我們可以一邊表明自己的看法一邊聽聽教者的意圖,而不是輕易以自己的認識來否定他人的見解。通過對話、討論、辨析,讓思想與思想碰撞,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這種平等對話式的評價,不僅能喚起教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展開自我反思,更使教者樂于接受我們的建議。
評課是種說服的藝術。充分尊重別人,是說服別人的心理基礎:以理服人,是讓人心悅誠服的保證。當我們本著為執教者成長真誠服務的態度,用坦率、誠懇、尊重、智慧、技巧……演繹它的時候,評價雙方就一定能求得和諧、求得愉快、求得發展,達成雙贏,“高耗低效”的窘境將得到改變。
(作者單位:金壇市社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