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復明先生2005年在《語文建設》發表《一個關于“在……上”的病句》一文,指出填在“在……上”中間的只能是名詞(如“生活”“思想”)、一般的名詞性短語(如“這個問題”“思想和感情”)、特殊的名詞性短語(如“資金的分配”“住房問題的解決”)。
實際上,“在……上”中間的插入成分除了名詞性成分外,也可以是動詞性成分。我們從實際語料調查和理論解釋兩個方面來論證這個結論,并指出史先生為什么會得出上述錯誤結論。
一、語料調查:能夠進入“在……上”的動詞性成分類型
“在……上”中間的插入成分除了名詞性成分外,也可以是動詞性成分,這個語法特點早被許多學者觀察到,如呂叔湘把介詞“在”的用法分為表時間、表處所、表范圍、表條件、表行為的主體五種,指出“在”表示范圍時,可以用在動詞、形容詞或主語前。〔1〕李扶乾說:“少數雙音動詞,習慣上可以放在‘在……上’‘在……中’中間,如‘在學習上’‘在勞動上’。”〔2〕崔希亮指出進入“在……上”中間的詞語“可以是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也可以是幾個名詞,還可以是一個動詞或動詞性短語”。〔3〕通過對大量語料的檢索,我們發現能夠進入“在……上”的動詞性成分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單音節動詞,往往局限于“吃、喝、穿、玩”等幾個動詞。例:
(1)韓冬生一家在吃上非常節儉。
(2)不能只在吃上講究,在穿上講究,還要講究艱苦樸素、勤儉奮斗!
2.雙音節動詞
(3)他在學習上很努力。
(4)要在管理上下工夫。
(5)金融企業在經營上也難以承受。
3.動詞短語
(6)把戰略重點放在重建雙邊關系和積極發展區域性合作上
(7)小金庫這筆錢,……用在我愛人調轉工作上了。
(8)民革各級組織繼續堅持做好扶貧、辦學、義診、咨詢服務,并注意在提高質量、規范管理、拓寬服務渠道上下工夫。
二、兩種分析方法
對一個語言單位的分析經常采用兩種方法,一是從小到大的方法,即強調大單位是由小單位組合搭配而成的;二是從大到小的分析方法,即從大單位的整體功能看其內部成分。這兩種分析方法必須結合起來才能全面地分析一個語言單位。
史先生分析“在……上”中間的插入成分時采用的是從小到大的分析方法,他認為“在”是介詞,“上”是方位詞,所以“在……上”中間填入的詞或短語必須能和“上”字構成一個名詞性短語,只有這樣才能和“在”組成一個介賓短語,再來充當句子成分。根據從小到大的組合方法,史先生的分析是合理的。典型的“在……上”結構確實要求插入成分是名詞性的,指稱性必須很強。
但是從小到大的分析方法往往忽視結構的整體功能。從哲學角度看,整體并不是部分的零散組合,結構本身還有獨立的形式和語義,因此一個結構的意義和功能,并不能只根據組成結構的詞語的意義、詞語之間的結構關系賦予的意義來推知。也不能從其他已有的結構來推知。結構本身也表示一定的意義,并將影響結構的意義,因此陸儉明提出了“抽象的句式義”。有時,根據從小到大的分析方法,有些結構成分是不能組合的,如“飯吃人”“酒喝人”,實際上,作為完整的結構,“一鍋飯吃了十個人”“一瓶酒喝了五個人”是可以搭配的,陸儉明解釋說它們是一種表示容納性的數量結構對應式,動詞前后的詞語的語義角色性質可以統一為:容納量—容納方式—被容納量。〔4〕
分析“在……上”結構的中間插入成分,必須走兩種分析方法結合的道路。如史先生所說的,“在……上”結構的基本用法是表處所的空間范圍,但是當“在……上”使用頻率不斷提高,“在……上”成為一個相對固定的搭配結構時,它就具有了自身獨特的類型意義,中間的插入成分就被泛化了。盡管動詞性成分不是表處所的空間范圍的,但當它傾向于指稱動作行為的某個方面、范圍時,也可以進入“在……上”中。
“在……上”結構要求中間的插入成分的指稱性強,指稱性是名詞的典型特征,而動詞的典型特征是述謂性,動詞性成分如果可以進入“在……上”結構,仍然受到“指稱性”這個條件制約。崔希亮說,如果插入成分是動詞,“它所表達的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具有動態特征的動作,而是一種概念化了的行為,它的指稱性遠遠超過它的陳述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與抽象的名詞沒有太大的不同”。〔5〕
根據認知語法的典型范疇理論,單從指稱性角度看,“在……上”結構中間的插入成分指稱性越強,結構可接受性就越高,合法度也越高;“在……上”結構中間的插入成分指稱性越弱(即述謂性越強),結構的可接受性就越低,合法性也越低。如:
(9)學校在改善辦公條件上,做了不少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10)在農業基地建設上,平度市委、市政府明確管理責任。
(11)在這本書出版上,張三花費了大量的心血。
(12)特別是在罷工上,由于我們年輕,看問題不全面,往往感情用事。
在(9)至(12)中,動詞性成分的述謂性比較強,因此句子可接受性低。如果強化上述句子中動詞性成分的指稱性,那么句子的可接受性就會大大提高。強化動詞性成分的指稱性手段很多,如:
1.調整語序。對于述賓結構來說,賓語提前有助于增強動詞性成分的指稱性。如把(9)“改善辦公條件”調整為“辦公條件改善”。
2.添加“的”標記。如把(10)的“農業基地建設”改為“農業基地的建設”,把(11)“這本書出版”改為“這本書的出版”。
3.直接添加抽象名詞,指明動詞的某個范圍或方面。如把(12)的“罷工”改為“罷工問題”。
總之,“在……上”中間的插入成分除了名詞性成分外,也可以是動詞性成分。根據認知語言學的典型范疇理論,在同等條件下,插入成分的指稱性越強,結構的可接受性就越高,合法度也越高。在分析一個語言結構的時候,如“在……中”“在……下”“愛V不V(如愛理不理)”“為X而X(如為學習而學習)”等結構,都應該走“從大到小”與“從小到大”相結合的分析法,盡可能全面地看問題。
三、余論
史復明老師是一位中學老師,他是從中學語法教學的角度考慮“在……上”的用法的。中學語法教學強調規范性,要接受中考和高考的檢驗,要求學生辨別正確與錯誤,因此史復明老師必須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不然,學生考試怎么辦?因此,如果作為一個中學老師,從教學的可接受性角度看,我也贊同史復明老師的觀點。
而從語法研究的角度出發,我們希望能夠用全面的、發展的、動態的眼光來研究一個語言現象,不受中考和高考的約束。但是這種研究的結果卻不適合中學教學,中學不可能也沒必要向學生灌輸什么“句式語法”或“認知語法的典型范疇理論”。
這種中學教學與大學研究的矛盾實際上由來已久,看來簡單的說某人的觀點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是不合適的,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2〕李扶乾《現代漢語語法》,求實出版社1982年版。
〔3〕〔5〕崔希亮《空間方位關系及其泛化形式的認知解釋》,《語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4〕陸儉明《“句式語法”理論與漢語研究》,《中國語文》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