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文言教學的“特區”,實際上就是要充分尊重培養文言閱讀能力的教學規律,處理好文言教學子系統和整個語文教學母系統的關系,使文言教學與白話教學能夠相輔相成、和諧共進,體現全面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追求。這是基本的實驗思路。從宏觀方面看,小學的文言教學起步晚了,初中則尚嫌模糊粗糙,而高中這方面的教學要求又過于急迫——整個實驗格局需要做出調整。筆者主要就目前的教學條件和實驗情況說些想法,大致思路略陳如下:
1.要讓文言教學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根據教學標準的要求來確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并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為了保證文言教學的相對獨立性和連貫性,應該按照一定比例抽取專門的課時進行。比如,初中每周不少于1課時或者1.5課時,專時專用,避免成為白話教學的附庸。獨立出來才好專門研究和實驗,并且能夠依照系統的觀點來加強文言教學與白話教學的內在聯系,充分發揮互助互補的優勢。
2.本著創造性使用實驗教材的基本精神,對現有的教學內容加以調整(這是較高要求),選擇符合培養文言閱讀能力需要的教學方法和演練方式。
3.妥善處理文言教學和白話教學的關系,在學習內容、演練方式等方面盡量相互呼應、相互牽引和補充,照顧到兩種語言形式之間的血緣聯系,以及文學熏陶和文化傳承方面的特殊需要。
在這個思路框架里,細讀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學常紅艷老師的專論《還文言文閱讀以鮮活的靈氣》和“《〈世說新語〉兩則》教學實錄”,看到了一線優秀語文教師新的探索路徑,我感到其中最有價值的一條經驗是:針對文言教學的不良積習,另尋生路,抓住語言交際這條“命脈”,引領學生走進文言作品所呈現出的鮮活的生活情境,在具有“仿真”特色的教學流程里去積極主動地感受語言、學習語言、積淀語言。在這個教學層次上,常紅艷老師力主采用美讀和涵泳的方法,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韻味,讀出生活體驗,讀出思考(領悟理趣),讀出余味。她說:“文言文是讀懂的,不是老師講懂的。”此外,她還推重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學生當堂表演的教學演練方式,激發學習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文言學習進入帶有“仿真”意味的良好狀態。
常紅艷老師教《〈世說新語〉兩則》,在一些細節上凸顯出濃郁的文言教學特色。比如她引導學生探究斷句的奧妙,借助示范朗讀帶領學生讀出文言的腔調和韻味,這是非常難得的,能幫助學生復現故事情境、把握人物心理特點、理解詞語含義。再如,學習《陳太丘與友期》,安排學生依據課文編寫腳本并表演,第一組用白話表達,第二組用準文言表達,教學的層次感很好,而后者更貼近課文的語言原貌,“仿真”的特色尤為突出。請看這一段用準文言進行的對話:
生甲:尊君在不?
生乙: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甲:(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生乙:家君是非人,君與家君同行,君豈不非人哉?
生甲:(慚)小小年紀,機智非凡,佩服佩服。
生乙:過獎過獎。
學生表演時努力逼近文本所記錄的實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時空的阻隔,縮短了文言與白話之間的距離。這種因“仿真”而獲取教學實效的做法,包含了新的文言教學追求,其設計原理是值得深入發掘的。
這節課在結尾處添上了饒有趣味的一筆:教師簡要介紹與課文同在一書的另外幾個小故事,順勢提出了“走進《世說新語》”的口號,為進一步開發文言教學資源、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創造條件。這或許也可以看做本課結束之后,為繼續深化文言教學所作的鋪墊,即以教科書上的這一課為依托,由教師從《世說新語》中再精心選擇一批短文拿到課上供學生自學、瀏覽(可選擇少量篇目精讀)。讓初一學生在積累文言語料方面做得多一些,扎實一些,分量大一些,而且又能學得靈活有趣,這是具有長遠意義的舉措。若條件允許,適當增加一點教學內容(如觸及《世說新語》文化內涵之類的),也將會有益處。但首要的教學任務還是多多接觸文言,保證教學的連續性,不能一曝十寒;熟悉文言表達的習慣和常見詞語,通過積累經典語料來積淀語感等。其中,“識字(詞)”的任務尤其不能忽略,這會對順利達到初中階段“識字”的教學指標產生較大的支撐作用。學生的文言底子有了,日后提高相關的文學鑒賞水平、拓展文化傳承的深廣程度才有根基。循序漸進必有所成,欲速則不達,這道理在規劃文言教學戰略藍圖的時候需要深思。我感到,該課例的收束之筆,也是發人深省的,表現出了執教者的戰略眼光。
由此,我依稀望見了文言教學“特區”的輪廓和一些特色,那便是充分顧及文言學習的特殊要求,采取專門的對策來解決矛盾,使文言教學按照自身的規律健康發展,合理地整合到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科學體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