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活動式”教學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活動因子,增強實踐環節的一種教學方式。具體來說,它是一種在活動課程與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旨在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單一的采用抽象符號形式學習的弊端,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學習興趣,把語文感知學習與語文實踐操作融合在一起的教學形式,是一種活動教學與語文學科教學相融的綜合型教學模式。
語文“活動式”教學的思想源于“活動課程”“活動教學”理論。一方面它吸取了中國古代“行知說”和近代陶行知“教學做合一”、陳鶴琴“活教育”的營養,另一方面又受西方盧梭、杜威、皮亞杰等人活動觀和前蘇聯列昂捷夫、達維多夫等人活動論的影響。
1998年董閨聰等在《活動課程研究》中正式提出了“學科教學活動化”的概念。〔1〕學科教學活動化落實到語文,就是語文“活動式”教學,即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和主動探索,結合語文感知學習,發展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它強調學生操作實踐,即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活動。概括地說,語文“活動式”教學有以下特點:
1.實踐性。語文“活動式”教學的形式靈活多樣,活動的時間、地點、方式、規模等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可以在節假日,也可以在課后;可以在校內,也可以走出校門;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是班級、小組甚至個人的活動。語文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而不是在語文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和創新能力。
2.開放性。語文“活動式”教學面向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具有開放性。它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為背景,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看電影、看小說、聽廣播、聽報告、參觀游覽等,凡是能學習、運用和提高語文能力的都可作活動的內容。另外,語文“活動式”教學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介,及時、迅速地傳播新知識。它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表現,其評價標準、活動過程和結果也具有開放性。
3.主動性。學生自愿、主動參加是語文“活動式”教學的重要特點,也是語文活動的組織原則。語文“活動式”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可以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方式,指導教師只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他們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突破舊框框,擺脫習慣思維、保守思想的束縛,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項目和方式,在充滿樂趣的氣氛中,在良好的學習狀態下,動手動腦,大膽實踐,感悟體驗,探索創造。這對開發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4.趣味性。語文“活動式”教學倡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所以它遵循興趣性原則,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依據學生的現實需要、興趣愛好,寓教于樂,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有所樂、全面發展。
語文“活動式”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體驗、研究探索為主要方式,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的個性養成為基本任務。其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如問題—解決式、課題—研討式、話題—對話式、專題—創作式、主題—表達式、游戲—參與式、景觀—游覽式、生活—感悟式、社區—服務式、科學—實驗式、事件—調查式、新聞—訪談式、文本—鑒賞式、體育—訓練式、網絡—搜尋式、技能—操作式、勞動—體驗式、方案—設計式、文藝—表演式、書報—瀏覽式、影視—欣賞式、口語—交際式、任務—合作式、情感—交流式、情境—陶冶式,等等。
從宏觀層面來說,語文“活動式”教學主要有四種形式:
1.語文活動課程。常見的語文活動課程類型有:(1)游藝類活動課,如百花連珠、詩海探奇、成語填空、補句歇后、巧猜謎語、練習對句等。(2)競賽類活動課,如童話接力賽、贈言征集賽等。(3)集會類活動課,如故事會、讀書會、學習交流會、答記者問等。(4)閱讀類活動課。(5)表演類活動課,如朗誦、演講、辯論、主持等。(6)社團類活動課,如文學社、詩社、謎社、聯社等。(7)編創類活動課,如黑板報、手抄報、期刊、廣播稿、課本劇等。〔2〕
2.語文課外活動。語文課外活動內容豐富、廣泛,按教育目的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1)以豐富知識為主的活動。可以組織課外閱讀小組,讀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名家名作;讀各種歷史著作,還可以讀一些報紙雜志。組織學生聽廣播、看電視、上網也是豐富知識、擴大視野的有效手段。此外,還可以開展各種專題講座,如語法修辭講座、寫作知識講座、文藝欣賞講座、當代文學講座等。(2)以訓練能力為主的活動。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活動非常利于這些能力的培養。如朗誦、辯論、演講等有利于培養說的能力;寫日記、周記,寫讀后感、觀后感,寫游記、訪問記,寫文藝評論、學術論文等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3)以開發智力為主的活動。語文活動在豐富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還應注意發展他們的智力。這里的智力主要是指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社會調查、文藝創作、語文知識競賽等活動都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4)交叉相融性的活動。交叉相融性的活動是指能把豐富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熔于一爐的活動。辦手抄報、小刊物,出墻報、板報,舉辦語文游園活動等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3.學生閑暇語文活動。以下“閑暇活動”有利于學生豐富生活經歷,發展智力,提高語文水平。(1)社會教育類活動,如社會實踐。(2)科學技術類活動,如科普講座、科學觀察、科技小制作、科學小發明。(3)文學藝術活動,如讀書和講座、書法、攝影、集郵。(4)體育衛生類活動,如體操與武術、登山與遠足、衛生保健。李臣之說:“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應用知識,感悟人生,積累經驗,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建構對活動的意義,獲得整體發展。”〔3〕
4.語文教學“活動化”。教學是動態實踐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要適時、適地、適當、適度地開展各種活動。語文教師肖家蕓等人對語文“活動式”教學作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認為語文學科教學“活動化”的方式主要有兩種:(1)智力活動,即外顯的聽、說、讀、寫、思、做等言語實踐;(2)非智力活動,即內隱的動機、興趣、情感、態度、意志等心理活動。〔4〕從學習領域上說,包括識字寫字活動、口語交際活動、閱讀寫作活動、綜合性學習活動;從語文活動目的上說,包括基于閱讀文本的活動、基于開發資源的活動、基于生活的語文活動;從學習方式方法上說,包括感知性活動、體驗性活動、探究性活動、創造性活動、綜合性活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21世紀學生應具備的四種基本素質,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在這一前提下我們認為,在目前我國以學科教學為主的體制下,除專門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倡導課外活動、利用閑暇活動外,提倡和推廣學科“活動式”教學的教學模式更為重要,因為“活動式”教學有利于糾正傳統教學的思想偏差,有利于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主體發展。因此,“活動式”教學是順應時代要求、順應新課改的需要而產生的,積極提倡、推廣語文“活動式”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董閨聰、吳惠青、藍獻青《活動課程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賓敬《初中語文活動課程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李臣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肖家蕓《語文“活動式”教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