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生老師:
您好!
《中小學生寫作用語應提倡華麗反對樸實》一文著力提倡的“華麗”,其概念游移不定、模糊不清。
如在第四部分給華麗下的定義是:“華麗”主要是指在作文中使用成語和典雅的詞語,引用詩詞文賦,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不斷變換句式等。
考“華麗”一詞的通常義為“光彩美麗”,如“詞藻華麗”等?!?〕顯然,詞義擴大了!這里用的是譚海生老師的“自定義”,而它又恰恰相當泛化,很難把握。
第二部分說“大師們都是從‘華麗’走過來的”時,舉了魯迅、郭沫若、茅盾等大師“發蒙”的事例,而在這幾段大師們自述的引文里根本找不到和華麗真正有關的文字,顯然缺乏說服力;而在“‘華麗’有助于拉近口語與書面語的距離”這部分中,華麗一詞似乎又有了某種文采的意味。
其實,從語言風格上說,樸實是反對不得的,因為清新樸實正是一種優良的文風。而華麗(富麗堂皇的藻飾之美)或樸拙(寓巧于拙的樸素之美)等,則分別是不同的美。氣質、秉性不同的人,自會“因內符外”地去選擇、喜愛某一種美學風格。為什么要大力提倡這個,而又拼命去反對另一個呢?提倡風格多樣化,保持不同個性人的不同審美需求,不是更好嗎?
所以,嚴格地說,這個論題是不成立的!
其實,譚海生老師根據自己在長期教研實踐中感受、體驗到的中小學生寫作用語問題的“內核”或“實質”非常接近蘇東坡與其侄子談話的精神:“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2〕
中小學生即人的少小之時,這時如學作文,最好是讓它鋪排對仗,雕琢藻飾,以求“氣象崢嶸,彩色絢爛”。蘇東坡所說的這八個字非常到位,既指“文字”,也含“氣象”,和其前輩、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所說的“作文之體,初欲奔放”〔3〕里“奔放”二字的精神也很相通。而“漸熟乃造平淡”句里的“平淡”二字,則是從它里面衍化、升華出來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更高境界。
顯然,蘇軾這段話講得合乎通人的“習文規律”,很正確。因此,我們其實應提倡的是“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或“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而“華麗”二字卻把本來想表達的真意變窄、變味地給扭曲了。
《中小學生寫作用語應提倡華麗反對樸實》一文涉及的問題非常重要,它實際上涉及了作文的“言”(口頭語)與“文”(書面語)、“放”(放膽文)與“收”(小心文)等關鍵問題,是很有新意與價值的,但由于沒想透,特別是沒說清,所以未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謹致
教安!
劉錫慶于2007年3月,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
〔1〕李行健主編《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年版。
〔2〕轉引自劉錫慶主編《基礎寫作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5年4月版。
〔3〕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