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是一個靜態的預設過程,更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教學前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長期以來,教師們大多重視教學前的教案設計,而忽視教學后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專業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養成寫教學反思的習慣是提高教學技能、優化教學策略的科學之道。本期鄭逸農老師從理論角度闡述了教學反思的寫作策略及理論基礎,毛云娟和周曉天兩位老師則借助精彩的課堂案例,從實踐的角度示范了教學反思的寫作方式。
教師專業化發展主要有三個途徑:學歷提高、培訓學習和教學反思。其中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發展最有效的途徑,因為它是教師內源的自覺的行動。西方教育界有一句口號:讓教師成為反思的實踐者。
什么是教學反思?這里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洛克說:“反思是指對自身心靈狀態的知覺或者對心靈運作(思維活動)的注意,是以思維活動為思維的對象,是對思維的思維。”這是一種元認知觀點,強調反思的指向。
伯萊克說:“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他從局外人的角度來思考,強調反思的角度。
杜威說:“反思是個體在頭腦中對問題進行反復、嚴肅、執著地沉思,是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按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推導的結論,進行主動、持久和周密的思考。”他強調反思的過程。這句話從上世紀30年代提出后,一直影響到現在。
思科恩說:“反思是指專業者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建構或重新建構遇到的問題,并在問題背景下進一步探究問題。”他強調反思的性質。
北京師范大學申繼亮先生在這些觀點的基礎上作了淺顯明確的概括:“反思是指教師為了成功地實現教育目標,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學活動以及支持這些教學活動的觀念、假設,進行積極、持續、周密、深入、自我調節性的思考。”他認為,教學反思是一個能動的、審慎的認知加工過程,也是一個與情感和認知密切相關并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智力加工,還有情感等動力系統的支持;不只有能力,還有意識。〔1〕
什么樣的教師善于教學反思呢?
第一,開放型的教師。這種教師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接納不同的觀點。
第二,有責任心的教師。這種教師能對自己活動的結果負責。
第三,專注型的教師。這種教師對自己的工作高度投入。
第四,喜歡質疑的教師。這種教師喜歡找問題。
第五,嚴謹的教師。這種教師做事力求精確,精益求精。
教學反思的主要方式是自我對話。
自我對話分為內隱性的自我對話和外顯性的自我對話。前者比較方便,但也比較隨意;后者則要通過寫教后感、教學日志等途徑進行,比較嚴謹,既要反思教學得意之處,又要反思教學遺憾之處。
這里筆者介紹在嘗試“非指示性”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做法。
筆者每次教學后做兩件事:一是補充記錄學生典型的課堂活動,二是認真反思教師的教學得失。
1.補充記錄學生典型的課堂活動
首先要講求真實。
一是學生的話語真實。不想當然地臆造,更不根據教師的功利性需要,編出一段段話當作學生的課堂發言。為此,事先要做好錄音(或錄像)準備,有了聲音甚至圖像的“實錄”,才能做到文字的“實錄”。筆者比較習慣于使用MP3類型的錄音設備,它小巧精致,攜帶方便,使用靈活,錄音效果好。錄完后插入電腦,聲音就能清晰地再現出來,自己就可邊聽邊整理。由于是自己經歷過的課堂活動,學生的活動本來就很熟悉,因此整理起來會比較快。另外,筆者和課題組的幾位同事還讓學生養成了使用課堂備用紙的習慣,因此還可借助學生備用紙上的筆錄進行輔助性的整理和校對。
學生的發言如果不夠通順或表意不夠清晰,教師可在學生原話中加入一些字詞,這些字詞應該用括號標示出來。
二是學生姓名真實,不模糊地稱作“學生一”“學生二”或“學生A”“學生B”之類。
三是上課時間、上課班級真實。某篇課文哪一天上、在哪個班級上,也一一如實注明。
其次,真實之外,還要講求典型。
典型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只要能給教育工作者及研究專家帶來思考和啟發,都是典型的。
在筆者教學《故都的秋》時,高二(5)班“討聲陣陣”,對課文作者展開了猛烈的“抨擊”,下面是部分實錄——
黃峰峰:我不喜歡這篇文章。從開頭到倒數第三段,作者似乎都在貶低南方的秋色,贊美北方的秋色,讀完后憋著一肚子的氣。我就搞不懂了,你要贊美北方的秋色就贊美唄,干嗎拿南方的作比較。說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讓人感覺他是踩著人家頭頂上去的,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味道。要不是倒數第二段簡述了南國之秋也有它特異的地方,我還真懷疑作者的思維存在問題。
徐鵬:這篇文章我也不是很喜歡。因為我喜歡那種氣勢磅礴的文章。這篇文章說的秋天我也不喜歡,因為每到秋天,嗓子便會疼痛。再就是最后一段寫得不對,沒有幾個傻子愿意折壽,誰不想多活幾年,長壽些呢?
……
筆者的課后實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反面”鏡頭:有的是學生的“非積極情感”,有的是學生的“非積極價值觀”。
整理補記要及時,一旦拖延就可能丟失,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補充記錄學生典型的課堂活動,是為了讓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反思,是教學反思的必要準備。
2.課后的教學反思
既然是反思,當然是優缺點都要面對,而不是專講優點,甚至放大優點,回避缺點,粉飾自己,美化自己;作為反思,不僅不能回避缺點,還應剖析得深刻,要堅持學術的態度。
在《琵琶行》一課的教學反思中,筆者有這樣兩段話——
靜心想想,發現學生的發言面還不夠廣,雖然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不只是外顯的。歸納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班級中的十四五位同學太踴躍了,一有發言機會他們就搶著說;二是學生與我這位臨時教師不熟悉,內向的同學不愿發言;三是教師提供的自由發言機會高于隨機指定的機會,以后要使隨機指定發言的比例與自由發言的比例基本對等。
學生的研讀欣賞大多粗糙淺短,不細膩,不深刻。……要真正提高,還需要課外閱讀,需要文化積淀。所以“非指示性”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學生需要課外閱讀,需要文化積淀,教師則更加需要。這次公開教學,筆者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在學生面前,是多么的淺薄,多么的力不從心!
在《守財奴》教例的后面,筆者反思到了三個需要面對的問題:1.對于提幼稚問題的學生怎么辦?2.對于感情容易沖動的學生怎么辦?3.對于鑒賞能力弱的學生怎么辦?“非指示性”教學是力圖面向全體學生的平民化教學,但對一些特殊的學生,還需要尋求一些特殊的方法。這幾類學生數量都極少,尤其是后兩種,但既然存在,就需要解決。
語文教學中,如果學生的語文(語言)意識不強,再加上教師的語文(語言)意識也不強,那就完全可能上成缺少語文味的語文課。下面是筆者在教學《陳奐生上城》后寫下的反思: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值得學生認真揣摩、體悟,但學生對此還關注得不夠,教師也引導得不夠,這是本次教學的一個嚴重缺陷。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同樣重要,輕前者重后者,會導致“泛語文”乃至“非語文”傾向。這次失誤,課堂上已難以彌補,只好在課后布置任務,讓學生聚焦語言,涵泳欣賞,揣摩體悟。
在《我與地壇》教例的后面,筆者曾這樣反思:
學生先后兩次描寫“校園一角”,語言創新方面能進步多少,這個問題值得研究,可惜自己沒有在課前拿出方案,錯失了研究的機會,說明自己的教學研究意識還不夠強。
教師還應反思學生的課堂學習有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課后如何補救等問題。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教學后都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問題;教師如果能積極反思、認真面對,那么他一定會在教學與反思中逐漸調整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智慧,讓自己獲得更快的發展和成長。
2003年底,《人民教育》編輯部在收到筆者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非指示性”教學案例后,給筆者回復說:“您寫的案例經編輯部同志審閱,一致覺得很有意義。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各種教育教學理論,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贊可的事情。在教學中,不僅教師的引導適時適度,而且真實地記錄了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并在此基礎上調整自己的教學,這是我們今天的教學中十分匱乏的。更值得肯定的是,教師還能如此坦然和有深度地自我反思成功中的不足。”案例刊出后,編輯又特意加了按語,其中說:“我們看到,鄭老師的反思中肯而且實事求是,這就是一種真正做研究的態度;反思中還提供了諸多細節,這些細節是需要有研究意識的人才能夠觀察到的。因此,鄭老師的研究意識和研究態度是值得褒揚的。如果教師能經常這樣對待自己上的課,進步將不期而至。”
筆者并不覺得自己有什么研究意識和研究態度,不過,教學反思確實是一種很自然的研究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研究工作對教師來說,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測和高不可攀的東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2〕馬克思則說:“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的時候,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3〕教學反思,也是教師必不可少的研究和創造。
〔1〕申繼亮《教學反思與職業發展》,2003年8月4日在浙江師大省級名師培訓上的講座。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493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