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選修課是高中課程結構的重大突破,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語文課如能切實貫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關于開設選修課的精神,必能使學生獲得必需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按照新課標的精神編出高質量的選修教材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本文主要結合語文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的編寫,談談我們的一些認識和想法。
一、選修教材必須重視基礎性
中學教育屬于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不管開設什么課程,都應體現基礎性。這是不容置疑的。新課標指出,“必修課程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要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同時指出,“選修課程也應該體現基礎性”。重視選修課的基礎性,應該成為編寫選修教材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如何理解高中課程的基礎性呢?《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是這樣闡釋的:“基礎性——強調掌握必需的經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旺盛的求知欲、積極的探索精神、堅持真理的態度;注重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高中課程內容既進一步提升所有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更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奠定不同基礎。”這里,對基礎性所涵蓋的內容、應達到的程度和把握的分寸,以及必修課、選修課所奠定基礎的不同內涵,都表述得十分明確。這應是編寫選修教材如何體現基礎性的依據。
選修教材從選題的確定到內容的編排都必須體現基礎性。比如,我們編的是《漢語學習與應用》,而不是《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是《唐宋詩詞鑒賞》,而不是《唐宋詩詞選注》;等等。《中外現代詩歌欣賞》《中國現當代散文鑒賞》《外國優秀短篇小說選讀》《中外戲劇名作選讀》等,不是系統地介紹文學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而是重在引導學生對經典作品的鑒賞研讀。我們編寫的《寫作基礎》不講煩瑣的寫作知識和理論,而是通過提供切合高中生實際的閱讀、寫作訓練,以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扎扎實實提高其文字表達能力,這有別于大學的《寫作學教程》。
選修教材要體現基礎性,應該解決好以下問題:
1.把握好難易程度,控制好教材的量。
這是至關重要的。選修課是必修課的拓展與深化,這決定了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盡管如此,面對十六七歲的當代中學生和每冊教材36學時的教學時間,無論如何,教材的分量也不能太重。我們教材初稿曾普遍存在內容多、難度大的情況,定稿時我們努力把難度降下來,把數量壓下來。比如《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初稿選入了韓愈的《進學解》《毛穎傳》、柳宗元的《梓人傳》、歐陽修的《瀧岡阡表》、蘇洵的《管仲論》、曾鞏的《寄歐陽舍人書》等,這些文章多為議論文,而且篇幅較長,比較難懂。定稿時我們置換了難度較大的7篇,選入的或為抒情記敘文,或為學生易學的一般議論文,文章篇幅也較適宜。《外國優秀短篇小說選讀》初稿為24篇,最終減到10篇。
2.避免教材內容的學術化、專業化傾向。
選修教材的作者多是各學科的專家,他們擁有深厚的學養、前沿的理論、寬廣的知識視野,但有時他們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在教材中流露出學術化或專業化的傾向。發現此類問題,我們都努力說服作者并予以糾正。我們這樣要求:不要輕易或貿然出現在學生看來比較生僻的概念或術語。編寫選修教材,一定要從中學生的實際出發,要精挑細選,深入淺出,生動活潑,通俗易懂。選文要百里挑一,甚至要下披沙揀金的工夫。
3.不能忽視必需知識的教學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
選修課重在拓展與提高,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語文基礎知識的介紹和基本能力的培養。過分追求人文內涵,片面求新、求深,練習設計大而空,不但教師很難駕御馭操作,學生學習起來也非常困難。在選修課教材中,同樣需要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問題。《外國優秀短篇小說選讀》的每個單元前都安排了一篇介紹小說要素的知識短文,用來突出單元欣賞的要點和小說文本的特點。《〈紅樓夢〉選讀》設置了“紅學小詞典”欄目,介紹紅學的常識性知識。《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的課后練習,注重對語言文字方面的要求,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均設計練習,重視語言品味,也重視語言運用。《〈論語〉選讀》屬“文化論著研讀”系列,內容重在探索研究,盡管如此,我們也沒有忽視語言訓練,設計了類型豐富、切實具體的文言練習。
二、選修教材要注意與必修教材的銜接,注重在必修教材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
新課標指出: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共同構成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同一套選修教材與必修教材應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共同實現新課標關于“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要求。從必修到選修,既要處理好銜接和過渡,更要明確是在什么基礎上向什么方向拓展和提高。要把選修教材的編寫納入整套教材的編寫中考慮,突出整體規劃、設計。
1.選修教材在內容上要處理好與必修教材的銜接。
下面主要通過列表來展示語文版必修、選修教材作為一個整體在內容方面的對應。

從列表不難看出:從必修教材的三大板塊到選修教材的五大系列,過渡自然且銜接緊密,必修教材是基礎,選修教材是必修教材合理的有重點的延伸。
2.選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
選修教材與必修教材的銜接、對應,如果只是內容上的不必要的重復,數量上的簡單的擴充,那么,恐怕就沒有必要編寫選修教材了。比起必修教材,選修教材在內容上必須要有拓展與提高,而且這種拓展與提高應該體現在新課標提出的“三個維度”上,應實現拓展文化視野、豐富人文底蘊和提升母語素養的有機統一。
從知識積累方面看,必修教材沒有涉及的,在選修教材中就不能回避。比如在傳統文化積累方面,除作品背誦外,選修教材可以包括積累與古詩文閱讀鑒賞關系密切的相關知識和古代文化常識。我們在《唐宋詩詞鑒賞》中就設置了“鑒賞知識”欄目,簡單介紹古詩詞的詩體、平仄、對仗、用典、詞律等知識,為學生鑒賞古詩詞提供了必要的知識支撐。這方面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文學專業性質。很顯然,選修教材對學生文化和文學素養的要求比必修教材高。
從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看,選修教材與必修教材相比,有更為明確的指向和目標。我們不妨以文學鑒賞為例對語文版必修和選修教材中體現的不同教學目標作些說明。

從以上比較不難看出:必修教材注重的是對文本的閱讀和整體的理解把握,在閱讀和理解中,感受作品的美,提高鑒賞能力;選修教材則注重在閱讀、理解、鑒賞基礎上的評價、探究和實踐活動。從必修的“注重整體理解、審美體驗”到選修的“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無疑是一個大提高,有一個從共同基礎到個性發展的拓展和飛躍。
三、選修教材要突出選擇性
新課標指出:“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由于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興趣和需求不同以及實驗區各種現實條件(師資條件、其他物質條件等)的差異,學校對選修教材的需求必然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選修教材的編寫應充分提供多樣選擇的空間,應給學生創設盡可能好的學習條件和盡可能廣闊的發展平臺。
1.教材品種要多樣化。
我們按照新課標規定的五個系列共編寫了15種教材(已有14種通過審查),其中“詩歌與散文”系列4種、“小說與戲劇”系列4種、“新聞與傳記”系列2種、“語言文字應用”系列3種、“文化論著研讀”系列2種,可謂品種齊全。品種多樣化,當然也要突出重點。這15種教材,屬文學鑒賞類的8種,屬語言應用類的5種,屬文化探究類的2種。文學鑒賞類和語言應用類教材由于較為集中地體現了語文學科特點,更受學生歡迎,因而數量相對要多。文化探究類教材內容更專一些、難度相對要大一些,所以設置的品種相對較少。這樣分布應該是均衡合理的。
2.內容構成要多樣化。
我們的選修教材從內容上看,比較多的是綜合性的,內容涵蓋面廣,時間跨度大。如《中外現代詩歌鑒賞》,以中外現代詩歌各自幾個大的發展時期為序,精選中外代表性詩人的優秀詩作54首,大致勾勒出中外現代詩歌的發展和藝術面貌,可以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中外現代詩歌在內容和藝術上的特點。有的則更帶專題性,重在點的開掘。如《〈論語〉選讀》,在必修教材先秦諸子單元的基礎上,深入探討最有影響力的孔子,從《論語》中選錄了174章(約占原文的三分之一),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孔子在哲學、政治、修身、學習與教育等方面的主張,有助于培養他們正確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能力。《〈紅樓夢〉選讀》以人物刻畫為線索,挖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導學生通過對主要人物性格的認識來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3.教材編排宜多樣化。
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來確定不同的呈現方式。就內容的編排來說,有的按主題組元,如“人性價值的謳歌”“青春生命的詠嘆”“社會人生意義的叩問”……(《中外戲劇名作選讀》);有的按題材組元,如山水詩、邊塞詩……(《唐宋詩詞鑒賞》);有的按體裁組元,如消息、通訊、專訪……(《新聞閱讀與寫作》);有的按內容要點組元,如“多角度的思考和描寫”“細膩的感受和抒情”……(《寫作基礎》等。體例和設置的欄目也靈活多樣。比如課后練習,側重鑒賞陶冶的,主要設置“鑒賞與探究”或“品讀·鑒賞”欄目;側重實際應用的,主要設置“理解與應用”“技能訓練”欄目;側重探索研究的,主要設置“理解與探究”欄目。為避免預設結論,大部分教材和必修教材一樣只設單元標題,但也不是千篇一律,若不作些引導或提示可能會影響學生自主閱讀的,我們就預設了“導言”“單元提示”“助讀”一類欄目。我們還在閱讀鑒賞類教材中設置了“初讀印象”欄目,意在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用心靈去閱讀、感悟、把握文本,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突出閱讀的原創性和個人性。
4.選文宜多樣化。
必修教材受制于共同基礎性的教學要求和教材容量,課文的選擇余地有限,而選修教材則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可從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等角度選文,便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鑒賞研讀作品。《唐宋詩詞鑒賞》在必修教材的基礎上,從燦若星河的唐宋詩詞中精選了40多位作者的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詩21首、詞15首(擴展閱讀詩28首、詞20首)。《外國優秀短篇小說選讀》精選了7個國家著名作家的作品10篇,也較充分地體現了題材和風格流派的多樣化。
5.練習設計宜多樣化。
比之必修教材,選修教材的練習設計要靈活得多。可分析,可評論,可感悟,可鑒賞,可聯想,可想象,可擴展,可比較,可專題,可綜合,可演出,可創作……應盡可能地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搭建展示身手的平臺。
選修教材的練習應更突出實踐性。選修教材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廣泛的實踐,開闊視野,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我們在《唐宋詩詞鑒賞》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引導,從閱讀的個性化理解、延伸和拓展出發,設計活動指導。如第三課第三題:“‘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態由來畫不成’這類意味雋永的句子,不但可以啟迪智慧,而且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審美品位。搜集課內外類似名句,以小組為單位舉辦一次名句接龍活動。”第四課第三題:“讀《商山早行》,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和閱讀積累,想象體味‘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境,寫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把自己的感受描述出來。”第八課第三題:“芳草、柳等都是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圍繞這些意象的運用搜集一些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分析它們在抒發和寄托主觀情意方面所起的作用。”將語言能力的培養與文學鑒賞結合起來,在閱讀鑒賞指導中堅持貫串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培養。《演講與辯論》避免采用一味傳授演講、辯論知識的做法,抓住演講、辯論中的關鍵因素設計演練,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演講和辯論。
選修教材的練習應更帶綜合性。如《中國現當代散文鑒賞》第7課《漸》的課后練習題,提示學生注意“漸”這一抽象時間狀態的具體表現,然后提供朱自清的《匆匆》作為對比,讓學生感受看不見的時間在人們身上的烙印以及作家感受清幽玄妙事物的慧心慧眼。這樣的設計就體現了鑒賞與探究的結合。我們編寫的15種教材,絕大部分都設計了模塊綜合練習,把聽說讀寫活動整合在一起,促進鑒賞能力、應用能力、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
選修教材的練習應更具探究性。以《中外戲劇名作選讀》為例,每個單元都安排一篇中國戲劇、一篇外國戲劇,在“單元聚焦”中引導學生對所選文本進行對照比較,有利于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鑒別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