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紹
2006年9月14日,筆者和學生一同學習蘇教版高中新課標教材必修一的專題“吟誦青春”后,組織了一場詩歌朗誦會。這是一次活動體驗課,先由課代表牽頭,分小組比賽,從每小組中推選出一名選手,其他要求參加的同學自由報名,匯總后共選出十名選手參加班級朗誦比賽。主持人、評委、計分員、電腦管理員都由學生自主產生。其中評委十名,計分員兩名,電腦管理員一名。參賽詩歌由各選手自主確定,確定后送交電腦管理員預先錄入電腦,做成ppt,以便朗誦時同步呈現給全班同學。
二、過程描述
1.主持人致辭
老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班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詩歌朗誦比賽。朗誦能陶冶情操、展現自我,希望通過這次朗誦比賽,大家能更喜愛詩歌,更喜愛朗誦,用自己的感情去體驗。接下來請十位選手依次上臺朗誦,大家掌聲歡迎!
2.十位選手依次朗誦
十位選手按事先的抽簽順序依次上臺朗誦,分別是:一號王威朗誦萊蒙托夫的《浮云》,二號賴軍訓朗誦舒婷的《致橡樹》,三號林嘉成朗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四號徐俊飛朗誦舒婷的《致橡樹》,五號郎哲朗誦海涅的《乘著歌聲的翅膀》,六號楊馨朗誦戴望舒的《尋夢者》,七號廖望朗誦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風》,八號姜鵬飛朗誦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九號席超朗誦食指的《命運》,十號陳玲朗誦里爾克的《孤寂》。
選手朗誦時,電腦管理員將詩句同步呈現在教室的背投電視上。評委、計分員同時進行工作。
整個朗誦過程大約進行了30分鐘。
3.聽眾代表點評
教師:時間過得很快,我們十位同學的朗誦已經結束了,看樣子大家還沉浸在美好的體驗中,現在請大家自由談談感受,點評點評。
江成平:席超聲情并茂、陳玲抑揚頓挫,重新燃起了我對詩歌的熱愛,原來詩歌可以那么優美,那么扣人心弦。雖然我沒有廖望那樣的勇氣,也沒有陳玲對詩歌的深刻理解,但我會以自己的方式去閱讀它、感受它,使它成為我的精神食糧。
…………
4.參賽選手發表感言
教師:接下來請參賽選手談談自己的參賽體會。
席超:今天上來朗誦的每一位選手都很不錯,能站在這個講臺上,面對50多雙眼睛,把自己的才能展現出來。我今天的表現可能比另外九位好一點點。我在這里誠懇地祝他們的朗誦水平越來越高,隨時向我挑戰。(同學笑)
陳玲:通過這次朗誦比賽,我鍛煉了自己,發現自己膽子越來越大了,不再像以前那樣膽小。我希望以后無論什么活動,大家都能踴躍參加,有意識地鍛煉自己。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廖望:剛才在這兒朗誦真的很緊張。我努力想把這首詩朗誦好,但其他同學朗誦得更出色,我要向他們學習。最后,我要向席超發出挑戰。(同學鼓掌)
…………
5.主持人宣布比賽結果并總結
剛才計分員已經把比賽成績統計出來了?,F在我宣布本次朗誦比賽的結果:第一名席超,第二名陳玲,第三名廖望……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
這次朗誦比賽短暫而又耐人尋味,那種激情猶如黃河之水洶涌澎湃,到現在還未停止,讓人意猶未盡。十名朗誦選手個個意氣風發,誦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激情。他們的表現震撼了我們,征服了我們臺下所有人的心。他們把感情融入詩歌,把思想融入聲音,今天他們是最棒的;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是永遠的擂主,只要我們有信心去挑戰他們,明天我們也是最棒的!
6.教師總結發言
聽了同學們的朗誦和點評,我感受到了你們的朝氣,我對大家更有信心了!
剛才,選手們的那份投入、那份激動、那份聲情并茂也感染了我。能站在這個講臺上朗誦就是一種勝利,無論結果如何,你們都已經開始從這里走向成長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比賽中有更出色的表現,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來,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7.學生當堂寫下活動體驗
祝冰婷:同學們誦讀一首首優美動聽的詩歌,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勇氣與自信,他們讀出了自己的心聲。他們也會緊張,也會讀錯字,也會讀不好,但是同學們并不在乎這些,給了他們熱烈的掌聲和激勵的眼神。這對朗誦者無疑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和支持。無論成功與否,不在結果,而在過程。但是我也覺得有不足之處:下一次大家可以脫離書本,盡情表演;還可以采用合作朗誦的形式,合作朗誦不僅形式活潑,還能增強同學之間的友誼,豈不一舉兩得?希望下一次詩歌朗誦比賽更加完美。
……
三、教學反思
這堂詩歌朗誦會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這是學生進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活動體驗課,活動的主持人、評委、計分員、電腦管理員都由學生擔任,詩歌朗誦的內容也由學生自選,教師沒有介入。課堂上教師也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成了真正的主角,他們的參與熱情很高,體驗也很深刻。從學生的課后感言來看,他們對詩歌及朗誦的興趣明顯增強了。
這堂詩歌朗誦會也讓我深受啟發:教師放手給學生,他們的表現會很出色。這讓我想到,我們不應該抱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不應該低估學生的能力。他們是一顆顆生命力旺盛的種子,給他們土壤,他們就能發芽;給他們雨露,他們就能茁壯。只要這土壤和雨水是適合他們的。
當然,這次朗誦會還存在著諸多不足。
一是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事先給學生的時間不多,因此每個小組初選時不夠細;參賽選手上臺朗誦時也未能脫稿,影響了朗誦效果。
二是參與面還不夠廣。由于受時間限制,只選了十位同學參加比賽,而最理想的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每個人都是朗誦者,同時,每個人又都是評判者,都能擔任其他朗誦者的評委。
三是評分標準還不夠細。這次評分標準是十位學生評委自行擬訂的。最理想的也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一同擬訂標準,一起討論,一起確定,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朗誦才是最美的。
還有其他一些不足,教師可能還沒有發現,課后需要向學生調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