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帶有象征意味的作品有了明顯增多。那么,應如何引導學生閱讀象征型作品呢?
一、引導學生對象征體做精細的審視
象征指用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某種相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因此,任何象征都應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具體可感的形象,即象征體;一是象征體所指向的抽象的意義,即象征意義。許多人認為,運用象征手法的目的就在于傳達某種意義,因而形象本身并不重要。于是在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對文中的形象不做精細的審視,直奔主題。主題固然重要,但文學不同于政治和歷史,賞析作品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文學作品帶給學生的不單是思想,還有富于感染力、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也就是說,在教學象征型作品時,我們不但應該重視作者說什么,而且要重視作者怎么說。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象征體,學生才能追索意義,真正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如普希金的《致大?!繁磉_了作者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如果只重視詩的象征意義,對全詩的解讀和賞析就可以到此為止了。學生學完這首詩,就像是讀過一篇說教性的文章一樣,不久就會淡忘。其實,這首詩的象征意義是通過作者對大海特征的描繪自然流露出來的。作者一連用了“自由奔放”“翻滾”“反復無常”“任性”“無法控制”等詞,描繪了藍色的波濤和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使大海這一形象充實而又生動。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全詩的形象入手,引導學生反復審視、體味,感受作者在大海這一形象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從而深入理解全文。只有這樣,這首詩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引導學生利用聯想獲得象征意蘊
象征的形象和意義之間不是隨意的,二者要有某種相似性或相關性,而且這種相似性和相關性往往不是直接和明確的,有時候表現得比較含蓄和隱蔽。閱讀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利用聯想,透過形象發現意義。
例如高爾基的《海燕》,海燕與革命者之間在外形特征上是完全不同的,而且現實生活中二者也沒有什么相關性,但高爾基卻把它當成了革命者的象征物。作者這樣處理的原因何在?這就需要我們發揮聯想。海燕這暴風雨中的精靈,具有不怕暴風雨、敢于搏擊風浪的性格特征,這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革命者不畏強暴、敢于向反動勢力作斗爭的精神,因此就容易理解作者為什么把海燕當作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象征物了。由此可見,解讀象征意蘊實際上就是突破事物表面的特征,利用聯想,探尋形象和象征對象之間的神似的過程。把握了這點,學生對象征意蘊的挖掘就不會僅僅限于形象的外觀特征了。
三、引導學生感受象征型作品的審美意蘊
與一般的文學作品相比,象征型作品具有更濃厚的含蓄朦朧之美。因為象征形象指向象征意義時,往往借助暗示,表現得比較隱晦,所以指向的意義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這給我們閱讀象征型作品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同時這種難度也給我們帶來了審美快感。在閱讀象征型作品時,教師應巧妙引導學生挖掘和體味含蓄帶來的審美意蘊。
例如魯迅的小說《藥》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革命者為麻木的群眾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麻木的群眾卻將烈士的鮮血當“藥”享用。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當成一個現實中已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故事來讀,也會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故事:事件線索清晰,情節扣人心弦。許多學生在自讀課文時,可能也就到此為止了。但是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體味其中的一些細節,比如作者對華夏兩家姓氏的選擇、明暗線的設置、“藥”本應具有的功能、作者寫作時所處的時代,他們就會品味出:“藥”不僅僅指華老栓買來的“人血饅頭”,而且還寄寓了作者對華夏民族出路的思考,象征了作者苦苦尋找的救治中國的良藥——喚醒麻木的靈魂。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審視和體味得出類似的結論,相信作品帶給學生的震撼和美感,要比直白地陳述強得多。而且,在探尋和體味意義的過程中,他們還能體驗到發現的快樂,這正是象征型作品的魅力所在。
四、允許多種闡釋存在
由于形象本身具有多種特征,加之象征的含蓄性,因此不同的人在解讀同一篇象征型作品時常常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造成了象征解讀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教師不能把自己的理解作為判斷學生理解正誤或高下的依據,應允許多種闡釋的存在。應該說,只要是從形象出發的、有根據的、符合邏輯的闡釋,教師都應給予鼓勵。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隨意闡釋文章,教師應在鼓勵學生自主解讀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得出比較接近作者創作意圖或象征形象特征的結論。
以李商隱的《錦瑟》為例,由于詩人并沒有交代錦瑟的意義指向,讀者閱讀時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追憶;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悼亡詩,表達了作者對故人的懷念;也有人說這是一首感傷詩,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韶華不再的感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闡釋,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學會多角度地審視事物。同時,對于一些沒有根據的或者不合邏輯的理解,應給予委婉的否定,引導他們正確地分析藝術形象。
可以說,象征是一種寓意義于形象,從而使文章余味深長的表現手法。在教學象征型作品時引導學生精心把握藝術形象,深入體味作品的象征意蘊和審美意蘊,對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