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華同志耗時十年寫成并出版了專著《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一時間洛陽紙貴。這是大好事。這表明我們中國人并不是不能以史為鑒,不善于從自己的歷史性錯誤中學習的族類。我現在還無緣拜讀這本大著,但是《炎黃春秋》2006年第11期上李彥春同志的評介文章是看到了的。
我們這一代人探索知識和認識真理的路是非常艱難曲折的。我們在解放前就接受了黨的教育,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但實際上主要學習的是斯大林主義。在解放以后的很長時間內,大家都忙于各自的專業工作,在政治上只是跟著黨走。雖然一次又一次“左”的政治運動在我們的頭腦中積累起越來越多的疑問,但是奪取政權前中國黨取得那么輝煌的成就,認為這個黨干什么總是好的。受這種影響,加上歷來所受到的“左”的教育卻使我們失去了應有的自信,不去不敢獨立地深入地去思考這些問題。往往只是在倒了大霉以后,方才去向馬、恩、列寧的著作請教。
“大躍進”所帶來的種種鬧劇和在農村中見到的悲慘的實際,卻不能不使人對黨的最高領導的正確性產生了懷疑。1959年的廬山會議更令人懷疑他是不是明知有錯,但偏偏就是不改。七千人大會及其后所采取的糾正措施使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但是遲遲不為彭德懷同志他們平反,卻始終令人心存疑慮。
“大躍進”奪去了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的生命。我們這一代幾乎人人都親身嘗過長期處于饑餓或半饑餓狀態的滋味,人人都講得出許多親身的經歷、親眼所見和親耳聽到的第一手材料。如今有關的報道和著作國內外都已經有了一些,但是對于造成如此巨大災難的內在原因的分析,卻由于諸多忌諱而難于深入。毛澤東同志所主導的七千人大會自然很難完成這種任務。何況為了深入地認識任何一個復雜的事件,相當長的時間總是必需的。認識總會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我們親身經歷了幾乎是接踵而來的十年“文革”浩劫。又經過多年的深思,自信在有關的問題上,我們一些看法大的方面應該是不會看錯的。
(一)不應該孤立地評價一個歷史事件,必須把它放到更大的歷史過程中去加以考察,還應該聯系當時整個國家和世界的實際形勢。
為了較深入地認識“大躍進”,不僅要聯系此前的農業合作化,毛澤東同志對鄧子恢同志的顯然不實事求是的“小腳女人”的呵斥,他對周總理和國務院所領導的“反冒進”的錯誤批判,還應該聯系“反右”斗爭和此前的一系列“左”的政治運動,當然還必須聯系后來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農業學大寨”和“窮過渡共產主義”。還應該把中國改革開放前農村的凋敝狀況跟改革開放以后的蓬勃繁榮發展相對比。當然還應該聯系世界上的科技革命和與“大躍進”約略同時發生的一些外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經濟大起飛。
為了正確評價七千人大會,不僅要和1959年的廬山會議相比較,還應該跟后來的劃時代的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對比。不僅要看到國家最高領導人在七千人大會上作了檢討,還要聯系到后來的文革,看他的自我批評到底兌現了多少,哪些兌現了,哪些并未兌現。不僅要看到七千人大會上的民主氣氛,還要看到經過廬山會議的殘酷教訓,人們畢竟學聰明了,會上還是有人寫匿名信來揭發問題。很明顯,他若不匿名,會后很快就會遭殃。不僅要看到七千名代表精神煥發,還要想到他們中有多少人后來在文革中慘遭迫害,有多少人甚至死于非命。國家主席劉少奇同志的悲劇命運是盡人皆知的。
(二)謊報浮夸在“大躍進”中所起的作用
“大躍進”從一開始就帶有大鬧劇的性質。對于這一點,我們這一代,人人都講得出一大堆極其可笑又可氣的故事。“大躍進”是跟謊報浮夸相始終的。若沒有謊報浮夸,也就根本不會有那些放“衛星”的轟轟烈烈的場面,“大躍進”也就根本掀不起來了;否則至少也會像“文革”末期的“批鄧”運動那樣,受到廣大群眾自發但是有力的抵制。
把各級干部的謊報浮夸視為“大躍進”失敗和大量餓死人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究竟是不是合理呢?
謊報浮夸并非“大躍進”所特有的現象。它是一切缺乏充分的民主監督的政治體制所不可避免的孿生禍患,古今中外皆然。日本人在二戰中就因此出過極大的洋相(美國艦隊在進攻菲律賓前先佯攻臺灣,消滅了日本第一航空方面軍全部800架戰機,然后突然轉向。駐臺日軍司令為掩飾其慘敗,竟謊報消滅了美軍艦隊。于是日本人連夜舉行提燈慶祝游行,貽誤了援菲戰機。(見《太平洋戰爭史》)。在我們,謊報浮夸,“大躍進”以前就有,現在有,而且可以斷言,在政治體制改革完成以前,仍然還會有。不能指望干部都像圣人,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全都合格。即使所有的干部全都合格,也不能指望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原則。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謊報浮夸來解釋“大躍進”的失敗和大量餓壞餓死人的現象。
“大躍進”中一個特殊點是眾多上級強迫下級哄騙自己。上級心里也知道下級的匯報靠不住,但是他們自己也得向更高的上級匯報,因此也就管不了那許多了。黨的干部隊伍,就整體而言,在“大躍進”的嚴峻考驗下敗得很慘,雖則這種考驗是根本不合理的。
我在“四清”工作中的直接上級是一位基層法院的副院長。他是一位文化不高,但是智商甚高的農民出身的干部。他告訴過我“大躍進”時他們區的既可笑又可氣的事。區里的干部到市里去匯報,被指責少報糧食產量的所謂瞞產,在會上受到了拳腳的批判。他一肚子氣沒處發,回到區里招來公社干部,也照此辦理。挨了揍的公社干部回去又去揍大隊干部。大隊干部當然也如法炮制。
如此這般強制性的謊報浮夸當然大大增加了問題的嚴重性,但仍然不足以說明為什么會餓壞餓死那么多的農民。造成農民被大量餓壞餓死的直接兇手是嚴重的謊報浮夸的精神與統購統銷制度的結合。對此梁志遠同志的兩篇回憶性文章(《炎黃春秋》2003年第1期與第7期)對安徽亳縣在“大躍進”中的遭遇有很具體的敘述。
統購統銷是我國為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所采取的一個重大舉措。按照它的“多余多購,少余少購,不余不購”和“多需多銷,少需少銷”的政策,本來不會有什么問題,頂多是對大糧戶的生產積極性有抑制。但是“大躍進”開始以后,糧食連年大減產,1959年比1958年減產15%,1960年比1959年又再減產15.6%;反之,工業用糧和城市人口卻有所增加。因此全國糧食供應極為緊張。在此情況下,那些謊報超高產的地方自然要被高征購。完不成賣糧任務的地方就被指責為瞞產私分。干部在強力的威逼下實在無法,只好賣掉農民的口糧、種子和飼料,于是農民大批餓壞餓死。
這是當時七千人大會所能找到的原因,但是顯然還存在著另外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三)農民大量餓壞餓死的深層原因
如果“大躍進”時農民們仍然是土改后那樣單家獨戶地搞生產,糧食掌握在農民的手中,他們便不會有謊報浮夸的興趣,也不會輕易地向糧食收購機構低頭。就是拼老命,他們也決不會讓人奪走他們維持生命的口糧、種子和飼料,“大躍進”中大量餓壞餓死農民的事也就不會發生了。
如果農業合作化以后掌握糧食的權力仍然在農民自己手中(如列寧的合作化計劃所設想的那樣),干部真的只是他們的公仆,只有農民大會才能決定糧食的處置和去留,那么,農民也同樣決不會賣掉他們的口糧、種子和飼料。他們甚至會比單家獨戶時更堅強有力。
根本的問題是,在當時那樣的人民公社中農民被剝奪了一切,掌握糧食的權力全都集中在公社干部的手中。甚至連讓每個農民吃多少斤糧食,都由公社一級的干部決定。而公社干部既可能為他們的個人利益而謊報浮夸,在受到上級的威逼利誘時也就會賣掉農民們的口糧、種子等等。這些公社干部本來就是由上級委派才當了干部的。前蘇聯和南斯拉夫都攻擊我們的人民公社是實行農奴制。我至今也不知道當時中央是怎樣反駁他們的。也許是無言以對。人民公社化以后,農民實際上被束縛在土地上還失去了遷徙的自由。他們想進城要飯,是要被公安部門當作“盲流”而押回原籍的。
農民的無權狀態正是他們會大量餓壞餓死的深層原因。這是七千人大會總結不出來,甚至連想都不能想的問題。但實際的情況就是如此簡單而殘酷。
我們的這種剝奪農民的“合作化”是從斯大林那里搬來的,也跟斯大林的“集體農莊化”一樣,有民粹主義的性質,也同樣是違背列寧的合作化計劃的精神的。
(四)“大躍進”中糧食產量連年大減的根本原因
1959年與1960年的糧食連年大減產,不僅是解放以來從未有過的,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在和平時期發生這種全國規模的連年大減產,恐怕也是少有的。
若非這種全國性的糧食連年大減產,即使是嚴重的謊報浮夸與統購統銷相結合,也不可能造成那種簡直是史無前例的和平時期大饑荒。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糧食的連年大減產呢?
大量餓壞餓死農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們被剝奪了一切權利。造成農業連年大減產的根本原因也同樣在此。人民公社化以后,農民失去了一切,他們也就失去了僅有的生產積極性。
我以為毛澤東同志晚年確懷有一種民粹主義性質的特殊迷信,深信中國農民有一種極大的擁護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因此他一而再地廢棄他原先預訂的合作化進程表,一再要求加速再加速,痛斥鄧子恢同志為“小腳女人”。他深信只要建立起他所設想的“社會主義”,農民們就會發揮出無比巨大的力量,即所謂的“精神原子彈”,從而創造出各種人間的奇跡。正是由于這種大得幾近無法想象的信心,他這位農村出生,半生戰斗在農村地區的偉大革命家,才會被1958年的那些荒謬無稽的農業“衛星”哄得暈頭轉向,以至于提出了“糧食多了怎么辦?”的問題。那些農業“衛星”要騙住城里人或者不難,但是騙住了農村出身的偉大革命家,卻實在是個“奇跡”。
實際上我國的合作化運動從一開始就帶有強使農民“自愿”的性質。只是由于鄧子恢等一批同志處事穩妥,才沒有出現大亂子。但經毛澤東同志的一再催逼,到了1958年大搞人民公社化,終于釀成了大禍。
斯大林的集體農莊化,毛澤東同志晚年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柬埔寨的波爾布特的“沒有貨幣的社會主義”,搞的都是剝奪農民,結果也都同樣是人為地造成了大饑荒。它們同樣都不符合列寧提出的合作社計劃的精神。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在1930冒著殺身之危在一個地區黨代會上指出,斯大林的“集體化”根本不符合列寧的合作社計劃。列寧是希望通過農民對自身利益的關懷,自愿地結合成為合作社,從而走向社會主義。現今在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種類似的農民合作組織也是很發達的。它們在幫助農民解決各種困難,發展農業生產力,特別是在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上,起著重大的作用。我國臺灣地區的農業合作組織就辦得很有成效,令人羨慕(見《炎黃春秋》2006年第11期李昌平同志文)。
毛澤東同志晚年的悲劇首先在于他這時已不能真正了解農民與農村的實情,卻又有太多的民粹主義情緒,生怕在農村中出現資本主義經濟。他看不到在經濟極其落后的國度,農村中資本主義經濟的出現其實是意味著社會的巨大進步。他對資本主義國家農業的現狀更是太缺乏了解。在他的晚年,他也不愿意知道不符合他的心意的實情,否則經常向他反映實情的田家英同志也就不會在文革中有那樣悲慘的下場了。
我以為毛澤東同志晚年有些跟斯大林一樣,都犯了迷信政權萬能的歷史唯心主義錯誤,總以為利用強權就可以任意創建理想的社會關系。他們的這種唯心史觀是跟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表述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精神正好相反。馬克思指出:“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歷史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歷史證明了正確的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
斯大林幻想他的農業集體化運動會使蘇聯變成世界性的產糧大國,毛澤東同志晚年幻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可以使中國在“1965年或1972年以前”進入共產主義。實現他們這些幻想的努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嚴重的饑荒。這是歷史對于政權萬能的歷史唯心錯誤者的懲罰。不幸的是,巨額的罰款卻要由人民群眾來付出。
所有這些當然都不是七千人大會當時條件下所能正確總結得出來的。所以毛澤東同志在七千人大會以后繼續堅持他的“左”的農業路線,至死也沒有改正,只是形式變成了“農業學大寨”而已。
對于“農業學大寨”帶給農民的苦難,萬里同志有幾句極其沉痛的話。他受命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后,親自在安徽農村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他說:“四人幫在安徽的爪牙抓學大寨特別積極,弄得安徽農民的“生活特別困難……吃不飽,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個房子樣子,門窗都是泥土坯的,桌子凳子也都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解放幾十年了,不少農村還這么窮!……這能算是社會主義嗎?”
國務院負責抓農業的前副總理田紀云同志發表了一篇很重要的總結性的大文章《回顧中國農村改革歷程》(《炎黃春秋》2004年第6期)。在引言部分,關于農村改革(主要指包產到戶)他用極精煉的文字作了這樣一個總括:“雖然開始時困難重重,但由于它順民心,得民意,故猶如長江之水,滾滾東流,不可阻擋,不可抗拒,迅速普及神州大地。農村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它不僅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解決了全國人民建國以來沒有解決的衣食溫飽問題,而且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堅實的物質基礎。”這實事求是的幾句話其實也正好從反面為晚年毛澤東同志至死堅持不改的錯誤的農業路線作了一個總結。
(五)“大躍進”的目標必然要落空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同志晚年發動“大躍進”,是想讓生產力的發展大大加速,迅速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他的本意是想通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極大地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從而創造出各種人間的奇跡。但是由于相應的錯誤做法這個目的不僅沒有達到,反而釀成了史無前例的大禍。
今天回顧起來,不難看出,即使當年全無謊報浮夸,糧食沒有連年大減產,毛澤東同志晚年理想的這個目標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真能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生產當然可以有所發展,但是我們當時那種完全脫離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只想單純依靠勞動群眾笨重勞動的積極性,就以為可以創造奇跡的意圖,也是決不可能實現的。
毛澤東同志晚年在“大躍進”中所搞的,正是這種完全脫離現代科技的群眾運動。最有代表性的實例就是“大煉鋼鐵”。大量一點也不懂煉鐵的農民和城市居民被召集起來用最原始的方法煉鐵,以便完成國家鋼鐵產量一下子翻一番的艱難任務。他們到底煉出了些什么,早已盡人皆知了。“后院煉鋼”至今還是國際上的一個笑話。當時為此不僅破壞了大量林木與環境,甚至還破壞了一些歷史文物。云南大學主樓“會擇院”前的一個石頭座子上原來放著一尊造型很優美的銅大炮。它是在清末的援越抗法的戰爭中立了功的,一炮打死了侵略軍的一位將軍。不料此時竟也給火化掉了,以便去湊煉鋼的數。
為了“大煉鋼鐵”1958年全國許多糧食爛在田地里。當時我在勞動工地上親耳聽到高音喇叭的廣播,一位區委書記就因為同意讓一些農民回去收割,而被立即開除出黨!
為什么黨的最高領導竟會如此企圖依靠完全脫離現代科技的群眾運動來實現生產的大躍進呢?這可能是由于延安時期的“大生產運動”的成功,使他晚年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既然359旅靠鋤頭扁擔開發南泥灣能取得很大成功,那么全國當然也可以。他沒有想到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主要是依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靠加強簡單勞動量來增加生產,而沒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要想顯著地改善人民生活,增強國家的實力,通常是很難做到或做不到的。而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是現代人的普通常識,但也是七千人大會那時候很難總結出來的。
毛澤東同志晚年也提倡科學實驗,但是他的“科學實驗”往往是跟現代科學脫節,不受現代科學的指導。“大躍進”中各級領導的“實驗田”遍及全國,但是最后什么有科學意義或生產意義的結果也沒有。
(六)極左勢力與科技知識分子階層在改革開放前的處境
黨在解放前長期戰斗在極其落后的地區的農村中,這不免會使黨有脫離世界現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的危險。全國解放時,黨的干部隊伍就整體而言,文化素質較低,遠遠不能適應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作為很不發達的落后國家的勞動人民的政黨,其成員的文化素質偏低些是不可避免的。相對于代表剝削階級的政黨,這是一個不必諱言的劣勢。但是如果能正視它,并沒有什么可怕。只要采取各種具體措施來幫助和嚴格要求各級干部盡快提高文化水平,也就可以了。當時在長期的艱難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干部,通常都是智商超群的。關鍵的問題是諱疾忌醫,死不承認這是個嚴重的缺陷。
不幸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晚年的毛澤東同志在這個問題上也犯了戰略性的錯誤,他不是鼓勵和嚴格要求各級干部努力掌握科學文化,卻鼓吹什么“只有外行才能領導內行”等等,致令許多人不僅不以自己的文化偏低為恥,不去努力學習,反而以自己是“大老粗”為榮,似乎文化越低,政治品質就越好似的!這種“越窮越革命”的意識,正是19世紀與馬克思主義為敵的巴枯寧主義的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也同樣是20世紀各不發達國家黨內各種極左思想的基礎。具有這種思想意識的人在黨內的大量存在,正是極左勢力能夠在黨內長期占優勢的重要原因。這種缺乏現代科學文化素養的干部們,在“大躍進”中大搞不要現代科技的群眾運動,其實也是很自然的。
中國黨內有許多左翼知識分子。正是他們和一些知識分子化了的工農干部,保證了黨的先進性和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使之不至于在解放前變成為農村貧民的黨,也在解放后保證了黨沒有變成為徹底極左化的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在黨內的處境往往也很困難。糟糕的是,他們自己也往往這樣認為,而不知道自己正是工人階級的最先進部分——科技知識分子階層在黨內的代表,因而在復雜的黨內斗爭中常常缺乏應有的自信,難以充分地發揮作用,致令極左勢力得以長期穩居優勢。另一方面,他們自身也需要通過諸多的磨礪和與極左勢力的復雜斗爭,逐步擺脫自身思想意識上所受到的斯大林主義的影響,真正地掌握住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思想。
黨內的極左勢力由于代表著非工人階級的城鄉貧民,不僅掌握不了現代科技,反而鄙視科學技術,歧視和迫害科技知識分子。他們主觀上是極其革命的,但是客觀上,實際上,卻是一種阻礙國家建設,甚至是開歷史倒車的力量。這對他們自己和全國人民來說,都是一種悲劇。他們在黨內的強大,是有其階級的根源和社會歷史的原因的。歸根到底,是由于解放前的舊中國實在太落后,致令非工人階級的城鄉貧民成分對黨的領導層起了太大的影響。他們的負面作用在解放前不易表現出來,但是在解放后,中共已經由革命黨變成了執政黨,需要黨領導國家進行現代化的建設時,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了。“大躍進”正是他們的一次大表演。
所有這些當然都很難在七千人大會那種時代背景下所能總結出來。中國人民幸運的,中國共產黨幸運的是在鄧小平、陳云、葉帥、胡耀邦等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率領下,在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通過“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建新型社會等戰略和戰略目標的確立,黨已經徹底否定了過去在對待科學技術與科技知識分子問題上的“左”的愚昧錯誤。如今中共正努力把科學的發展觀貫徹到自己工作的一切方面。這正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七)1959年的廬山會議所暴露出來的嚴重問題
如果不算十年浩劫,1959年的廬山會議無疑是黨的歷史上最暗淡的一頁。顯然,若沒有毛澤東同志在那次會議上的非理性的狂怒,“大躍進”中餓壞餓死的農民也就不至于數以千萬計了,數以萬計的優秀黨員也就不會在“反右傾”中遭劫。需知早在1959年初,有些地方就已經有上百人餓死并已上報了中央。1959夏季全國糧食已經告急,一些城市已經只有幾天的存糧。在這種情況下又發動“反右傾”,狠整反映真實情況,狠整懷疑大躍進的好干部,就不只是發瘋了!
但是對黨來說,真正嚴重的并不是當時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個人責任問題,而是黨中央竟無力對最高領導人的這種非理性的行為加以制止。任何人都不是圣人,任何人在個人認識上、品質上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關鍵在于黨的集體要能管得住他,不讓他任意作為
我個人認為,作為我們一個共產黨來說,黨在廬山會議上打了大敗仗。幾乎所有的參加者心里都清楚誰是誰非,但是只有張聞天等幾個敢于維護真理。黨竟無力保護自己最優秀最卓越的領導成員!個人專權的領導人既然可以這樣對待彭德懷、張聞天等同志,當然也就可以如法對待劉少奇或任何其他的人。最高領導人能在廬山上這樣干,自然也就可以在日后掀起十年浩劫。
既然連黨的政治局委員都沒有寫信表述自己的看法的權利,哪里還有什么黨內民主可言?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隨著“反右派”的“勝利”,全國的民主氣氛已經蕩然無存(許多黨員也都成了“右派”),只是有在黨的高層內還殘存著一點。廬山會議后,連這最后的一點民主也化為烏有了。
黨都成了這種樣子,還怎么能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民主、法治、富強、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呢?
這些當然也都不是七千人大會所能涉及的問題。
20世紀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最丑惡、最給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丟臉的現象,無過于“個人崇拜”了。它本身就意味著人民的愚昧和無權,民主與法治的缺乏,個人駕凌于黨之上,把革命同志間的戰友關系變成了“圣上”與臣下的君臣關系。這哪還有什么先進性可言?彭德懷同志一貫地堅決反對個人崇拜。他的同志們最初卻大都認識不到有這種必要。彭總在廬山上的遭遇使他們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已經太遲了。
馬克思對篡奪了法國大革命成果的君主專制主義——波那巴主義是深惡痛絕的。他在《路易·波那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尖銳地指出了其十大特征(參見尹振環先生歷時30多年的力作《馬克思與秦家店》,見《炎黃春秋》2007年第2期)。不幸的是,這十大特征竟把蘇聯的斯大林時代和我們的極左時代(特別是廬山會議和文革時)形容得惟妙惟肖,致令引起了當時中共最高領導人的不悅,1972年出版的馬恩選集中不僅沒有此書的任何章節,連恩格斯對此書的幾篇評價也都沒有編進去。
那些在廬山上不敢堅持原則,昧著良心批斗彭德懷等的人,很快就遭到了歷史的“報應”,因為他們自己也在“反右傾”尤其是幾年后的“文革”中倒了大霉,甚至更慘。
歷史是無情而公正的,歷史對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也做出了客觀的結論。他給彭德懷等同志下的政治死刑判決書很快就因為農民的大量餓壞餓死而弄得自己焦慮不堪。雖則毛澤東同志作為一個天才的謀略家,很快就用七千人大會化解了這個嚴重的危局,但餓壞餓死了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畢竟不是一件小事。斯大林死后的命運也自然影響中國最高國家領導人的心態。雖然文革之初,狂熱的紅衛兵把最高領導人看得猶如某種新興宗教的教主,但是到了垂暮之年,領導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人們對“文革”是“支持的不多,反對的不少”。對于像最高領導人這樣極其心高氣傲、功勛蓋世的偉大的歷史性大人物來說,這種承認其實是非常凄涼的。而政治道路上的分水嶺正是1959年廬山上他對彭德懷、張聞天等人所下的政治死刑判決書。對廬山會議上的錯誤只要沒有勇氣認識和糾正,那就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越走越遠,直到掀起十年浩劫。
與這種凄涼正相對照,從彭德懷同志在得知林彪事件后,對看押他的極左的走卒們的挖苦嘲笑態度來看,彭德懷對于歷史是充滿了信心的。
在這個問題上,我重說一遍,中國黨、中國人民是比較幸運的,雖則人民和黨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未免太大了。但是,1、“大躍進”與“文革”所導致的惡果嚴重削弱了極左勢力的威望;2、極左的群眾運動不僅嚴重地傷害了黨的最優秀的好干部,也傷及整個干部隊伍,包括其中最迷信個人的那部分干部,也迫使他們不得不進行思考,致令極左勢力陷于空前的孤立;3、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再嚴重下降,長期沒有好轉,使廣大人民群眾對極左的領導完全喪失了信心;4、鄧小平同志在“文革”(1973年)中復出后所采取的讓群眾和干部通過自己的親身的體驗來判別是非的馬克思主義策略,極大地提高了廣大干部與群眾的思想覺悟;5、中外之間,大陸與香港之間,經濟、文化、人民生活水平上差距的急劇擴大,迫使人們不得不進行深思;6、黨內、黨外的馬克思主義者經過痛苦的磨礪,空前地成熟起來,黨中央領導的關于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大討論更大大地促進了這一過程。
所有這些都保證了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開辟了中共和新中國的光輝的新時代。
(八)歷史的評判
毛澤東同志期望在“大躍進”中,通過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而在生產的快速發展上創造奇跡。但是事與愿違,反而給國家和人民招致了嚴重的災難。
造成這種預期與實際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的諸多內在原因,都不是那種時候毛澤東同志所主導的七千人大會就能科學地總結出來的。它們所涉及的深層問題更不是七千人大會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會涉及的。結果是當時那種極左思想并未受到應有的批判,以至極左思想從1966年開始,再一次給國家、人民和黨造成了更為深重的“文革”十年浩劫。經過“大躍進”,尤其經過“文革”的慘痛經歷,中國廣大干部和群眾終于有所覺醒了,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后終于開始了對極左思想的艱難的清算。
任何人不顧實際情況,違背歷史的規律辦事,都會事與愿違,受到歷史的懲罰。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以后,把“毛澤東思想”一詞界定為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從而把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的理論貢獻也包括在其中。這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張聞天、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等許多人都做出了貢獻。
事實上毛選四卷中所有最重要的文章都是黨的高層領導集體反復討論修改的結果,并不是毛一個人的創作。
另一方面,這樣也就把它和毛澤東同志個人的思想,特別是他的晚年思想區隔開來。這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毛澤東同志個人的想法中,固然有著真理,也含有天才的火花,但是確實也有某些不科學的東西。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是個充滿動亂、遭受帝國主義欺凌迫害的落后國家。在這種資本主義經濟極不發達的國度,左翼知識分子懷有某種民粹主義思想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只能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習才能加以克服。
十月革命使中國人聽說了馬克思主義,但是真正學到的卻幾乎全是斯大林主義,后者本身就含有民粹主義的成分(在農業集體化問題上)。除了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李大釗這樣的大知識分子能夠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外文著作外,其他的人大都只能閱讀為數極少的幾種翻譯著作。在這種情況下,要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其實是不大可能的。何況他們又都投身在緊張的革命戰爭、革命斗爭中,極少有機會潛心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水平低些是難免的。因此也更容易全盤照搬斯大林的那一套,何況黨在很長時間內又必須服從為斯大林所控制的共產國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黨,我們的毛澤東同志竟能提出符合中國實際的新民主主義論,實在是件很了不起的事,顯示出了中國人的智慧,值得所有的中國人為之感到自豪。
解放后國家有系統地翻譯出版了馬、恩、列寧的全集,為學習馬克思主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此時若能在學術上有充分的自由民主,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必可有極大的提高。但遺憾的是我們基本上只學習照搬了《蘇共黨史》為版本的是斯大林主義的那一套;后者又與中國的封建專制主義傳統相結合,在某個時期又形成了個人集權。這些后來反過來嚴重地阻礙了黨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水平的提高。這給我們國家的建設帶來嚴重的后果。
(作者曾任云南省政協常委)
(責任編輯 杜 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