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80周年,又是“七·七”事變爆發、中華民族全面抗戰70周年,也是我黨領導的八路軍取得首戰平型關大捷和新四軍建軍70周年紀念日。在這么多重要紀念日到來的前夕,我特地拜訪了現已90歲高齡的老紅軍、平型關大捷的參戰者、新四軍老戰士高成貴,傾聽高老講述他征戰南北的動人故事。
高成貴,1918年6月生于陜北延川縣一戶貧苦農家。1935年8月參加劉志丹領導的紅軍,1936年7月入黨。1935年9月,高老所在的陜北紅軍與第一支到達陜北的長征隊伍紅25軍勝利會師,9月18日兩軍合編為紅15軍團。新組建的紅15軍團為粉碎敵軍對陜北根據地“圍剿”,迎接黨中央和毛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到來,在軍團長徐海東、政委程子華、副軍團長劉志丹指揮下,先后進行了勞山殲滅戰、榆林橋戰斗。11月初,紅15軍團與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中央紅一軍團合編為紅一方面軍,在毛主席親自指揮下,紅一方面軍參加了具有奠基禮意義的直羅鎮戰役。
東渡黃河進軍山西
1936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以紅一方面軍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2月17日發布《東征宣言》,旋即東進,討伐山西軍閥閻錫山。高成貴所在的15軍團75師突破黃河天險,進入山西。當時,天氣寒冷,還下著小雪,有的戰士光腳行軍。雖然紅軍將士缺吃少穿,武器簡陋,條件艱苦,但作戰勇敢,過了黃河,第一仗就是直搗義牒鎮,在繳獲敵人的物資中高老還分到了一床棉被。我軍打石樓,轉戰晉西北,一路長驅直進,重創敵軍,威逼太原,給土皇帝閻錫山以沉重打擊。迫使閻錫山撤回犯陜之師,從而減輕了對陜北根據地的壓力,并使我軍在人力、物力上得到補充。而我軍也付出了慘痛代價,深受高成貴愛戴的著名紅軍將領、副軍團長劉志丹,75師參謀長畢士弟等優秀指戰員,就是在東征的戰斗中壯烈犧牲的。
5月上旬,為鞏固和發展根據地,迎接二、四方面軍北上,以實際行動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現紅軍三個方面軍勝利會師,中央軍委決定東征軍回師陜北。高成貴隨部隊西渡黃河回到陜北。
西征會寧三軍會師
5月19日,紅15軍團,奉命出師西征,此時,高成貴已調入73師交通隊當戰士。他們從延川王家坪出發,經安塞、靖邊越長城,進抵綏遠邊境寧條梁。這是沙漠地帶,刮風沙子滿天飛,高成貴他們頭天挖好的工事,第二天就被沙埋上了。吃飯也弄得滿嘴是沙!高老說他們73師夜襲小板橋鎮,因敵固守,一時難以攻克。軍團首長派劉華清等冒險前去與敵談判,取得了成功:我軍撤圍,敵人打開城門迎進我軍,并送了一些我軍急需的大米和布匹。受到彭德懷司令員的表揚。
西征中,兄弟師攻城略地,進展順利。6月中旬,73師趁75師圍攻預旺城之時,繼續向西發展,6月12日攻克寧夏同心城,14日克王家團寨,21日進駐七營,繼之又包圍了楊郎鎮,威逼固原縣城。我軍一系列戰斗行動,震撼了陜甘邊境之敵。
8月,15軍團,從寧夏固原縣黑城鎮出發,經海原向甘肅打拉池挺進。15軍團騎兵團奉命奔襲會寧城,經36小時長途疾進,殲敵400余人,一舉攻克會寧城。高老所在的73師擔任前衛,勇猛前進,殲敵一個團,掃請了紅二、四方面軍北上道路障礙。10月10日,歷經千難險阻,轉戰萬里的紅一方面軍(含先期到達的紅25軍)、紅二、四方面軍,終于在甘肅會寧城勝利會師了,戰友們激動得鼓掌歡呼,握手擁抱,互相交換著自織的毛衣、襪子、毛手套等小禮品,場面熱烈、偉大、震撼人心。高成貴參加了在縣城孔廟召開的三軍會師的聯歡大會。會上,來迎接二、四方面軍的陳賡師長,代表紅一方面軍致歡迎詞,然后大家聚精會神地聆聽朱德總司令宣讀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慶祝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師的賀電。這是高成貴第一次這么近距離見到敬愛的總司令,心情非常興奮。他說:“那時,朱總司令年已半百了,又經萬里征程的艱苦磨難,顯得有些消瘦,但卻毫無倦容,依然精神矍鑠,講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贏得了熱烈掌聲。我們在會寧住了兩晚上,又奔向攻打山城堡的新戰場。”
訪談中,我請高老談談當紅軍時,對什么事的印象最深?“苦,很苦!”老人脫口而出。他說整天行軍打仗,敵強我弱,與敵周旋,整天跑路,敵人嚴密封鎖,使我們缺吃少穿,冷餓交加,真的累得不行!供給極端困難,群眾苦,部隊也是好苦好苦啊!
出師抗日首戰平型關
集思上寨運良籌,敢舉烽煙解國憂。
瀟瀟夜雨洗兵馬,殷殷熱血固金甌。
東渡黃河第一戰,威掃敵倭青史流。
常撫皓首憶舊事,眺望燕北幾度秋。
這是聶榮臻元帥在86歲高齡寫的一首《憶平型關大捷》詩句。晚年的高老,每每讀到聶帥這首感人的詩篇時就非常激動,他的思緒又飛回到親歷平型關戰斗的慘烈場面上去了:那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迎來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新局面。1937年7月7日日寇蓄意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件”,7月20日,根據我黨與國民黨達成的協議,紅軍編為國民革命軍。紅15軍團奉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是老軍團長徐海東。8月24日部隊在師長林彪指揮下東渡黃河,挺進華北抗日前線。為了配合第二戰區國民黨軍作戰阻滯日軍攻勢,八路軍總部于9月中旬命令115師進至平型關以西一帶。高老說,他永遠忘不了平型關戰斗:“當時,我在344旅687團交通隊任班長。(那時的交通隊即后來的警衛連,由警衛、通信、電話三個排組成。)平型關,是山西靈丘到太原的必經之地,地形險要。兩邊高山陡峭,公路在山底下,路窄,有一二十里長,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大口袋,敵人鉆入這個口袋,就是插上翅膀也是難以逃遁的。師首長決定利用有利地形采用‘攔頭、斬腰、斷尾’的戰法痛殲瘋狂不可一世的日軍。我們早早地埋伏在兩邊的高地里,25日晨,驕橫的鬼子和大批輜重車輛長達一二里,由東向西大搖大擺而來,7時許,全部進入我師設伏地域。我團的主要任務是“斷尾”,在拐彎處將敵退路切斷,鬼子的第一輛車掉進了溝里,后面的就一個跟著一個撞上去了,我們在上面迅速用機槍、步槍、手榴彈一陣猛打,日軍一下子給打蒙了。但鬼子很快就清醒了,拼死往上沖。他們裝備精良,又都是武士道的死硬分子,很頑強狡猾,槍法也很準,有的躲起來了,拒不繳槍,我們就扔手榴彈,炸得敵人鬼哭狼嚎,橫尸荒野。我還親手打死了三個鬼子,激戰中,我連也傷亡了十幾個人,我的手也被彈片擦傷了,后來,我還領到了國民政府頒發的殘廢證,現在還留有疤痕呢!經過反復拼殺,血染山河,我們終以劣勢裝備一舉殲滅日軍精銳之師1000多人,繳獲大批槍炮彈藥、車馬等軍用物資。平型關的巨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沉重打擊了鬼子兵的囂張氣焰,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士氣,提高了我黨我軍的聲威。我能參加這次舉世聞名的戰斗,感到光榮和自豪。”
第二故鄉安度晚年
高成貴,1940年隨八路軍115師從太行山南下山東,幾經輾轉來到蘇北,編入黃克誠任師長的新四軍3師。后因戰爭形勢發展需要,3師指戰員開赴東北,高成貴等少數人作為骨干留在新四軍,繼續堅持抗擊日寇的武裝斗爭。1945年10月4日高成貴與1938年參加新四軍的俊俏安徽姑娘孫素相識、相知、相愛,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患難相隨,喜結百年之好。1948年高成貴調入華東野戰軍第24軍,任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軍干部部部長等職,在皮定均等首長指揮下,歷經蘇中七戰七捷、淮海、渡江和抗美援朝等重大戰役的生死考驗。1957年高老調來安徽,任省軍區干部部部長、省武警總隊政委、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副政委等職,從此,他在第二故鄉安徽生活、工作達半個世紀,與安徽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工作勤勉,把一腔心血傾注到軍事發展和支援安徽的地方建設之中。1982年8月從省軍區顧問(正軍職)崗位離休。
高老人離休了,思想卻沒有離休。他與風雨同行62個春秋的孫素老人,依然關心國家大事,關注老少邊窮地區的進步與發展,向災區和貧困地區捐助錢物。同時,他還熱心公益活動,擔任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顧問等多種榮譽職務,并經常應邀參加重要的紀念會、座談會,接受采訪、提供戰斗紀實資料……他家訂閱了《解放軍報》、《參考消息》、《作家文摘》、《將帥名錄》、《黨史博覽》等多種報刊和黨史、軍史資料,每天孜孜不倦地堅持學習,與時俱進,保持著一個老革命者的高風亮節。2002年,為建設川陜紅軍紀念碑,二老捐款2000多元;2003年回陜北探親時,他們又給縣委捐了2000多元。
采訪結束了,我起身告辭,腿腳不便、走路蹣跚的高老拄著拐棍執意要把我送出家門,送出庭院。站在路邊,老人拉著我的手,謙虛而又誠懇地說當紅軍時,自己還只是一名普通戰士,服從命令,不怕犧牲,奮勇沖殺,其它情況了解甚少,加之事隔70多年,許多細節淡忘,所談雖是親身經歷,但都是粗線條的,很對不住你啊……看到慈祥的老前輩對采訪這樣的認真負責,使我很為之動容。
(責任編輯 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