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鄧小平南方之行并發表重要談話15周年,也是這位偉人逝世10周年。廣東的傳媒從1月下旬開始,連續發表紀念文章,回顧和評論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讀報之余,15年前我作為新華社記者采寫國家主席楊尚昆考察廣東而又目睹鄧小平南行風采的往事,又一幕幕浮現在腦際。這是我幾十年記者生涯中一次不尋常的采寫經歷,歷久而不忘。
鄧、楊在深珠的活動多在一起
1992年之初,已經無官在身的鄧小平離京開始南方之行前,通過工作人員給中共廣東省委打招呼:他此次到廣東來是休息的,不聽匯報,不要陪餐,不題詞,不見報。按照這“四不”口徑,中央新聞單位沒有一個記者隨行,廣東省委開始時也只安排廣東電視臺、深圳電視臺4人跟隨拍攝,留下一些資料而已。
1月19日,鄧小平一行乘專列抵達深圳,當天就游覽市容,參觀皇崗口岸。車隊進進出出,引起敏感的香港傳媒的注意。已經前往深圳陪同鄧小平的廣東省委書記謝非,考慮到鄧小平此次到廣東來,雖說是休息,但也有特別的意義,日后有可能見報,要有所準備,所以交代身邊的省委副秘書長陳開枝立即通知新華社廣東分社派人來,跟隨采訪,把握情況。當時,我在新華社廣東分社副社長的崗位上,分管新聞報道業務。陳開枝從深圳打來的電話是我接聽的。他說,中央領導同志到深圳,請通知牛正武同志(另一位副社長)火速趕來。當時,我以為“中央領導同志”就是國家主席楊尚昆。因為在這前幾天,廣東省委已經正式通知我們新華社廣東分社,國家主席楊尚昆即將來廣東考察,要求安排記者隨行采訪,這項任務由我承擔。所以,我在電話中對陳開枝說:“我們已經做出安排了。”但他急切地說:“不是,另一位。”我問他是誰?他不便在電話中告訴我,只說了三個字:“掌舵的!”我一聽也就明白了。
牛正武于19日傍晚趕到深圳。《深圳特區報》也派出文字記者陳錫添跟隨鄧小平采訪。
1月21日,即鄧小平已到達深圳的第三天,楊尚昆一行飛抵深圳,我也就開始跟隨楊尚昆采訪。
鄧小平下榻深圳迎賓桂園,楊尚昆則住在蛇口一處賓館。兩位老人家在深圳會合后,連續兩天的考察活動都是一起進行的。1月21日參觀中國民俗文化村和錦繡中華微縮景區;22日參觀仙湖植物園,兩人在一處緩坡草地毗鄰的地方,共同揮鍬栽上了兩棵高山榕。在這一天參觀植物園的過程中,鄧小平、楊尚昆還談到了他們從1932年到1992年長達60年的交往,情真意切。
1月23日,鄧小平一行離開深圳,在蛇口港乘船去珠海,楊尚昆則繼續在深圳考察。1月26日,楊尚昆結束了在深圳的考察,也從蛇口港乘船去珠海。先期到達珠海的鄧小平參觀了珠海生物化學制藥廠、亞洲仿真控制系統工程公司。1月27日,鄧小平與楊尚昆一起,考察了珠海江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1月29日下午,鄧小平一行離開珠海,前往順德市(現佛山市順德區),參觀珠江冰箱廠(現海信科龍公司),當天傍晚從廣州東站乘專列前往上海,結束了在廣東11天的行程。楊尚昆結束在珠海的考察后,繼續前往中山市考察,2月1日從佛山乘專機回北京。
從1月21日到2月1日,我跟隨楊尚昆采訪,向他送審稿子,他對我已經認識了。楊尚昆結束了在廣東的考察以后前往機場,我隨省委的陪同人員一起到了機場送行。在停機坪上,送行人員靠前一一同楊尚昆握手告別。我是一名記者,任務是采訪,與送行人員保持了一點距離,也沒有趨前同楊尚昆握手告別。可是,楊尚昆卻向我走來,一邊說著“還有一個,還有一個”,一邊同我握手。這一幕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之中。
在鄧小平、楊尚昆在廣東考察期間,我的任務是采寫楊尚昆的考察活動,而鄧小平的考察活動則由牛正武掌握。但是,這兩位老人家由于在多個場合同時出現,我也有幸近距離目睹鄧小平南行的風采,并聆聽到這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在南行之中一些重要談話。
在稿子中透露一點鄧小平談話精神
鄧小平、楊尚昆一前一后來到深圳,一直沒有向外宣布。但是,兩位老人家在深圳的參觀、考察活動,基本上是公開的。他們接觸了很多干部、群眾。鄧小平在參觀深圳國貿中心大廈時,許多群眾見到他出現的那一刻,熱情歡呼“小平,你好!”搶著要同他握手。楊尚昆在考察中也接觸了不少群眾。他漫步沙頭角鎮中英街時,街道兩邊的群眾紛紛涌上前來,熱烈鼓掌歡迎。所以,鄧小平、楊尚昆在深圳的消息成為街談巷議的熱烈話題。香港和海外的傳媒,憑著其銳敏的觸角,很快就有了行動。三五成群的境外記者,天天蹲在鄧小平下榻的深圳迎賓館門口,觀察進進出出的車輛,探窺車上坐了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去,然后做出各種猜測性報道,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通過傳媒“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和其他渠道,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紛紛投向深圳,關注鄧小平的活動。
可是,我們新華社只能按兵不動。鄧小平南行已經打過招呼不見報,就是我當時采寫楊尚昆考察深圳、珠海的稿子,盡管不少場合有鄧小平、楊尚昆同時出現,我也只能報道楊尚昆而回避鄧小平。在發稿時間上,我按照過去的“慣例”,準備等到楊尚昆結束在廣東的整個考察活動以后才發一個綜合稿子,沒有急著做發稿的準備。誰知1月25日中午,楊尚昆在深圳的考察活動即將結束,明天就要前往珠海,陪同考察的廣東省委的領導同志考慮到鄧小平、楊尚昆在深圳的消息,在外面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我們不能再沉默了,所以要求我當天就要發一個消息,報道楊尚昆在深圳的考察活動。這下我就急了,匆匆吃了幾口飯,立馬躲進房間寫稿。
提起筆來寫稿,要突出什么主題思想呢?楊尚昆在深圳考察了幾天,有時還是與鄧小平在一起考察的,也講了不少話。在深圳期間,我直接聽到鄧小平的談話不多,但間接聽到的倒不少。各種信息和跡象表明,鄧小平在深圳各個場合的談話,強調繼續解放思想,大膽改革開放,把經濟建設推上一個新臺階。鄧小平的談話精神對楊尚昆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就抓住楊尚昆在深圳考察期間的講話中能夠體現鄧小平談話精神的話重點突出來,把它寫進這條消息的導語中:“國家主席楊尚昆在深圳特區和蛇口工業區考察時強調,要堅持改革開放政策,要更放寬些,更大膽些,比現在還要放開。”
稿子寫完后,已經接近吃晚飯的時間,我速將稿子送到楊尚昆的住處,當時他的秘書也在。我將稿子交到這位秘書的手中以后,就坐在客廳等著。不一會兒,這位秘書就把稿子退給我。他對稿子的個別字句做了一點修改,簽上“已經審閱,同意發稿”八個字,落款“尚昆同志處”。
我拿到稿子以后,飛快出門,以最快速度把稿子發往新華總社,總社也于當晚向外播發,次日《人民日報》等全國各地報紙采用。
從1月26日到2月1日,楊尚昆在珠海、中山考察。在這期間,我直接或間接聽到鄧小平南行談話的內容就多了起來,楊尚昆向當地的干部、群眾的講話,體現鄧小平南行談話精神也更明顯了。我在2月1日從中山市發往新華總社的第二條稿子《國家主席楊尚昆考察珠海、中山》的導語中,就特別寫上“楊尚昆在考察中強調,過去十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成績,今后我們要更堅定地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改革開放要更大膽一些,步子更大一些,發展更快一些。”從后來看到的鄧小平南行談話的文字記錄稿來看,楊尚昆在講話中強調的這“三個一些”,完全體現了鄧小平南行談話的精神。
楊尚昆到廣東的深圳、珠海、中山考察,我分段發了兩個稿子,打破了過去新華社對中央領導人到一個省考察要等全部行程結束后才發稿的“固定模式”。這是當時的特殊情況逼出來的。這兩個稿子,寫作上沒有什么特別的長處可言,但因為它透露了一點鄧小平南行談話精神,所以格外受到受眾的關注。在完成文字發稿的同時,我也給新華總社發去了幾張用“傻瓜”相機拍攝的照片,也被選發了。
值得歷史回味的東西很多
1984年1月,身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鄧小平,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尚昆、王震南下廣東深圳、珠海考察,提出“不是收,而是放”的指導思想,全國的改革開放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我國歷史發展重要關頭的1992年之初,鄧小平以一位革命老人之身,不顧高齡又與身為國家主席的楊尚昆一前一后南下廣東,在深圳、珠海共同度過了幾天。這絕不是一種偶然和巧合,值得后人解讀。
鄧小平在這次南行中,發表了關系中國的現在和未來發展方向的一系列重要談話,又一次促進了全國人民思想的大解放,推動神州大地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的涌起,為當時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奠定了思想基礎。鄧小平留給后人這份珍貴的政治遺產,具有開啟時代的非凡意義。
然而,鄧小平如此重要的南行談話,見報過程卻相當曲折,耐人尋味。由于鄧小平堅持自己不開見報的口子,盡管當時香港和海外的傳媒對鄧小平在深圳的活動已競相做出許多揣測性的報道,我們新華社雖有記者隨行也不敢輕舉妄動。跟隨鄧小平采訪的《深圳特區報》記者陳錫卻有備而來,他不管開不開口見報,抓住一切機會,詳細地記錄了鄧小平在深圳每天的活動和談話內容,悄悄地寫成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伺機見報。在鄧小平離開深圳兩個月后的3月25日,終于以大篇幅推出了這篇通訊。3月30日經新華社全文轉發了這篇通訊后,《人民日報》等全國眾多報紙刊登,海外不少傳媒也摘要發表,引起了轟動效應。鄧小平在珠海的活動,《珠海特區報》記者后來也寫成通訊發表。他們也熱切希望新華社轉發,但為時已晚,只好由《望》周刊予以刊登。至此,我國大眾才從正式渠道對鄧小平南行和談話內容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當然,在這前后,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報紙,也連續發表評論文章,從側面披露和闡發鄧小平南行談話的重要思想。2月28日,黨中央以中央紅頭文件的形式,把鄧小平南行談話的內容發至全黨,在全黨和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鄧小平南行談話精神的熱潮。
鄧小平南行和談話的見報問題,由開始不開口子到后來開了口子,而且口子開得越來越大,報紙通訊、評論,個人署名文章,還有電視,鋪天蓋地,刮起了一股“鄧旋風”,吹遍大江南北,傳遍全世界。當然,這個口子不是鄧小平本人開的。應當是說話算數的相關權威人士點頭支持才開的。但是,到底每一個口子是怎樣開的?多年來無論是口頭流傳,還是見諸文字,對這個問題的解讀都有不同的版本。看來,只有直接的當事人說話,或由歷史學家去考證,才能有個準確的答案。
當年,全程陪同鄧小平在深圳、珠海考察的中共廣東省委副秘書長陳開枝,2004年曾經寫過一本《鄧小平南方之行》的書,他對見報問題自有一番見解:“一個退休老人‘休息’,興師動眾,見于報章,不是他的心愿,不是他的作風。”“但是,隨后11天的‘休息’,卻并沒有完全按照老人家的初衷而進行下去。各級領導和廣大干部群眾對他的愛戴,對他的企盼,以及他這次‘休息’所造成的影響,都使這次‘休息’的性質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也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關于鄧小平南方之行和南方談話的新聞大戰就這樣悄悄地拉開了帷幕。”
陳開枝的這段話,也是對鄧小平南行和談話見報問題的一種解讀吧。
(責任編輯 杜 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