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實踐的豐富經驗教訓需要深刻反思,尤其要認識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及其展開形式的認識還處于進一步的探索進程中,更要認識對規律實現形式時機的選擇不會十全十美,要在實踐檢驗進程中不斷提高認識和把握規律及其展開的能力,特別是要善于主動地審時度勢地把握。
關鍵詞:十月革命;規律;實現形式和時機;進程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6-0008-04
十月革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開辟了道路,在十月革命九十周年的時候,全面回顧九十年來的變遷滄桑,透視歷史為我們提供的無論是成功還是不成功的經驗材料,使人們深刻認識到:
社會主義實現的歷史總趨勢規律是顛撲不破的,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及其展開形式的認識則還處于進一步的探索進程中
鄧小平這位革命老人終其一生的觀察,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結束篇中這樣說道:“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主義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這個結論既是靠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著作,更是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對社會主義所有成功和不成功實踐的經驗教訓,特別是對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實踐的風風雨雨進行透徹認識而得出的;也是用馬克思主義方法對十月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進行透徹認識而得出的。
正反歷史經驗教訓都說明:社會主義的確是一個好制度,是人類歷史發展大勢所趨的必然選擇。但它畢竟是一個全新的開拓、探索和創造,這就決定了:不是簡單地實行同資本主義“對著干”的辦法就可以計日成功的,更不會是一蹴即就的進程,也不是一次毫無曲折完成的過程。社會主義實現規律還在不斷地展開和演進中,我們的認識更是處于探索中。正如恩格斯所深邃地指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去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才能認識到什么程度。”這番話是很值得反復體察的。十月革命以來近一個世紀的實踐表明:“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充分認識到它的規律的展開還在推進中這一點,不僅不會動搖對社會主義根本規律的堅定信念,反而會使我們的認識處于一個不斷探索前進的活躍狀態。
既然是探索,認識和把握就不會是十全十美的,出現失當乃至錯誤,就是難以避免的。在社會主義勝利凱旋行進時,沒有憂患意識,對曲折乃至失敗沒有應對準備,沒有警覺,決不是好的馬克思主義者;而在社會主義事業遇到困難乃至重大曲折、丟失許多重要陣地的時候,怨天尤人,驚惶失措,喪失信心,無所作為,更不是好的馬克思主義者。
社會主義所以必然取代資本主義,是因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狀況、社會主義的成功凱歌和困窘悲劇全部奧秘就在于:當某些時候、地方、領域實踐和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時候,社會主義事業就前進;當另一些時候、地方、領域對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不“清醒”或不完全“清醒”的時候,社會主義事業就困難、挫折乃至夭折;而具有悲劇意義的是:當不清醒的時候卻自命“清醒”,并對清醒的人們提出的真知灼見采取打擊、壓制的態度,從而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甚至陷入滅頂之災。這是我們認識社會主義九十年來歷史時應當把握的根本脈絡。
這樣一個涵蓋時空的結論表明,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僅要有對歷史發展總趨勢的堅定信念,更必須充分和始終地認識并重視研究:
規律實現普適性照耀下的方式時機選擇的多樣性
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們在推進社會發展進步的進程中認識和把握方式的多樣選擇的存在。十月革命以來九十年的歷史充分表明,馬克思主義政黨清醒并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解決好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規律與具體歷史條件的相結合,在不同的時刻和不同的地方回應時代的呼喚,不是拘泥于千篇一律,而是探索創新,作出適時、適地的選擇,就常常能譜寫出光輝篇章,為客觀規律的實現作出貢獻。
十月革命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既要充分肯定并認真研究某個時間、某個方面社會主義實踐搞得成功或比較成功所形成的關系和觀念、范疇中具有普適性的東西,但又不能把某個時間某個方面搞得成功或比較成功的社會主義實踐所形成的全部關系和觀念、范疇作為永恒的東西來認識和擁護。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從而確認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時候,從方法論高度上深刻指出:“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所以,這些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社會主義的實現是一個長過程,在這個進程中必然也會出現許多“歷史的、暫時的產物”。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成敗的實踐更表明:這是存在著多種選擇的實踐史。存在著選擇對錯、好壞以及業績大小程度的不同,更是存在著不同的評價和估量。而十月革命以來許多不成功的實踐則常常同我們實踐中拒絕選擇多樣性而使認識停滯和僵化有關。
一般與個別、抽象與具體、本質與表象……密切相關、不可分割而又并非全然合一、有著差別。社會主義總趨勢是根本,是萬萬不可遺忘的,更是不可動搖的,共產黨人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有充分的足夠的清醒。同樣,我們也決不能空論侈談社會主義總趨勢,而要致力于研究和把握其在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展開,不致力于具體展開的探求,那種所謂堅信總趨勢只能是空談,那不僅是沒有意義的,而且會有意無意地貽誤社會主義事業。把實現社會主義根本規律同具體時代條件下的國情相結合,是十月革命以來的種種成功和不成功的關鍵所在。這在取得領導權和科學地把握領導權來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這兩個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無可回避的問題上是始終都要面對的。九十年來為此出現過多類型、多層次的選擇,出現了許多個案。十月革命以來那種把社會主義實踐的某個個案作為普遍性來認識,以某個個案來否定另一個個案的作為,屢出不窮,而看不到某個個案的“歷史的、暫時的產物”性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雙方都口稱堅持十月革命道路的旗幟而進行的那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論戰中,就有著這方面問題的烙印。而這個方面的影響在今天并沒有絕跡。
取得領導權,是革命的問題,是建立新制度的問題。俄國十月革命體現了一種選擇;“二戰”后一系列歐洲國家共產黨借助于蘇聯紅軍取得了政權,是一種選擇;一些亞洲國家的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戰爭取得了政權,又是一種選擇;這都離不開暴力,但暴力是不是唯一的選擇?!有沒有可能非暴力。對此,上個世紀中葉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論戰中對立雙方各執一詞。八十年代末,心平氣和的鄧小平就此說道:“我算是那場爭論的當事人之一,扮演了不是無足輕重的角色。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空話。”這番話就很發人深思。用十月革命后一系列武裝斗爭的成功來論證暴力革命是唯一選擇,至少是論據不充分。選擇就不可能是唯一的。社會還在發展中,新的方式是不是還會出現呢?同樣,以十月革命創始國蘇聯的夭折,以一些武裝斗爭后建國的社會主義政權的改旗易幟,來宣揚當年就不該進行暴力革命,更是一種不進行歷史具體分析的輕妄。近一個階段,就馬克思、恩格斯有沒有“和平過渡”的思想進行著爭論,作為一種對思想史的探討,當然是有益的。但還是鄧小平說得對:“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在多元化、多樣化的當今世界,不同的國家選擇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必然是也只能是因時因地而定。也還是鄧小平說得對:“各國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國的黨、各國的人民,由他們自己去尋找道路,去探索,去解決問題”。要學習他人的經驗,但決不能從一而終,還是要走自己的路。
奪得政權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如何作出科學選擇,擺在執政的共產黨人面前。九十年來的歷史實踐表明:現實社會主義固然在一定的階段和一定的方面顯示了比較資本主義的優越性,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很突出。但是,總的說來,還沒有形成社會主義全面優于資本主義的大氣候。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現實社會主義國家起步的基礎基點比較低,另一方面更要緊的是這些國家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執行的路線政策有偏差,沒有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不能很好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很值得研究記取。斯大林把自己搞的社會主義模式強加給別的社會主義國家,給社會主義實踐造成的危害,就是—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大課題。
十月革命以來歷史實踐表明,在把握社會主義的根本上發生的迷誤,固然有客觀矛盾展開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歷史局限,而更重要的是在按照當時的需要和當時的認識水平,采取一系列實現社會主義的具體方式和做法之后,發生了迷失根本出發點的狀況。那些一系列的具體方式和做法在當時的特定條件下,在體現社會主義本質方面,有些可能是長期適合于社會主義實踐需要的;有些則可能只是適應一時的需要;而有些則是因為囿于當時的認識水平、即使在當時也是不恰當乃至錯誤的;……這些都是實踐中為了展開社會主義本質所必然要求的和必然會出現的。實際上只要人們始終把握根本,反復進行再認識,是不難實現辨別工作的。而不幸的是:有些人錯誤地認為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甚至都當作社會主義本質來對待,都成了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之根本所在,并且壓制了另外一些正確的認識。在實際生活中淡化乃至遺忘了社會主義本質,從而就沒有能做到認識的恰度和對實踐運作把握的適度。
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歷史上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個案”。人們對此有著各種各樣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于這方面的不同歧見,今后還會有。對歧見的心平氣和、人情人理地探討,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健康的發展。而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地反辯證法的作為,不僅與事無補,而且還會貽誤事業。老黑格爾講得對: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當我們批判某種過時的模式的時候,不要忘卻其當時出現的理由和在當時的作用,更要致力于研究它的某些缺陷是在何種條件下出現的,更要研究這種過時的模式在該放棄的時候為什么沒有放棄。這對我們開創新局面,防止舊錯誤的重演,是很有意義的。
人們常常感嘆于社會主義實踐進程中一些正確的探討被壓抑。這固然提醒人們:在探索社會主義進程中要發揚民主,允許探討,要寬待和包容不同見解。而更應研究的是為什么當年這些好的探討沒有被采納,這當然有體制問題,但還有沒有其他因素,想一想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被確認的曲折過程,是不無裨益的。
人們又常常因感嘆于社會主義實踐進程中一些正確的探討被壓抑而對為此的犧牲者滿懷崇敬,而愛屋及烏,對他們的業績贊嘆有加,而缺乏具體的分析,甚至諱言其探索中的不足,那就不足為訓了。每一個杰出的探討必然會有不完善,而不當的選擇也不會是一無是處。回顧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榮辱興衰的歷史,我們既要宣傳社會主義實踐歷史上確實有過的“過五關、斬六將”的光榮,并認真研究;而“走麥城”也并非毫無是處。共產黨人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就要:
高舉再認識旗幟,在實踐檢驗進程中不斷提高認識和把握規律的能力
列寧說得好:“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這首先要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及其展開的狀況、矛盾、演變及其規律的認識,在許多方面還知之不多,知之不深。
九十年的歷史進程表明:社會主義發展存在著幾種可能的趨勢:一是對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從而指導我們的事業不斷地修正、完善、充實、系統,使由于缺乏經驗造成的失誤真正成為進一步發展而支付的“學費”;二是對某些失誤和推進中的困難過于夸大,轉而走回頭路。這也是一些已經有過的事實,這顯然是沒有出息,更是沒有出路的;三是干干停停、停停干干。要防止這種來回折騰,爭取實現第一種趨勢,就必須認真總結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不是理論,但是對經驗教訓的深刻認識加以理性升華,就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這九十年對總結經驗教訓的努力并不少,而關鍵在于系統性不夠。這是艱難的勞動,為此,就要:一是盡可能地掌握材料;二是要多作比較。
盡可能地掌握材料從來是科學研究的必要基礎。馬克思說得好:“理論的方案需要通過實際經驗的大量積累才臻于完善。”他還說:“在政治經濟學中,原則上決不能根據一年的統計材料就得出一般規律。常常需要引證六、七年來的平均數字,也就是說,需要引證在現代工業經過各個階段(繁榮、生產過剩、停滯、危機)而完成它必然的周期這一段時期內的一些平均數字。”列寧更是清醒地指出:“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我們永遠也不會完全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犯錯誤和防止僵化。”在“左”的歲月,對不利于“左”的觀點的材料采取排斥的態度,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訓。而現今的研究中,對一些斯大林主政期間的過失、錯誤而被掩蓋的材料趨之若騖;對受斯大林迫害蒙冤人物,則只熱心于收集其比較正確的材料,甚至文過飾非,也不能說是科學態度。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一個重要方法。毛澤東在反思新民主主義理論創造過程時深有體會地說:“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不僅要把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進行比較,還應把一種成功的經驗和另一種成功的經驗相比較,把一種失敗的教訓和另一種失敗的教訓相比較,并且不止一次而是多次地比較。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多批次地反復比較研究,才能從中找到確實是具有本質性、規律性的東西。這里,尤其是要敢于承認某些在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的作用的有限范圍,并且敢于承認這種東西在一定條件下作用的盡頭和可能走向反面。只有這樣,才能對規律的認識得以日趨完善、準確。
特別需要科學地對待不成功的實踐和不科學的理論觀點。第一,要充分研究不成功的實踐之所以產生的根由,特別是要研究不成功實踐的全過程,不要繞開某些不成功的實踐曾經在一定條件下有過的某種作用。比如對社會主義國家搞過的計劃經濟就不能一概罵倒,而要看到在特定條件下的作用,更要研究其在何種條件下成為不正確。第二,應當充分研究某些錯誤理論為什么在當時被人們作為正確的東西加以擁護,甚至今日還為一些人擁護,研究其存在的社會根由。第三,在批判錯誤理論的時候,應當致力于其走向錯誤的路徑的研究。
我們正處在創新的時代,要大力發揚創新精神,但更要科學地對待創新成果,而不能自滿自足。科學發展觀是十六大以來的重大創新成果,而胡錦濤總書記則更是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從科學的角度不斷充實和豐富科學發展觀”的任務,強調:“我們不僅要從科學理論上進一步明確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而且要從科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各學科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等方面來確定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要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方法、手段協調和集成起來,不斷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科學發展觀進行周密的科學解釋,為科學發展觀提供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㈣這就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者的清醒。要使這樣的清醒堅持始終,而:
最要緊的是要始終牢牢把握主動權,抓住機遇,因勢利導留有余地,主動調整
鄧小平這位世紀革命老人在領導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一再提醒人們,要把握機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這也是他對歷史的回顧考察,特別是對十月革命以來經驗教訓的深入剖析。
把握機遇,從根本上說來,無非是把對歷史規律性的認識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機地統一起來。十月革命以來的實踐表明,盡管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總趨勢是必然的,而它實現的優劣,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適時、適度的把握。
馬克思這樣說過,新的社會的問世,“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當年,第二國際一些領袖人物只強調必須“已經存在”,用以否定十月革命,而列寧更看到了“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致力于把握這個特殊性,發揮主動性。十月革命的實踐本身就是對歷史機遇的能動把握。列寧一方面充分維護了十月革命發動的正當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他也不回避問題,不回避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建設新的艱難。也正是這樣,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國家;也正是這樣,鄧小平以推進改革開放來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把握機遇不能僅僅理解為“進”,而且包括“退”。既要乘勢而上,也要審時度勢,把握主動,順勢而下。十月革命后,列寧在“軍事共產主義”選擇被證明是錯了的時候,當機立斷實行新經濟政策;鄧小平在經歷毛澤東晚年錯誤后,果斷地推進改革開放……這些方面的豐富經驗教訓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把社會主義根本規律同具體時代、國情條件和適度運作的戰略策略三位一體地統一起來,開拓創造,更要求及時地調整。這應當是我們在紀念十月革命,緬懷十月革命先行者,把十月革命的旗幟進一步堅持下去的應有態度。這才是真正地對十月革命道路的忠實繼承。
責任編輯 黃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