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經歷了三次創新。三次創新具有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辯證關系,同時由于三次創新的歷史背景不同,創新的主體不同,必然也就體現出不同的思維特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三次創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提升了黨的執政能力。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現;創新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6—0001—04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三次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之理論反映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也經歷了三次創新歷程。
第一,“發展才是硬道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第一次創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第一次創新,是在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開拓者——鄧小平的領導下實現的。“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發展面臨的最大壓力是經濟落后,經濟基礎脆弱,能源資金相對匱乏,為此,鄧小平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放眼未來,以“貓論”為基礎,以“摸論”為先導,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怎樣發展的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思想,揭示了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步驟、重點、途徑、目的和保證等一系列具有時代性的發展戰略舉措,形成了鄧小平發展觀。
第二,“發展是第一要務”——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第二次創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第二次創新,是在江澤民的領導下實現的。江澤民在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程中,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論斷,創造性地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這個總攬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總的戰略方針,在發展地位、發展目的、發展戰略、發展模式、發展動力、發展速度等方面,實現了對鄧小平發展觀的創新,形成了科學的關于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理論體系。
第三,科學發展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第三次創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第三次創新,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的貢獻,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現在進行時。自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來,中國共產黨反復強調,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全面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必須協調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必須可持續發展,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世世代代的永續發展。這就為當代中國解決了如何繼續發展,如何保持發展的重大問題。
從“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發展的實際,創造性地對發展的基本問題作出了科學回答,確立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二、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三次創新的辯證關系
時代主題的連續性與理論主題的一致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三次創新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同時,時代特征和國內環境的新變化,理論主題的新開拓,又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三次創新具有與時俱進的關系。
首先,我們來分析三次創新之間的一脈相承。
第一,鄧小平的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是對毛澤東思想本來面目的恢復。“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不顧個人的沉浮安危,首先反對“兩個凡是”,沖破了教條主義的束縛,為撥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航向,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鄧小平曾指出:“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就是恢復毛澤東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是準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嘛。基本點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還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誤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好這件事。”鄧小平的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忠實繼承。
第二,江澤民同志的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的發展觀的忠實繼承。“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江澤民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科學論斷。在發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新矛盾、新問題。這些新矛盾、新問題既是前進的阻力,也是前進的契機,只有想辦法解決了這些新矛盾和新問題,我們才能夠順利前進。如何解決這些新矛盾、新問題呢?有畏難情緒不行,“等、靠、要”也不行。江澤民強調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關鍵在發展;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堅定人們對社會主義和祖國未來前途的信念與信心最終也要靠發展。”江澤民同志的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也是對鄧小平理論的忠實繼承。
第三,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發展觀,是對鄧小平、江澤民發展觀的忠實繼承。作為發展主線中的一個新的階段,科學發展觀中的關鍵詞也是發展,它沒有丟掉而是繼承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一貫思想。科學發展觀堅持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突出了黨的根本宗旨和發展目的,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突出了發展的內涵和要求,他不是不重視發展,不是不要發展,而是創新了發展的理念,豐富了發展的內涵。因此,科學發展觀是鄧小平、江澤民發展觀的必然的邏輯延伸。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三者與時俱進的關系。所謂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第一,鄧小平的發展觀是唯物主義在中國具體歷史環境下的創新。“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既堅持和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又說出了老祖宗沒有說過的新話。誠然,鄧小平沒有給我們留下關于創新思想的專門巨著,《鄧小平文選》只是諸多并不長的文章(主要是談話)的集子。但是,正是在這些不長的文章中,鄧小平提出了許多創新的觀點,如,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的核心;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改革是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等等,從而不斷推動著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在中國這方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譜寫出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詩篇。
第二,江澤民的發展觀是鄧小平發展觀在新的歷史環境下的創新。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江澤民根據世情、國情和黨情的新變化,堅持把發展問題同黨的執政問題聯系起來,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思想;第一次明確地提出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相統一,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相協調的全面的社會發展目標;第一次明確地提出創新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
第三,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江澤民發展觀在新世紀的具體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創新。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努力把握發展的客觀規律,汲取人類關于發展的有益成果,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而提出來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開拓創新的思維勇氣。
總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走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道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我們把發展問題同黨的執政問題聯系起來,走上了一條綜合發展的道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體現了發展觀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
三、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三次創新的思維特征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三次創新的歷史背景不同,創新的主體不同,必然也就體現出不同的思維特征。
第一,鄧小平發展觀的思維特征主要是求真性、務實性、簡潔性。所謂求真性,是指鄧小平發展觀主要是針對“文化大革命”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歪曲和破壞提出來的。鄧小平發展觀首先是從總結歷史經驗出發的,他明確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先發展起來,從而在辨認假發展的過程中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發展。求真性是鄧小平發展觀的思維起點。
所謂務實性,是指鄧小平的發展觀是立足于當代中國的特殊的國情之上,他多次指出:中國人口多,底子薄,這是最基本的國情。同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最大的實際。為此,鄧小平提出了發展的標準是三個有利于,發展的動力是改革,發展的目標擺脫貧困,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等等,從而使其發展觀指導著中國快速向前發展。
所謂簡潔性,就是鄧小平發展觀的語言表達簡潔,雅俗共賞。如當全國對改革與革命的關系爭論不休時,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改革就是革命;當人們對共同富裕問題熱切關心時,他明確地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使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當人們急需區分姓“社”姓“資”時,他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比資本主義更好、更快地發展生產力等等。簡潔明了,正是他研究中國現實生活,倡導時代精神的一個基本理論思維特色。
第二,江澤民發展觀的思維特征主要是執政性、全面性、超前性。所謂執政性,就是指江澤民發展觀與黨的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更加突出了對解決“怎樣建設黨”和“建設什么樣的黨”這一問題的緊迫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標志著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也意味著發展觀的創新。領導力量建設的加強,是經濟社會持續、高速、健康、穩定發展的保證。
所謂全面性,就是指江澤民根據新的實踐形成的縝密嚴謹的“論點群”。江澤民發展觀緊緊圍繞進一步弄清和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主題而展開、而深化,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和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涉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重大問題,具有全面性思維特征。
所謂超前性,就是指江澤民發展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對新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作出了科學規劃,如西部大開發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等等,具有很強的超前性,必將極大地鼓舞中華民族的士氣,去實現偉大的復興,并在新的世紀,創造新的輝煌,寫下新的篇章。
第三,科學發展觀的思維特征主要是人本性、和諧性、開放性。所謂人本性,就是以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為前提,承認人的生命、價值、自由的存在,并將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解放作為追求目標。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思想,集中體現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又是認識的主體,體現出了人本性的思維特征。
所謂和諧性,就是用對立面雙方有機統一的觀點認識矛盾,用和諧共存與相互交合的辦法來避免沖突,并切實的解決矛盾。和諧性體現在協調發展之中,體現在“四位一體”的發展布局之中,體現在共建和諧世界的實踐中。
所謂開放性,是指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把國際關系的和諧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和平發展觀成為科學發展觀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國際上首先提出和諧世界思想。同時,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發展進入“全球共謀”時代。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脫離不了世界,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觀也必須吸納世界各國的社會發展理論。
四、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三次創新的意義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三次創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深化了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黨的執政能力,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
第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深化了對社會發展動力的認識。客觀事物是復雜多樣的,又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它的發展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同時,人們的認識也受知識水平、思想方法、實踐的水平、程度的制約和影響,這就決定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必然是一個不斷創新發展的過程,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必然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隨著發展觀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也在不斷的發展,從鄧小平提出的“改革動力”說到江澤民提出的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的“雙重動力”說,再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把追求和諧作為社會發展的“和諧動力”說,從而解決了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使得社會始終不斷的進步。
第二,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強大的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證國家獨立安全的根本基礎。中國在過去的近三十年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473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9407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由206億美元增加到17607億美元;外匯儲備由1.67億美元增加到10668億美元;高速公路由零公里增加到43000公里;電話用戶由192萬戶增加到4億戶,多種重要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到2000年人民生活已達到小康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成績的取得靠什么?靠的就是我們黨在關鍵的時候總能調整發展思路,從而保證了我們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
第三,提升了黨的執政能力,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黨的執政能力首先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能力。黨領導發展的能力,要具體體現在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問題上,即體現在解決“為誰發展”、“怎樣發展”和“靠誰發展”等一系列發展的重大問題上。縱觀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三次創新,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完全能夠根據不同時期的機遇和挑戰,對國際大環境與國內小氣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結合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做出理性的選擇,有力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迅速發展,從而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還必須要有堅實的執政基礎,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三次創新指導著中國又快又好的向前發展,為黨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化基礎、政治基礎、社會基礎。當然,我們也不可否認,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削弱執政基礎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停止發展,出現的問題要靠發展來解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的增強黨的領導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政治保證。
責任編輯 陳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