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重要是利率的市場化,提高中國銀行業的風險定價能力,此外混業經營可能是商業銀行下一步改革中最重要的問題
國內銀行面臨的共同問題
中國的銀行業現在面臨著什么問題呢?第一,不良貸款較高,這是長期形成的歷史性包袱。到去年年底,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達到10%;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低一點,達到4.22%;城市商業銀行是7.73%。以國際標準來看,都是比較高的。中國的銀行背著一個很大的包袱進行競爭,顯然是有點乏力的。
第二,資本金不足?,F在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除了農行以外,其他三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的問題已經解決了,農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估計只有4%,而其他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都是不夠的,都低于8%。資本充足率不足,就意味你的風險是比較大的。
第三,銀行的成本/收入比率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員工、分支機構的創利能力差。舉例來說,中國農業銀行有60萬人,中國工商銀行在改革前有40萬人,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是20萬人,人均創利都是比較低的,銀行的收入大部分被費用占了,所以成本收入比率就遠遠高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第四,與成本居高不下相一致,銀行的收入能力也有問題,主要是風險管理監管力度及技術相對落后,制約了銀行開拓高回報的業務渠道。銀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品種單一,大家到銀行去無外乎是存款、貸款,而銀行最重要的是中間業務服務和中間業務收入,存貸業務要逐漸向中間業務過渡,費用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要持續上升。目前在中國的大銀行當中,惟有中國銀行是不錯的,但也只占到19.5%,其他銀行都遠遠低于10%。也就是說,銀行主要還是靠存貸的利差來形成收入。存貸利差形成收入和利潤有很大的風險性,它高度依賴于利率的變動,高度依賴于人民銀行的政策。如果貸款利率提高,而存款利率不提高,這就意味著銀行的收入擴大,相應地,如果存款利率提高而貸款利率不上升甚至下降,那么銀行就很難賺錢,收入就有問題了。這種依靠利差業務帶來的收入,隨著市場化的改革,是在收窄的,越來越窄。
第五,數據處理中心互不兼容,不能有效處理及運用信息資源。一方面,銀行要開發新的產品,另一方面,數據處理中心要更強大,中國有13億人口,如果都使用這種方式的話,對于計算機的要求是無法想象的,處理能力要非常強大。之所以刷卡的方式不太好用,就是因為它的數據處理能力不行,像我們剛才說的ATM機,你一個人取一次錢,如果刷了三次卡,線路的擁擠程度是可以想象的。這就要求中國銀行業的數據處理能力要超強,我們曾經有個考慮,如果這么做的話,中國銀行業的后臺處理能力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而且這方面也出現了一個競爭優勢。
深化改革是銀行業根本出路
根據這樣一些情況,對中國金融業來說,還是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從1978年以來,我們進行了很多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健全宏觀調控監管體系。在宏觀調控體系中,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利率的市場化,中國的銀行業風險定價能力不行,宏觀調控部門把利率固定了,銀行怎么能夠定價呢?一開始我們談到,市場經濟是自由的企業制度,它是通過競爭性市場形成一個價格信號,來進行資源配置。在銀行業中,利率應該是變動的,銀行要有自己定價的權利,國家利率一定是市場化的,它才有可能定價。
另一方面,必須加快銀行業重組改制的步伐,擴充資本金,提高盈利能力,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應對對外開放帶來的一個挑戰,并形成于一套與國際操作慣例相接軌的新的微觀經濟的制度。
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市場結構問題,要擴大直接融資的比例。比如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問題,我們算了一下,去年中國資本市場獲得的融資額僅是整個融資額的4%-5%,換言之,至少90%以上的資金是由銀行提供的。有人說,這樣有什么不好呢?當然,從企業獲得資金的角度來說,沒有什么不好。但是,這在金融上是一個風險很大的舉動,把所有的風險集中于銀行,一有風吹草動,宏觀經濟出現波動,銀行首先就受不了了,壞賬增加。大家知道,處置風險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商業銀行的方式,通過積累良好的流動性資產,比如存款,以此來化解風險,或者把風險推向未來,我們叫“跨時配置”。為什么過去盡管中國的銀行在技術上應該破產,而實際上沒有倒閉呢?就是因為有大量的存款,你要提款我可以用別人的存款還你,只要這個過程持續下去,資金鏈條不斷,就可以經營下去,盈利與否問題不大,它反映了這樣一個風險配置的過程。另外一種方式就是通過資本市場,要同時對沖,發明出各種各樣的產品,同時把它賣掉,市場上的每個參與者都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然后通過買賣來對沖風險。
現在中國的融資結構基本上偏于間接融資,銀行占90%以上,而資本市場占的比例非常小,風險基本集中在銀行,也就是過去的那種狀況,隨著經濟的大發展,銀行增加貸款,隨著貸款的增加,不良資產大量上升,最后是大剝離,這種循環要永遠持續下去。要避免銀行出現這種風險,最重要的是發展資本市場,使它和銀行做一個匹配,然后才能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在這方面,中國和金融業發達的國家差距還很大。下面這個圖,這是“中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比重”,有三個方面,一個是銀行貸款,一個是股票融資,一個是企業債券。到目前為止,我們有80%以上的資金來自銀行,這幾年中國的債券市場發展比較快,但是股票融資的比重依然是非常小的。
我們再來看西方國家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重。德國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模式,它的銀行貸款是60%多,美國也不到60%,像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市場比較發達,所以它的銀行融資貸款不到30%,它們的其他金融資產相對比較多,而中國的金融資產過分單一了。
形成這樣一種結構的原因,就是我們國家的人均收入比較低,資本短缺,企業自有資本不足,主要靠借入資本經營。而借入資本經營對于銀行來說,技術門檻比較低,間接融資成本又比較低,風險成本控制相對于比較簡單。但這只是初期階段,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費行為轉為消費加投資者,直接融資就會發展。中國現在正處在這么一個關鍵時期,我們認為這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中的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人們現在經常討論的是分業還是混業的問題。報紙上也有一些報道,比如提到有可能出現金融監管協調委員會,把三家金融監管機構協調起來;《商業銀行法》也有些松動,修改的《商業銀行法》,實際上也是調整這樣一個結構,提供多種金融產品的服務,這個時候金融機構才能成為現代意義上的銀行?,F代意義上的銀行是什么銀行呢?就是體現多種經營產品的一家金融機構,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提供存貸業務的商業銀行。我個人認為,這一點可能是中國下一步改革中最重要的問題,需要加以關注。至于分業還是混業的問題,為什么值得關注?因為它并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解決的,它最終取決于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能力,這個監管能力不是一個行政權力,而是一個專業水平。因此,專業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培養對于中國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在微觀層面,要改進銀行的定價能力,從宏觀層次上,它能改善中國的監管能力,從而使中國的金融能有更好的發展,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更多的貢獻。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體系
我個人認為,未來的目標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政府,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它的目標就是保衛人民幣的幣值穩定,并在此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這句話是《中國人民銀行法》里寫的。中國人民銀行使用的工具是包括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在內的貨幣政策工具。完成一個宏觀經濟的調控,這是政府要做的事。
第二,專業監管,也就是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未來的協調機構。它們的目標是按照金融機構的類型進行功能監管,主要任務是防范出現系統性風險。它們的監管措施很多,就行政措施而言,有金融許可證、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以及警示、提醒、勸解和各種監管措施。
第三,商業機構,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財務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在未來,很可能出現金融機構混業的趨勢,但不管怎樣,作為一種商業機構,它應該是公司,它是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盈利機構,而不是從屬于政府,或者從屬于某種其他目標的機構。怎樣保證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呢?就是建立以風險控制為中心的商業化運營體系。
如果實現了這三個層次的目標,我們認為,中國金融體系就會進入國際軌道,進入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的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