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人民幣匯率將更加充分反映市場力量
2007年2月1日,人民幣匯率再創新高,突破7.77關口。然而,這樣的高度并不能平息國際上正日益高漲的要求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的呼聲。盡管,中國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1月27日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 年會時,已經坦誠地向世界宣布:人民幣匯率將越來越反映市場及經濟基本面情況,中國央行將會以可控制的方式,自行展開匯率改革。
吳曉靈指出,人民幣匯率反映市場力量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國央行會以可控制的方式,自行展開匯率改革。中國必須進一步發展國內金融市場,推進其他經濟改革,政府最新的五年計劃就著眼于在此方向采取措施。 若中國像部分美國官員呼吁的那樣貿然加快改革舉措,則將會為中國經濟乃至國際金融市場帶來不穩定因素。
進而,吳引例為證:國內經濟方面,中國2006年經濟增長超過10%,但通貨膨脹率低于2%。這部分反映了政府干預的影響,尤其是在能源價格補貼方面。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可能沒有完全反映實際情況,如果允許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則通貨膨脹水平可能不會如此之低。因此,中國政府在匯率改革方面有明確的目標,而且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方面動作過快可能擾亂市場和中國經濟發展。目前中國正急于提高出口行業中的就業水平。 此外,中國經濟出現動蕩并不符合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益。但最終,中國將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這可能促使人民幣與美元的聯系脫鉤。中國不會極力向其他國家施壓,要求它們采取行動解決全球失衡問題。
近年來,中國對人民幣匯率有大的動作是在2005年7月,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次性上調2.1%,同時宣布取消人民幣與美元掛鉤,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形成機制。雖然,此后,人民幣匯率時有變化,主要表現為對美元的升值,但目前仍只允許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每日在中間價上下0.3%的范圍內波動。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均認為,中國嚴格的匯率管理機制是造成全球失衡的原因之一。IMF表示,當前,中國確有緊縮貨幣政策的努力,但受到持續嚴格的匯率管理機制的約束,顯然此種努力收效甚微。雖然中國2006年12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升2.8%,加劇市場對央行或將進一步實施緊縮貨幣政策的擔憂,但IMF預計通貨膨脹不會對中國今年的經濟構成風險,進而IMF表示,中國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符合中國利益。
對此觀點表示認同還有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前主席格林斯潘,他表示,中國應該加快人民幣升值的步伐,但又不能過急,同時指出中國將從人民幣升值的略微提速中獲益。
有分析人士指出,老格和IMF的言論還是非常中肯的。人民幣的加速升值,將有利于中國經濟獲得持續發展力,并能夠為經濟結構性調整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只是中國在確定人民幣匯率時,應更緊密地參考一籃子貨幣,而非僅僅依據美元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