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板制造企業的生存環境,不是變好了,而是越來越嚴峻了
2006年12月28日,京東方(000725,SZ)、廣電電子(600602,SH)、廣電信息(600637,SH)發布提示性公告稱,北京的京東方、上海的廣電系、昆山的龍騰系,三方股東擬以各自擁有的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業務進行整合,在2007年6月30日前達成一致。
一旦三方合并成功,將可能成為中國電子業的最大公司,并對日本、韓國與臺灣地區業界造成威脅。這自然引起日、韓與臺灣業界高度關注,并拋出種種唱空之調。
2007年1月底,有臺灣媒體稱,在大陸政府的強勢推動下,政府將持股36%,成為最大股東,上廣電、京東方及龍騰光電則分別持股30%、27%及7%,預計2007年第四季正式合并。如果TCL與夏普(Sharp)合資建7.5代液晶面板廠,海爾收購飛利浦所持有LG飛利浦(LG.Philips LCD)的股權,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將大躍進另一分水嶺。
在此之前,中國企業要不要進入、如何進入面板產業,一直存在不少爭議。已有的少數幾家面板企業經營不景氣,實際上加劇了這種爭議。現在,被議論者試圖通過合資合作的方式實施產業自救,能不能達到預期目的?中國面板產業之路到底該怎么走?
大陸必須建獨立的面板產業
當平板顯示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經濟、國防及日常生活中的時候,平板顯示產業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戰略產業,因為它不僅關系到老百姓生活,還關系到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
然而,在這個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產業上,中國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尷尬:一方面號稱“全球最大平板顯示產品生產基地”,一方面是平板顯示產業鏈條殘缺不全,絕大多數企業蜷縮在整機制造的末端位置;一方面要做“全球平板顯示產業領導者”,一方面不得不對上游部品供應企業形成嚴重依賴。中國企業實際上扮演著“代工者”、“組裝者”角色,與“強大而獨立”的目標相距甚遠。

這不僅僅是一種尷尬,更是一種威脅,因為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嚴重的依附性,讓國家安全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獨立的面板產業,雖然現在看起來已經有些晚了。這和中國要發展汽車工業,必須發展獨立的發動機產業一樣,不能說“人家發動機已經相當先進,我們沒必要再做了”。
事實上,中國企業已經吃了沒有自己的面板產業的大虧。眾所周知,面板成本占整機生產成本的60.5%,如果再加上核心模組,成本比例更高。中國企業只能在剩余的15,0%的成本空間里運作,對企業的束縛可想而知,等于 “戴著腳鐐跳舞”。為什么本應該盈利的中國平板電視產業一直走不出虧損境地?企業大打價格戰固然是原因之一,居高不下的采購成本可能才是最主要的。反觀國外同類企業,多為整機生產與面板制造合二為一,企業不僅從整機銷售上賺錢,還從面板供應上掙錢。
正是認識到了面板產業對中國企業的重大意義,主流彩電企業,紛紛表示要進入面板制造領域。2005年底,TCL、長虹、康佳、創維等企業聯合成立深圳聚龍光電公司,謀劃進入這一領域。信產部也明確表示,國家將出臺政策給予相關支持。
為什么舉步維艱?
為什么面板產業如此重要,而中國積累如此不足?到底是什么束縛了中國企業的手腳?答案是:資金和技術的雙重不足,讓中國企業長期無所作為。
面板產業屬于典型的“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對資金和技術的要求都非常高。以京東方為例,投資購買一條五代面板生產線,每月8萬片的產能,總投資約需12億美元,產量不是很大,投資金額卻不小。日本夏普公司建設一條八代生產線,預計投資20億美元以上。
目前,中國彩電企業盈利能力普遍不足,12億美元的投資,相當于目前TCL、長虹、康佳、創維等彩電企業年盈利總額的12倍以上,這實際上意味著彩電企業很難實施如此巨大的投資。
這也是深圳聚龍光電遲遲不見動靜的原因所在。
實際上,不惟彩電企業投資能力不足,就是那些想進入液晶面板領域的其他企業,也同樣很難承受。彩虹集團實施產業轉型,是從進入玻璃基板領域開始的,計劃投資額度不過13億元人民幣,折合美元1.67億元,這已經算是一個很小的投資。這是中國企業面臨的資金障礙。
實際上,即使解決了資金問題,也不等于解決了面板產業的所有問題。面板產業的技術門檻同樣很高。
仍以京東方為例。當初京東方雄心勃勃地購買了韓國現代集團的面板生產線,投入實際生產之后才發現,使用人家的生產技術還要再花錢,京東方原以為買了生產線就萬事大吉。
所以,中國企業在面板產業的不足,不僅表現為資金積累嚴重不足,還有技術積累不足。要資金沒資金,要技術沒技術,中國企業的面板夢想充滿了不確定性。
合作是最優選擇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必須走面板產業自主生產、供應道路,在中國企業投資能力普遍不足,且缺乏技術支持的情況下,單一公司從事面板產業力不從心,合作開發、生產成為最優選擇。
首先,合作有利于企業產能的提高。目前,京東方、上廣電、龍騰光電三家企業產能普遍偏低,一般只有中國臺灣、韓國同類企業產能的三分之一,這樣的產能是無法與日、韓與臺灣企業形成較量的。如果三家企業合而為一,則單一企業產能大大提高,競爭力也會大幅提升。
其次,合作有利于技術協同效益的發揮。中國面板企業競爭力不足,還表現為開發能力普遍不足,大多停留在單純生產層面,缺乏研發能力支持。三家企業合并之后,對于整合研發能力的形成也有好處。
再次,合作有利于獲取采購價格優勢。合作之后,以一個企業名義進行原料采購,采購數量大幅度提升,采購成本也能降下來不少。因此,合作是三家企業的最優選擇。
應該看到,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的合作,首先是把原來的三家公司的面板制造業務組合而成一家,并非是籌建新的生產線,也不是擴大產能,更不是技術的升級,屬于資源整合而非資源增量投入。因此,對三家公司寄予太大的希望,也不現實。雖然從戰略層面分析認為合作是件好事,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多具體而棘手的工作等著去做。
實際上,不惟上述三家企業應該建立合作態度,其他計劃進入面板領域的企業,也應該多考慮合作的方式。長虹與彩虹集團已經確定合作進行等離子面板生產,此策略是正確的。
將進入充分競爭時代
未來三年,中國面板產業將走向充分競爭時代,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面板競爭由國外蔓延到國內,中國彩電企業需要的面板,大部分實現“中國生產,中國供應”。
中國“全球彩電生產基地”地位,未來若干年預計不會發生改變,這意味著中國在全球平板顯示產業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因此,將有越來越多的外資面板制造企業布局中國市場。實際上,這一進程已經開始。據悉,奇美和LG均已開始在中國大陸(主要在江蘇和廣東)布設工廠。因此,即使未來兩年中國本土企業不進入面板制造領域,中國制造平板顯示產品(包括顯示器和電視)所需要的面板也能實現“中國生產,中國供應”,中國企業不用再從日、韓與臺灣地區購入。
因此,未來幾年,中國將不僅成為全球平板顯示產品競爭最激烈的地方,也是全球面板競爭最激烈的地方。這對于京東方、上廣電等企業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實際上,三家企業還有很多具體的困難。在產業人士看來,三家企業都存在資金投入缺乏、規模效益不彰的問題。京東方更是連年虧損,甚至被技術權威視為面板引進失敗的典型。
另外,三家公司均為五代線,產品多為15、17及19英寸面板,和平板電視向大型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并不吻合。因此,如何實現技術與產能的最佳結合?如何進一步降低生產與營銷成本?如何適應產業發展新形勢?如何開發國內彩電整機制造市場?都是擺在面前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綜合看來,中國面板制造企業的生存環境,不是變好了,而是越來越嚴峻了。應該說,在面板產業上,留給中國企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仍然不能在2008年之前建立代級較高的面板產業,比如六代、七代生產線,中國企業再想有所作為恐怕也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