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民經濟存在著生產過剩,并存有經濟危機的風險
中國國民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動看,由于城鎮失業率越來越高,消費能力相對收縮;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決定的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不相對下降,可能反而上升,產出更多的物品,導致生產過剩;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導致城鄉市場許多消費品和工業領域一些中間產品結構性過剩。
從生產產品規模和結構看,大型企業提供大規模的物質產品,而中小企業提供小批量的物質產品和各類不同的服務產品。這里我們假設一個極端的運行情況,即國民經濟中只有大型消費品工業企業,沒有中小型消費品工業、商業和服務業企業,將會有這種情況:即由于大型消費品工業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高,即資本密集而勞動力較少,資本生產的消費品總量大于其勞動力收入用于消費品購買的支出總量,國民經濟無法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并且無法完成其支出與消費的循環。
前面論及中國上世紀90年代到2005年,國有企業職工減少6 000萬個就業崗位,集體企業減少了3 000萬個就業崗位,按照2006年一季度職工平均月工資1 546元計算,假定由于其退休和失業,政府給其增加每月平均250元的社會保障成本,與之相抵,工資成本減少轉化的工業年利潤為13 996億元。這13 996億元,假定80%消費,原來用于消費11 197億元,現在則用于企業的長期投資和短期生產,資本的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按年增加產出50%計,增加供給5 598多億元。而每年因失業而減少的13 996億元工資,直接消費支出減少11 197億元,考慮消費乘數,一年消費相對萎縮27 993億元之多。供給增加5 598億元與消費減少27 993億元,結果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不平衡就為33 591億元之巨大。這就是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不足,勞動參與和分配經濟的力量較弱,城鄉居民消費嚴重不足造成的。
從2006年1~3月份的情況看,國有企業職工,比上年同期減少181.4萬人,集體企業減少78.8萬人。如果中國大工業的資本進一步增加,其使用的勞動力進一步減少,沒有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增加,沒有這些經濟擴張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沒有增加就業、收入、支出和消費加以平衡,則生產的消費品將更加過剩。顯然,從中國國民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動看,由于城鎮失業率越來越高,消費能力相對收縮;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決定的大規模的生產能力不相對下降,可能反而上升,甚至還因富余職工下崗、內耗減少、勞動效率提高,產出更多的物品,導致生產過剩。另一方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其需求能力不足使農村消費不能正常接替城市消費飽和轉移下來工業品,導致城鄉市場許多消費品和工業領域一些中間產品結構性過剩。
有的學者,包括央行有關機構的分析認為,中國可能會發生通貨膨脹。我覺得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我國的物價格局形成通縮壓力和通脹壓力相互作用的復雜的僵持性物價態勢。緊縮的壓力來自于:(1)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的生產能力增強,供給相對增加,而特大和大型企業相對用勞動力越來越少,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就業勞動力相對較少,國內居民收入與增長不同步,消費相對不足,生產相對過剩;(2)人民幣升值,可使出口相對收縮,升值后外資流入相對減少;(3)加大社保征收力度,勞動力價格提高,地價提高,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去年和今年糧食豐收,糧價穩定和低迷。通貨膨脹的壓力來自于:(1)石油漲價輸入;(2)賭人民幣升值的境外熱錢流入;(3)政府和壟斷行業投資增長過快以及房地產投資過熱。物價水平可能會長期處于通縮和通脹兩種相反力量的制衡之中。
六、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和依賴出口刺激。出口的國內代價很大
出口的增值稅退稅和內外資的所得稅率不一,實際是促使地區間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的一個推進力量,是沒有被學者和決策者們認識到的一個地區發展拉大的非常重要的深層次原因。
前面已述,投資增長速度長時期遠高于消費的增長,而出口的增長也遠高于國內消費的增長。原因是,國內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和失業形成的供給過剩和消費需求不足導致的供需缺口,必需由大規模出口來平衡。比如,2001~2005年,出口年增長速度分別為27.8%、22.3%、34.6%、35.4%、28.4%,今年1~5月比同期增長25.7%。從國民經濟外貿依存度看,2000~2005年,分別為43.8%、50.9%、48.8%、56.8%、59.7%、64.5%,今年一季度上升到68.6%,2006年比2000年上升近25個百分點。很明顯,國民經濟增長對進出口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
國民經濟對進出口的信賴程度越來越深表明經濟運行中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1)出口的國內代價很大:一是其中新增值的平均退稅率在12%左右,用國家稅收的減少來支持出口;二是外資企業大量的是出口企業,對它們又實行15%的所得稅率,比國內企業要低18%,既讓了相當大比例的所得稅,又導致內外資企業競爭的不平等;三是國內企業競相壓價出口,既導致國外的反傾銷,又導致出口價值較低;四是許多外資在中國的加工企業,進口原料價格較高,出口產品價格壓得很低,利潤留在公司總部中;五是對于出口型的外商外資,零價和低價供應土地,所用的勞動力成本又很低,一些資源價格也偏低,實際是國內壓低成本在支持著出口。(2)出口的增值稅退稅和內外資的所得稅率不一,實際是促使地區間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的一個推進力量,是沒有被學者和決策者們認識到的一個地區發展拉大的非常重要的深層次原因。2001~2005年,中國出口退稅總額達11 944億元,80%退在東部,這部分財政補貼實際上遠大于西部大開發時國家對西部的投入;并且,外資所得稅優惠的80%以上也在東部,這極大地降低了東部企業的銷售成本,增加了其利潤空間,使中西部內資企業和在國內銷售的企業,無法與之平等的進行競爭。而且,到中西部投資,由于出口的運輸成本較高,到中西部設立出口型企業的投資商較少。這導致中西部,雖然西部大開發時,國家投資修建了不少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但是,沒有相應的企業投資與之相配,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與企業投資和建設失衡。如果這種內外資企業,對出口和內銷型企業,不同的稅收政策任其下去,不逐步進行調整,由于其在東中西地區分布上的不一,毫無疑問,將會更加有力地擴大東中西部的發展差距,使中央平衡東中西地區發展的一切政策和措施,在此前面顯得蒼白無力。
七、宏觀經濟波動性大,穩定性較差
投資的不穩定性和消費薄弱使經濟運行的穩定性較差,加上政府行政管制主導的調控方式,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調控和發展方面的博弈,導致國民經濟運行“一放就熱,一控就冷”,惡性循環。
一是由于GDP中投資與消費比例的失調,消費經濟不起穩定宏觀經濟的基礎作用。投資與消費各自影響國民經濟運行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就投資來看,在經濟前景不明朗時,資金擁有者可以不進行投資,當其覺得經濟前景有利時,可能積極投資,投資行為具有不穩定性;而就消費來看,雖然居民覺得經濟前景可能趨于暗淡,但是飲食、教育、居住、交通、衣著、日用品等消費,不可能大幅度收縮,因而,消費與投資相比,具有穩定性。但是,中國國民經濟增長中,投資的增長速度較快,消費的增長速度較低。投資主導著經濟增長,消費明顯被壓低了。投資主導,經濟增長容易波動;消費薄弱,使國民經濟運行穩定性差。
二是政府行政性為主的調控方式,加劇了國民經濟的“一放就熱”和“一收就冷”。由于經濟增長的投資主導性,政府一看經濟過冷,最容易擴張的是投資,就放松宏觀調控,主要是放松信貸規模,放松對土地的審批管制,于是投資彈起,建材短缺,價格上升,煤電油運緊張,經濟迅速過熱;而一看經濟過熱,最容易被控制住的也是投資,則收縮信貸規模,停止審批和供應土地,于是投資增速回落,建材供應過剩,價格下跌,煤電油運緊張狀況緩解,甚至供大于求,經濟迅速下滑,趨于過冷。雖然經濟學家們也看到經濟過冷時,消費不足方面的問題,也想了許多辦法,力圖拉起消費,但實際上很難拉動。消費決定于在GDP中的分配比率,而分配比率決定于就業水平和工資水平,而就業率和工資水平又決定于產業結構、企業規模結構、個體工商戶及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政府的就業體制和就業政策,等等。因此,短期內政府沒有什么刺激和拉起消費的有效辦法。
三是雖然強調科學發展觀和全國一盤棋,實事求是地講,中央政府講宏觀調控,地方政府謀發展,形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使經濟波動更加劇烈。不考慮出于政績的GDP增長目標,地方政府由于財政支出的壓力,特別是保發工資和養人的壓力,加上城市建設、就業等需要,經濟增長速度越快越好。而物價是不是穩定,又是全國性的指標。中央政府為了保持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往往對地方政府主導、鼓勵和促進的投資熱進行干預,進行行政性的調控。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中央政府應當用利率等經濟手段干預經濟,使其趨于穩定運行。當然,經濟越來越市場化,中央政府應當越來越多地利用經濟手段來調控經濟(比如,在調控房地產投資過熱中,用交易稅的辦法,就很有效)。于是,中央政府感覺“熱”,加強調控,經濟快速回落;地方政府感覺“冷”,開始反應,并越來越強烈,迫于壓力,中央政府各部門又放松行政主導性的調控,于是投資速增,經濟又迅速過熱。
簡言之,投資的不穩定性和消費薄弱使經濟運行的穩定性較差,加上政府行政管制主導的調控方式,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調控和發展方面的博弈,導致國民經濟運行“一放就熱,一控就冷”,惡性循環。
八、城鄉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如果不發達,不能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三農問題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并且,城鄉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會更加突出
中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取決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不斷轉移,人口不斷在地域從分散小村落向大村、小集市、小城鎮等集中,農業現代化和適度的規模經營,城市化的推進,城鎮中有持續吸收勞動力轉移的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發展等相互關聯的五項途徑。
把中國的農業勞動力人均耕地放到世界各國之中去比較,中國只有4畝多一些,美國827畝,英國245畝,法國290畝,日本15畝,澳大利亞1 470畝,巴西55畝,加拿大1 866畝,韓國15.5畝,俄羅斯423畝,中國臺灣10.8畝。到2000年為止,英國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僅為1.5%,日本、韓國和臺灣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比率分別為5.2%、11.6%、8.3%,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勞動力每戶所經營的耕地規模分別可以達到490、20、26、20畝,遠遠大于我們每戶目前2~4畝的經營規模。特別是日本、韓國和臺灣的農戶,其3/4,甚至更多的收入來自于非農業的兼業收入,從事農業的收入只占其收入的1/4以下。而我們現在近些年來全國勞動力的50%還在搞農業。從這樣多的勞動力在這樣少的土地上生產,獲得較高的收益,并且年年增長收入,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中國三農問題的解決,取決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不斷轉移,人口不斷在地域從分散小村落向大村、小集市、小城鎮等集中,農業現代化和適度的規模經營,城市化的推進,城鎮中有持續吸收勞動力轉移的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發展等相互關聯的五項途徑。
現在的問題是,農民在農村、小集市、小城鎮和城郊的創業活動因資金和政府的管制受到限制;農民對本來可以是創業的財產基礎——土地,沒有實際的集體財產權,每年賣地所得的約5 000億收入中,絕大部分為地方政府所得,農民從中得到的估計為1/20;城鎮中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又發展不足,不能持續和較固定地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和就業。這樣,中國農民收入中只有農業收入和勞務收入,與東亞一些國家的農民相比,很少有農民能致富的最重要的兩項收入:經營收入和土地房產等財產性收入。
“七五”、“八五”、“九五”期間,農民年收入平均分別增長3.0%、4.3%、4.7%,而城鎮居民收入卻分別增長4.3%、7.9%、5.7%,200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 253元,2005年增長到3 255元,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卻從6 280元增加到10 493元。城鄉居民收入從2001年的2.79-1擴大為3.22-1,收入差距在持續拉大。我個人認為,農民沒有創業和經營收入,沒有財產性收入,想在未來控制住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實際是不可能實現的一種空想。
分析小結:(1)宏觀經濟處在“高增長——僵持性物價——高失業”狀態上。(2)其原因在于:①發展經濟的貨幣政策,由于高度壟斷和總行制的銀行體制,不能流向容納就業最多的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不具有擴大就業的功能;②財政體制和政策中,宏觀稅費負擔率太高,稅收結構為集中向創業、投資和企業收稅,特別是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很重,損害了創業活動和就業機會的擴大;③中央各部門有努力加強和擴大自己行政管制和審批權力的傾向,并且設置的前置審批、許可和收費及罰款等體制,嚴重影響著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的創業、投資和經營,而政府部門和行政性事業單位的收支兩條線體制,加上下達任務、超收獎勵、罰款分成體制則更是激勵部門千方百計、巧立名目、想方設法收費和罰款,致使大量的個體工商戶、微型和中小企業破產倒閉;④地方發展的價值取向為經濟總量、地方收入和城市及交通的現代化外觀,重視特大和大型企業的發展,重視政府投資,清理影響市容的小商小販和非正規就業,并且地方政府為了平衡財政,給農民留的本來可以創業的征地補償非常少,而且要從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身上大量地收費和罰款。因此,中國雖然人口眾多、勞動力嚴重過剩,但是從實際的發展戰略、體制和政策上講,是創業和就業環境較差的國家。(3)宏觀經濟的扭曲和未來的危機為:①這種只重視增長和不重視就業的戰略、體制和政策,導致增長依靠政府投資、特大和大型企業投資、出口拉動來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②由于就業不足、勞動參與率相對較低,國家和資本所有者分配的GDP越來越多,人民相對分配的越來越少,投資和消費失衡,國內消費增長乏力;③由于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不足,中等收入人口比例很低,而就業機會相對較少使失業導致的貧困人口越來越多,社會越來越不公平,基尼系數將越來越大;④由于鼓勵出口和吸收外資的出口退稅和低所得稅政策,加上出口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同,極大地推動了地區發展差距的持續擴大;⑤而抑制農民創業,加上土地征用留給農民的太少,農民沒有財產性收入,沒有創業的基礎,三農問題根本不可能像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一樣得到逐步地解決;⑥資本密集型的企業發展,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將使供給相對越來越多,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不足,失業率較高,導致收入——支出——消費的不足,國民經濟存在生產過剩的危機;⑦宏觀經濟波動性很大,原因在于投資容易被控制,但也容易反彈,而消費較為穩定,但由于消費不足,拉動增長的力量太弱,并且起不到穩定宏觀經濟的作用。
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許多國民經濟問題之間的因果鏈:現行的發展戰略、體制和政策——民間創業和投資不足,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受到抑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緩慢和城鎮失業率較高——人民收入增長緩慢——國家、資本的分配力強而勞動的分配力弱——居民、城鄉和地區之間的收入和發展差距拉大——支出和消費不足——政府投資、大企業發展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更加抑制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發展……(全文完)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