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尋租問題的產生
尋租的產生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信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假設。根據這一假設,在交易中擁有信息優勢的主體會在自利心的驅使下,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謀取利益。由于這些信息并不為他人所了解,因此尋租活動有其存在的空間,尋租者正是利用這些信息優勢來進行尋租。
2、產權不明晰。當經濟資源沒有明晰的產權主體時,經濟資源的支配權往往由實際占有者所行使。在所有者缺位的背景下,使用、讓渡這些資源的成本是低廉而無人問津的。因此當有主體向資源支配者支付租金以期得到經濟資源時,任何理性的人都不會拒絕的。
3、激勵不到位。由于掌握經濟資源支配權的管理者不是經濟資源的所有者,他們與經濟資源的所有者之間就構成受托關系。受托人往往不享有經濟資源收益的剩余索取權,而是按照契約所約定領取報酬。當經濟資源產生的收益遠遠大于委托人給予的報酬,而受托人對所履行的行為又不承擔風險責任時,受托人為了彌補自己努力與所得的差距,他們會選擇尋租。
4、體制不健全。在當前行政等管理體制中,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特別是當對權力缺少行之有效地監督制約機制時,制度就為尋租活動提供了尋租存在的空間。由于立法和司法環節的滯后,對權力的制約還存在不少真空,產生了不少沒有約束的處置權。
5、處理處罰不到位。處理處罰的目的在于通過處理處罰尋租者,達到威懾其他行為主體,制止尋租行為發生,處理處罰是要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但是當前我國只對觸犯法律的尋租行為進行處理處罰,而對不觸及法律的尋租行為往往采取輕微地處理處罰措施。
二、博弈分析
在尋租活動中,尋租者與審計監管的關系,由于兩者利益的取向不同,審計監管者負責對尋租者的監管是防范尋租還是參與尋租,還是不行使監管責任,所以尋租者與審計監管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博弈模型來做進一步的闡述:
1、博弈假設
在博弈模型中,假定尋租者與審計監管者都是理性經濟人,他們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同時又要回避他們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尋租者作為被監管的對象,其行為不論如何都是值得懷疑的,而審計監管者在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下,他們也會做出有利于其自身的選擇(或是努力工作、或是偷懶、或是同流合污等)。為了分析的簡明,建立了一個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
(1)參與人:尋租者和審計監管者。
(2)選擇的策略:尋租者有“尋租”和“不尋租”,并且其“尋租”的概率為θ,“不尋租”的概率為1-θ,審計監管者有“監管”和“不監管”,并且其“監管”的概率為γ,“不監管”的概率為1-γ。
(3)支付函數。
①尋租者尋租所得到的經濟租金為A,不尋租為0,但是如果在監管的條件下不尋租將得到Re的獎勵。
②尋租者尋租被監管到的處理處罰為-F,同時其所得經濟租金A也將被沒收,如果尋租者在尋租時,為了能逃過監管可給予審計監管者R的租金。
③審計監管者發生監管的成本為-C,不監管的成本為0,如果他接受尋租者的賄賂,而不監管,那么他將得到R的租金;如果他在沒有接受賄賂的情況下,而尋租者又發生了尋租,那么他也可以得到F+A+Rc-C的收益,Rc為監管得力的獎勵,而-(F+A)則為尋租者的收益。
2、博弈分析
(1)一次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其的得益矩陣為:

在這一博弈模型中,求其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假定尋租者的混合策略為б尋=(θ,1-θ),審計監管者的混合策略為б監=(γ,1-γ),那么尋租者的期望效用函數就為:

對于上述效用函數θ求導,得到一階最優化條件:

a、審計監管者的監管概率γ與經濟租金A成正比。也即尋租者得到的經濟租金越多,尋租者尋租的可能性越大,從而促使審計監管者加大監管力度。反之亦然。
b、審計監管者的監管概率γ與處理處罰F成反比。這是因為尋租者尋租所受的處理處罰越重,尋租的風險就越高,尋租者就越不愿尋租,從而使得審計監管者的監管動機下降。反之亦然。
c、審計監管者的監管概率γ與尋租者不尋租所得到的獎勵Re成反比。獎勵Re越大,尋租者尋租的機會越高,尋租者就越有可能不進行尋租,從而使監管動機下降。反之亦然。
d、審計監管者的監管概率γ與審計監管者從尋租者那里得到的賄賂R成反比,R越大,γ越小,審計監管者從尋租者那里分享的經濟租金越多,審計監管者的監管就會有所減弱,監管的概率γ就小。反之R越小,γ越大,審計監管者從尋租者手中分享的經濟租金越小,審計監管者就會有向尋租者“發難”的傾向,此時監管的概率就會大。

a、尋租者尋租的概率θ與監管成本C成正比。監管成本C越大,審計監管者會慎重對待監管。對于尋租者而言,這意味著監管并不是經常發生的,尋租者對監管存在“僥幸”心理,因此此時尋租的概率是增大了,尋租者會傾向尋租。反之亦然。
b、尋租概率θ與尋租者所受的處理處罰F成反比。處理處罰F越重,就會減小尋租者所得到的期望收益,從而使尋租概率減小。反之,處理處罰F較輕時,就會增大尋租者所得到的期望收益,尋租者的尋租概率當然加大,尋租活動自然就多了。
c、尋租概率θ與尋租者的經濟租金A成反比。經濟租金A越大,尋租者尋租的概率不是增加反而減小了,這是因為經濟租金A越大,尋租風險也大,尋租者被監管的可能性也越大,尋租者反而不敢尋租了。經濟租金A較小時,這時尋租風險不大,尋租者被監管到的可能性也不大,這樣尋租者就會去尋租。
d、尋租概率θ與審計監管者因為努力監管而得到的額外獎勵Rc成反比。審計監管者因為努力監管而得到的額外獎勵Rc越大,審計監管者就越有監管的積極性,此時監管可能是嚴厲而主動積極的。尋租者一旦意識到這個問題就不愿冒險去尋租了,此時尋租者的概率θ就小了,尋租者越不會進行尋租。反之,當監管的額外獎勵Rc較小時,審計監管者會重新計算得益,調整監管力度,尋租風險將減少,尋租活動此時反而增多了。
e、尋租概率θ與審計監管者分享經濟租金R成正比。審計監管者從尋租者那里得到的租金分享數額R越大,審計監管者的監管動機會減少。尋租者雖然說由于賄賂而損失一部分的經濟租金R,但是他得到的是審計監管者不監管的好處,從而為尋租者進一步得到更大的經濟租金創造條件,此時尋租者的尋租概率當然是增大了。反之,由于給予審計監管者的經濟租金R越小,那么此時審計監管者就會增加監管力度,使尋租者減少尋租行為,此時尋租概率是較小的。
三、對策
1、公開披露審計監管信息,提高審計效果。社會監督一方面可以使各種違法違規的問題被揭露出來,使審計具有明確性和方向性,也使審計成本不至于過高,使審計活動可行;另一方面,廣泛的社會監督也體現在對審計監管者的審計行為和審計質量監督上。因此,公開披露審計監管信息,是提高國家審計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2、加大審計處理處罰力度,提高審計效果。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處理處罰力度,形成對違法違規行為的威懾,可以有效預防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對違法違規采取處理處罰必須有章可循,有理有據,需進一步加強審計立法工作。在執行環節上,做到審計實施和審計處理處罰分開,防止審計自主裁量權的濫用和審計合謀行為發生,保證經濟處理處罰切實可行。同時,不能將對違法違規行為治理的重心放在處理處罰上,那樣就會陷入為治理違法違規行為而不斷加大處理處罰的惡性循環之中。(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