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一直采取鼓勵福利企業發展的政策,特別是1994年以來,對福利企業所繳納的增值稅實行先征后返,有力地促進了福利企業的發展。但是,福利企業稅收管理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1、存在假冒福利企業的現象。一是個體、私營企業假冒福利企業。福利企業應該是由民政部門、街道、鄉鎮開辦的集體企業,但一些個體、私營企業常常掛靠在福利企業名下,以騙取國家稅收優惠。二是福利企業殘疾人員比例達不到規定要求。按照現行政策規定,福利企業的殘疾人員應該占生產人員總數的35%以上,但實際情況卻有很大出入,部分福利企業為了提高殘疾人就業比例,常采取以下手段:其一,殘疾人只在企業掛名湊人數,企業不給殘疾人安排適當的勞動崗位;其二,部分福利企業,大量使用無殘疾臨時工、聘用離退休人員等,將其計入殘疾人花名冊,虛增殘疾職工比例;其三,有的企業將生產工人作為臨時工對待,不統計到生產工人總數中,從而虛增殘疾職工比例。
2、破壞了增值稅鏈條。現行增值稅實行抵扣制,一個企業的銷項稅額是另一個企業的進項稅額,受雙方利益制約,銷項稅額、進項稅額一般情況下是比較真實可信的。但對福利企業來說,先征后返的政策使應納稅額多少與企業沒有直接關系,這部分稅款是國家負擔的。有些福利企業常利用這一點,在增值稅上做文章:一種情況是有意不取得或取得進項稅額較正常少的增值稅發票使對方企業不提或少提銷項稅額;另一種情況是故意多計貨物銷售額多提銷項稅額,使對方企業多抵扣進項稅額。兩種情況都會使對方企業少繳增值稅,導致國家稅收的大量流失。
3、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享受先征后返稅收優惠的應為福利企業的自產貨物,但部分福利企業將委托加工的貨物及購入貨物會同自產貨物一并銷售,甚至將生產同類貨物的其他企業或個人的全部經營業務納入本企業賬冊,成為假借福利企業名義退稅的“分廠”。第一種情況是利用虛假手段騙取福利退稅,第二種情況是福利企業為他人虛開、代開發票,這兩種情況都嚴重違背了國家扶持福利企業,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的初衷,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
4、減免稅金使用不規范。按現行政策規定,減免稅金60%用于擴大再生產,20%用于殘疾職工集體福利及風險基金,20%用于企業整體發展及資助社會福利事業。但現實中卻出現了一種怪現象:有的福利企業每年都將退稅用于擴大再生產,但企業規模總不見擴大,殘疾人就業人數始終不見增加。生產經營過程成了一個“洗錢”過程。
針對上述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強對福利企業的稅收管理:
1、強化稅務稽查,堵塞福利企業稅收征管漏洞。稅務機關應加強稅務稽查,查清福利企業真實生產經營情況:一是福利企業的產品類別及銷售渠道。凡產品類別屬于應征消費稅的產品及銷售給外貿企業或其他企業出口的貨物,一律不準享受福利退稅政策。二是福利企業退稅用途。檢查企業是否設立專門賬戶,是否按規定用途使用,一旦發現不按規定用途使用,應追繳已退的稅款。三是核實企業生產規模,杜絕企業利用非自產貨物騙稅。四是福利企業購進原材料、銷售貨物的價格是否合理,著重與生產同樣貨物的獨立企業相比較,對非正常價格的購進、銷售進行調整,令企業補繳稅款。
2、嚴格“殘疾證”的審批、管理,保證福利企業名實相符。應該積極向當地區、縣、市一級政府建議,要求殘聯等部門嚴格執行標準,規范審批程序,確保“殘疾證”審批、發放質量;由民政、殘聯、勞動、稅務部門聯合對持有“殘疾證”的人員開展集中普查,得到殘疾人的真實情況,核實企業殘疾職工人數,有效杜絕福利企業殘疾人多處掛名的現象;抽查福利企業生產工人總數,計算殘疾人占生產工人的比例,剔除假冒福利企業。
(作者單位:進賢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