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6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經中宣部批準掛牌成立以來,集團化已成為我國傳媒實現規模發展的主渠道。從目前狀況來看,通過集團化運作,我國傳媒在資本擴張和產業規模擴張方面成效顯著。但是,成效是和自身狀況進行縱向比較而言的;如果和國際傳媒的總體發展水平做橫向比較,差距也是顯著的。總的來說,我國傳媒集團較為傾向性地抓產業經營,疏于資本經營特別是財務控制薄弱等問題尤為突出。
實際上,問題并不是出在集團化本身。產業就意味著聯合,意味著規模經營,意味著部門間的科學協作,意味著集團化。要使我國傳媒真正地變成一個大資本、大融合、具有規模效益的“產業”,必須以市場為基礎、以政策為導向、以資產為紐帶,打破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通過組建傳媒集團的方式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要解決上述有悖于組建傳媒集團的初衷的問題,必須首先對傳媒集團及其相關核心經濟概念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什么是傳媒集團?作為傳媒集團經營管理體制核心的財務控制是什么?相對于一般公司的財務控制,傳媒集團財務控制的自身特色有哪些?給這些概念以明確詮釋,無論在理論還是實務上都是必要的。
一、傳媒集團的定義
80年代中期,為了打破計劃經濟“條塊分割”的局面,黨中央提出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的方案,于是開始出現了各種形式的企業聯合。同時,深圳等經濟特區開始從香港引進“企業集團”的概念。這時的“企業集團”基本都是沿用英國1989年的《公司法》中對“企業集團”的定義。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加快,我國對企業集團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化。1997年4月,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和國家體改委發出了《關于深入大型企業集團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建立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體制。”隨后,國家體改委發出了《關于企業集團建立母子公司體制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企業集團要“確立母子公司的出資關系,建立資本聯結紐帶……”。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由此,我們可將“企業集團”定義為:以母公司為核心,通過資本紐帶,把多個企業聯結在一起,形成母子公司關系的多法人的企業群體。在企業集團中,母公司是向子公司出資并對子公司擁有控制權的企業;子公司是受母公司投資并被控制的企業。
傳媒集團概念作為企業集團概念范疇下的一個子概念,集團各個母子公司之間同樣以市場為控制機制、以資本為紐帶的企業聯合體。此外,傳媒集團又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傳媒是科技密集型產業,因此傳媒集團必須不斷通過技術開發、引進和運用跟進技術進步,以及時更新傳媒產業形態;傳媒又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在以信息內容的豐富廣泛和展現形式的多樣化爭奪市場的同時,還要兼顧媒介產業的社會傳播效果。
同時,傳媒集團在我國還有一定的國情特色。在很長一段時間,傳媒的政治屬性和宣傳喉舌功能被強化,而經濟屬性和產業功能則被忽視了。我國傳媒集團組建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基于市場規律的政府決策運作,集團內部各個子媒體各自為政、簡單疊加。隨著經濟體制轉軌的不斷深入,我國傳媒產業體制改革的堅冰正逐漸消融。盡管體制轉軌不是朝夕之功,但發展中的問題可以在發展中解決,以資本為紐帶聯結的傳媒集團仍要積極進行財務控制,為進行科學規范的資本經營創造條件。
二、傳媒集團財務控制的概念和特征
國際會計準則對“企業控制”的解釋是:“控制,指統馭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借此從該企業的活動中獲取利益的權力”。該定義指出財務控制是企業控制的一個方面、一種方式。
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對企業控制的定義,我們可將“財務控制”理解為:財務人員或部門通過財務法規、財務制度、財務定額、財務計劃等對日常財務活動進行指導、組織、督促和約束,確保企業經營計劃(目標)實現的管理活動。財務控制是財務管理的基本職能,也是重要環節,它與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分析與評價一起構成財務管理系統。
從財務管理的歷史淵源來看,西方國家企業財務控制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演化階段:
1、企業活動的財務控制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程度的提高,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經營者意識到企業生存和發展主要取決于成本的高低,提高勞動生產率、控制成本成為財務控制的主題。此時,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應運而生,他制了當時最有效率的標準操作方法,通過對工人生產過程中的活動加以控制實現了對成本的控制。1929年至1933年發生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大量企業破產,使企業意識到需要加強內部資金的控制,提高企業資金的利用效果,保持合理的資本結構,并根據市場大環境的變化來編制預算,規劃未來發展。50年代后,西方社會進入所謂的后工業時代,科學技術快速進步,資源短缺(如石油危機等)問題時有發生;通貨膨脹、壟斷行為等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不斷增加。這要求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同時,重視企業與外部環境及其可能變化的相互關系的研究,企業的財務控制從控制現在轉向謀劃未來戰略控制。
2、以控制人為主的多層次、多方位財務控制階段。雖然19世紀末20世紀初股份公司開始迅速發展,經營權和所有權相分離,但股份分散,股東都想搭便車,誰也不愿關心公司的運作。公司董事的選擇實際落到了經理手中,經理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董事,而不是董事選擇經理,從而出現經理控制董事架空股東的情況。根據伯勒和米恩斯合著的《現代公司和私有制》一書的統計分析,由于公司的股權比較分散,股東未能對經理實施重要控制,占少數甚至不占股權的專職經理控制著公司。這種狀況使得經理趁機貪污、作弊等損害股東利益的情況出現。為了保護股東的利益,20世紀70年代,威爾森、斯賓塞、澤克海森、科斯創立了委托代理理論。該理論針對委托者和代理者之間的信息分布不對稱,提出一套理論和方法指導委托者設計最優機制,對代理人進行激勵和約束,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目標努力工作,實現委托人期望效用最大化。可見,此階段的財務控制分為兩個層次,即委托者對代理人的控制和代理人對經營活動的控制。此外財務控制在原來內部控制的基礎上加進了外部控制。財務控制出現多層次、多方位的特點。
3、以內部綜合控制等為重要內容的財務控制階段。外部控制雖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外部控制并不能取代內部控制,所以通過外部進行控制的同時,仍需加強內部控制。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內部控制結構,內容為控制環境、會計制度和控制程序。1992年COSO委員會提出報告《內部控制整體框架》,1994年進行了增補。內部控制的具體內容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和溝通、監督。可見財務控制進入了內外結合、內部多角度進行控制的階段。
從企業財務控制的演化歷史來看,財務控制演化的主線是從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轉化,從單一控制向綜合控制轉化。描畫出企業財務控制演化的主線,對我們正確理解傳媒集團財務控制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按照財務控制從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轉化的線索,傳媒集團應是在出資者所有權和企業法人財產權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傳媒集團代表的是以母公司為主體的出資者利益,從出資者角度看,出資者將其資本投入企業后就失去了對法人財產的直接控制權,但出資者為了實現其資本保值增值的目的又必須對所屬公司進行資本控制。因此,如果傳媒集團的出資者所有權和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分離,那么傳媒集團的財務控制就表現出以間接控制為主的特點。
按照財務控制從單一控制向綜合控制轉化的線索,當傳媒集團的聯結跨行業、跨地區、甚至跨所有制時,各子公司可在所有制、行業、經濟規模、文化背景、法律制度等方面有差別,這必然表現為傳媒集團財務控制的復雜性、財務控制手段綜合性等特點。
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鑒于傳媒產業的二重屬性及我國傳媒發展歷史背景的特殊性,我國傳媒集團的財務控制還不能完全照搬企業財務控制模式,而應采取事業型與產業型相結合的模式,它不僅有確保經營計劃(目標)實現的任務,還有保證實現傳媒喉舌功能的任務,并且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明晰了傳媒集團、財務控制的概念特征,我們就有可能通過強化適宜的傳媒集團財務控制和合理的傳媒資本經營,增強傳媒集團的財務實力,真正實現產業規模效益。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