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最早出現于19世紀后期地中海沿岸國家,20世紀被廣為采用。它的誕生巧妙地將貿易支付方式從商業信用轉換為銀行信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進出口商之間的信用危機,大大降低交易風險,因此在國際貿易中備受青睞。
信用證本身特有的“獨立抽象性”原則、“單單相符、單證相符”嚴格相符原則以及“管單不管貨”單據交易原則,奠定了信用證制度賴以生存的基石,使之成為當代國際貿易最常用、接受度最高的支付手段。然而信用證制度本身卻是一把“雙刃劍”,它對買方的利益缺乏足夠保障, 不能對基礎交易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并且無法對可能出現的貿易欺詐設置預防和制約措施,因此也正是信用證這些自身固有的局限性或稱之為制度上的“內在缺陷”,給了國際上一些不法商人可乘之機,為各種形式信用證欺詐的出現提供了繁殖溫床。國際貿易實踐和無數案例證明,欺詐與反欺詐總是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反復較量中,相生相克,循環往復。
一、 信用證欺詐(Fraud in Letter of Credit)定義與認定
國際商會過去到現在的UCP500以及擬于2007年7月1日實施的UCP600,都沒有對信用證欺詐下一個定義,目前世界各國對信用證欺詐的主要認定依據是各國國內民商事成文法,或者由判例法調整。我國一直以來沒有信用證的成文法,在實體和程序上適用各種零散的國內法相關規定,如《刑法》、《民法通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直至2006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才對信用證欺詐做了最新權威闡釋,明確規定以下四種情形應認定為信用證欺詐:
1) 受益人偽造單據或者提交記載內容虛假的單據;
2) 受益人惡意不交付貨物或者交付的貨物無價值;
3) 受益人和開證申請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單據,而沒有真實的基礎交易;
4) 其他進行信用證欺詐的情形。
由上,信用證交易中欺詐的構成要件包括主客觀兩方面:
1) 當事人主觀上必須具有欺詐的故意。即主觀上存在著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惡意,其目的在于使對方產生誤解,從而詐取財物,不付對價;
2) 客觀上利用信用證支付方式實施了欺詐。
信用證欺詐的本質是用虛假或不真實的單據套取信用證項下款項,因此筆者嘗試將信用證欺詐定義為:在國際貿易信用證支付交易中,一方或幾方當事人利用信用證制度特有的獨立性原則、單證相符付款原則、管單不管貨原則,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示,使之失去財產或放棄某項法律權利,從而達到從對方當事人那里詐取信用證項下款項目的行為。在這里,一方當事人可能是受益人、開證申請人,也可能是受益人與承運人共謀、開證申請人與承運人共謀、開證申請人與受益人共謀、開證申請人與開證行共謀等。
我們有必要對信用證欺詐和信用證詐騙做一區分。從語義學上講,“欺詐”與“詐騙”是同義詞,但兩者法律適用范圍卻不同。對信用證詐騙罪的認定我國依據的是新《刑法》第195條之規定,系指使用偽造、變造的信用證或者附隨的單據、文件,或者使用作廢的信用證,或者騙取信用證,或者以其他方法進行信用證詐騙活動的行為。只要實施上述行為即構成犯罪,不需要造成實際危害結果。
因此,從法律適用范圍看,信用證欺詐承擔的是民事上的責任,而信用證詐騙承擔的是刑事上的責任,從我國已公布的相同或類似的權威判例看,對二者的區分也很明確。本文將著重探討與信用證欺詐相關的問題,對信用證詐騙問題暫不做討論。
二、信用證欺詐主要類型
(一)按信用證欺詐形態,基本上分兩大類型:
a.單據欺詐(fraud in documents):主要表現為偽造單據或單據內容虛假。如受益人偽造、變造單據,受益人和承運人勾結倒簽提單、預借提單等。絕大多數欺詐都會表現為單據欺詐,即使在基礎交易中的欺詐也大多與單據欺詐密不可分;
b.基礎交易欺詐:主要指基于合同產生的欺詐。如對貨物品質的虛假描述、貨物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貨物數量與合同要求存在巨大的差異等。
單據欺詐和基礎交易欺詐兩者又相互滲透和重疊,在高院的上述最新解釋中,第1、4項就主要指基礎交易欺詐和單據欺詐兼具的情形,第2項主要指向基礎交易欺詐,第3項可以歸屬為單據欺詐的情形。
(二)按信用證欺詐主體,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a.受益人欺詐: 這是最常見、最容易得逞的信用證欺詐方式,因為依據UCP500的規定,受益人只要提交與信用證規定相符的全套單據,就可以從銀行獲得無條件的支付。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方式:
● 偽造全套單據: 受益人在貨物和船只根本不存在的情況下,偽造全套與信用證相符的單據,按信用證要求向指定銀行交單,從銀行詐取貨款;
● 偽造部分單據: 如偽造信用證要求的某個單據,偽造其簽字或印章,人為制造“單證相符”表象,如偽造信用證要求的開證申請人簽發的商檢證書,并仿冒其簽字等;
● 受益人在單據中做欺詐性陳述:此種欺詐方式,單據是真實的,貨物也實際存在,但裝運的貨物可能不符信用證要求,而是次品或廢物。由于商業發票由賣方制作,作欺詐性陳述也是極其容易的。運輸單據如提單,在集裝箱運輸情況下,大多數貨物是由出口商自行裝箱、點數、封箱,對于數量及包裝物,承運人一般根據出口商排載托單及包裝物上的說明簽發運輸單據,托運人的不誠實陳述將直接導致運輸單據內容不真實。保險單據雖然由保險公司簽發,但是保險公司簽發保險單完全基于投保方提交的發票,依賴于投保方的誠實告知,保險公司并不與貨物做實際接觸。因此,若賣方不作誠實說明,保險單中的內容也會失真。
b.受益人與承運人共同欺詐:
● 倒簽提單:即在海上貨物運輸方式下,賣方未能按信用證規定時間交貨,卻要求承運人簽發與信用證規定裝運日相符的提單;
● 預借提單:即托運人尚未提交裝船貨物卻要求承運人簽發符合信用證要求的已裝船提單;
● 保函換取清潔提單:如在受益人發運的貨有缺陷或存在“不清潔”情況下,承運人應受益人要求,簽發與信用證規定相符的清潔提單。承運人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會相應要求賣方對此出具保函;
● 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欺詐方式——重復簽發提單,即承運人對同一單貨物在未收回已簽發提單的條件下,另行簽發一套提單,導致欺詐者憑其中的一套提單提貨后,真正的貨主憑另一套提單卻無貨可提。
由于提單具有物權憑證以及交貨憑證性質,因此成為信用證欺詐的重要工具,偽造或欺騙性陳述多集中于提單這種單據。預借提單與倒簽提單都是將提單日期提前,使實際裝運日期與提單記載日期不符,從而構成虛假行為,目的就是通過銀行提交全套相符單據以順利收匯。
c.開證申請人欺詐或開證申請人與受益人合謀欺詐銀行:
● 開證申請人向開證行申請開立無貿易背景的信用證,借助信用證付款的合法途徑,進行非法的逃匯、套匯和騙購外匯,這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及之后一段時間尤為突出。有的學者把此類行為歸到信用證詐騙范疇;
● 利用信用證貿易融資功能對銀行進行欺詐:
1)利用信用證打包貸款業務進行欺詐:即在貨物裝運出口前,出口方銀行憑出口商提供的進口方銀行開來的信用證作為抵押,向其發放貸款的融資行為。這原本是一種合法的金融行為,但在無真實貿易背景或保證金不足的情形下,融資款項往往成為欺詐者囊中之物。
2)利用信用證出口押匯欺詐銀行: 出口押匯即銀行憑出口商提供的信用證項下完備的貨運單據作為抵押,向出口商提供具有追索權的短期資金融通。與出口議付不同,銀行享有貨物的債權和質押權,一旦信用證遭到拒付,銀行可根據質押書主張債權及質押權。而以詐取出口押匯款為目的所開立的信用證通常都會遭到拒付,當銀行開始著手處理申請出口押匯人質押的各種單據和貨物時,會發現這些貨物的價值根本無法償清押匯融資數額。這個時候,申請押匯人早已不知去向或者申請破產。
3)利用信用證進口押匯進行欺詐: 進口押匯是指信用證項下單到并經審核無誤后,開證申請人以全套貨權單據為質押,并同時提供必要的抵押/質押或其他擔保,由銀行先行代為對外付款的融資方式。一旦開證申請人和受益人內外勾結,而信用證是基于差額保證金的擔保上開立或在銀行授信額度內開立的,此時銀行的墊款風險無疑是巨大的。
d.開證申請人以軟條款信用證欺詐:
在實務中,軟條款信用證是不法商人進行欺詐的慣用手段之一。軟條款信用證的實質是,進口商通過在信用證中設置五花八門的條件或限制性條款,使信用證結算方式特有的銀行信用又回到了商業信用層面上,甚至變成了信用證項下的托收。常見的軟條款大致可歸納為4類:
● 變相可撤銷信用證條款: 當開證銀行在某種條件得不到滿足時(如未收到對方的匯款、信用證或保函等),可利用條款隨時單方面解除其保證付款責任;
● 暫不生效條款:信用證開出后并不生效,要待開證行另行通知或以修改書通知方可生效;
● 利用貨物裝船環節設置各類軟條款:常見的有規定裝運港、裝船日期或目的港須由開證申請人以修改信用證形式通知或最終確認。規定船公司、船名須由開證申請人指定。規定受益人只有取得開證申請人指定驗貨人簽發的裝船通知后才能裝船。規定受益人必須提供指定船公司出具的提單或貨物必須裝上指定船只等;
● 利用貨物驗收環節設置各類軟條款:如貨物檢驗證明或貨運收據由開證人或開證人授權的人出具和簽署,其印鑒須由開證行證實。檢驗證由進口商出具和簽署并由受益人會簽,其印鑒應與通知行持有的記錄相符;
● 前后相互矛盾的軟條款:如信用證運輸條款要求海運提單,又要求海陸聯運提單,受益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單證一致。
軟條款信用證本身就是對UCP500銀行僅處理單據原則的違背,它將信用證的生效以及銀行的付款責任與單據所涉及的貨物、服務或其他行為相聯系,實務中出口商若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進口商意圖故意設置軟條款而使受益人產生錯誤認識并做出錯誤意思表示,從而詐取受益人貨物,按我國《民法》通則關于構成民事欺詐的規定,可以認定這種明顯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之上,屬于信用證欺詐。
(三)按信用證欺詐程度標準,分為一般性欺詐和實質性欺詐。
理論界對于欺詐的程度認定有許多爭議,我國的立法中也沒有對實質性欺詐和一般性欺詐做明確定義。一般認為,實質性欺詐必須同時具備主觀上有欺詐的故意,客觀上有欺詐的行為,并構成根本性違約。現實案例中是否構成實質性欺詐,是啟動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以及欺詐救濟——法院頒發禁令或止付令的重要依據,而事實上所謂“實質性”標準相當大程度上是個主觀的標準,在認定欺詐和是否給予司法救濟問題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法院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眾所周知,若受益人故意提供偽造或虛假的關鍵性單據,或者雖然所提供的單據是真實的但卻根本未交付單證所代表的貨物,或者交付的貨物毫無價值情形下,我們認定受益人實質性欺詐是沒有疑義的,但在國際貿易實踐中,經常會出現下列情況,該如何認定其性質?
1)倒簽提單在國際貿易中時常出現,公認屬于典型的單據欺詐行為,但多數情況下賣方采取倒簽提單的做法并非出于欺詐目的,貨物質量也不存在瑕疵,只是因為剛好錯過裝船期限或者為了單證相符順利結匯的需要,買方通常也接受這樣的提單。
2)受益人提供的偽造或虛假的單據不是關鍵性單據,如受益人證明、快郵收據等一般性單據,受益人為了單證一致順利收匯提交了虛假描述的單據。
3)受益人只部分交付單證所代表的貨物,像部分短裝,它可能是人為疏失或因集裝箱裝不下造成。
4)受益人交付的貨物不具有單證所代表的價值,如規格等級有差異,以B貨充A貨,但仍具有商業價值等等。
出現上述情形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對于偽造或提供虛假單據是一般性違約還是實質性欺詐,還應結合基礎合同及實際情況分析。賣方基于基礎合同對買方的違約顯然不能啟動法院對信用證的司法救濟及信用證欺詐例外的應用,買方只能在信用證外尋求司法或仲裁途徑解決。如果將上述情形一概視為構成實質性欺詐,將會嚴重破壞信用證的獨立性交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