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曜
摘要:自1980年代出現兩部完整的《紅樓夢》英譯本以來,對原著及其英譯本的研究在1980-2006這26年間逐漸形成熱點。研究的方法、領域及研究成果逐漸擴大,尤其在最近5年間,其研究出現了文化轉向現象。本文通過對近26年在外語類核心期刊發表的相關論文的研究,總結了在中國對《紅樓夢》及英譯本的研究現狀,期望對進一步研究提供一個全面的視角。
關鍵詞:《紅樓夢》; 英譯本; 研究; 現狀; 中國
中圖分類號:I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1-0128-03
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為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紅樓夢》所寫的《前言》中,稱贊《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學之林而毫無遜色。”《紅樓夢》英譯經歷了三次大的譯介活動,第一次是1830-1893年,共有四個譯本,是片段的節譯。第二次是1927-1958年,共有三個譯本,全部是《紅樓夢》的改編。第三次是1973-1982,出現了兩部完整優美而各具特色的英譯本:一部是牛津大學教授霍克斯(David Hawkes)和閔福德(John Minford)的 “The Story of the Story”,另一部是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和夫人戴乃迭合譯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下面將此二譯本簡稱楊譯本和霍譯本)。
自楊、霍譯本出現以來,中國國內各期刊陸續發表了一些有關《紅》及其英譯本研究的文章。中國外語類核心期刊共11種,(注:11種外語類核心期刊指《四川外語學院學報》,《外語教學》,《外語學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與外語教學》,《現代外語》,《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研究》,其中《中國俄語教學》,《外語界》未有《紅樓夢》及英譯研究論文。)代表了中國外語研究的最新動向和最高水平。本人收集了11種中外語核心期刊在1980-2006這26 年中刊登的所有以《紅樓夢》英譯本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共52篇,從發表時間、研究方法和理論及主題三個方面做系統分析,以求大體上展現中國《紅樓夢》英譯研究的成果和現狀,從而對《紅樓夢》英譯本在中國的研究現狀進行一個較客觀的評價。
一
對《紅樓夢》的研究在中國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紅學。而對《紅樓夢》英譯本的研究呢?我們先統計一下1980-2006年間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有關《紅樓夢》英譯本研究的文章數量,以了解該研究在中國的受關注程度:自1980至1989十年間發表的有關《紅樓夢》及其英譯本研究的論文總共只有5篇,而在1990-1999十年間共有16篇論文,而且先后有兩次相對高峰時期,分別是1993年的5篇和1998年的4篇。自2000-2006年《紅樓夢》及其英譯本受到更多研究者的持續的關注,不僅論文數量大大超過前二十年的總和,而且在2003年達到歷年來論文數量的最高峰:8篇。這說明《紅樓夢》英譯本的研究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并逐漸成為熱點。從研究對象看這52篇論文中以楊、霍譯本為研究對象或素材的共42篇,占總量的82%。可見,楊譯本和霍譯本的出現對《紅樓夢》及其英譯本的研究熱情的推動是起決定作用的。從研究方法上來看,許多文章采用了分析法和歸納法,選取楊、霍譯文進行比較分析,然后形成結論的方式,即比較--分析--結論的模式比較普遍,基本都屬于定性的方式,少有數據收集及分析的說明或實驗設計。海芳的《歸化、異化的統計與分析--《紅樓夢》口語辭格英譯研究》一文結合定性與定量的方法,從歸化、異化的角度分析兩個譯本中的口語辭格處理情況,其研究方法科學、客觀,值得學習。但從總體上看,研究方法比較單一。
在研究中使用的理論以翻譯學為主,涉及文學、比較文學、語言學、美學、文藝學等領域,但均未形成系統。由于多數研究是針對《紅樓夢》英譯本來進行,因此,屬于翻譯學范疇從各角度和層面來將《紅樓夢》英譯本進行比較的論文共有35篇(67.3%),涉及的面非常廣泛。本人根據研究的切入點或目的的不同將研究成果加以分類概述。
第一類:從具體語言文字方面進行翻譯與評價。《紅樓夢》語言藝術極其精湛,融合了滿漢文化,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其中涉及的生活面十分廣闊。這樣的一部名著譯成英語,僅語言上的難點,值得研究之處比比皆是。因此,從語言文字方面比較譯文得失的研究是傳統的角度,自1980年開始出現相關論文,至1993年形成熱點,之后逐漸降溫,只是偶有文章涉及。比如張培基的《略論<紅樓夢>新英譯的習語處理》一文,此文討論了《紅樓夢》兩個英譯本對習語的處理,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用豐富的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見解。文章不僅客觀評價了《紅樓夢》習語的英譯,對我們譯好習語也是大有裨益的。《“鳳尾”與“龍吟”譯文淺見-謹與錢歌川先生商榷》一文考據某些詞語的原語實際意義,進而商榷其英文翻譯。當然,對《紅樓夢》及英譯本進行研究,絕大多數論文都要進行語言文字方面的比較,這里指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文字得失的論文。
第二類:書名、英譯史。《紅樓夢》書名的英譯一直是個頗有爭議的問題。有三篇文章涉及書名英譯的文章。由于《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原稿沒有流傳下來,現存的只是一些不同年代的抄本和印本,因此《〈紅樓夢〉和〈石頭記〉:版本和英譯名》作者陳國華的從版本學角度論證《紅樓夢》應該恢復原名《石頭記》,以《石頭記,又名紅樓夢》為名。作者對《紅樓夢》署名的各種英譯法進行了分析,認為“紅樓夢”的全部意思無法準確地譯成英文。《中國古典小說書名英譯中的得與失》從中國古典小說名字英譯出發,論及《紅樓夢》的漢語名稱來歷及各種譯名。蕭鐘和在《〈紅樓夢〉英譯探源及書名譯法商榷》中總結了《紅樓夢》150余年來的英語翻譯史及其在英美文學世界中的評價與地位,然后從多個角度考證了“紅樓”一詞的含義及“紅”“樓”在英語中的對應意義,從而得出結論:譯名應該是“A Red-Chamber Dream”。
第三類:有相當一部分研究者將《紅樓夢》的英譯本作為素材進行文本比較,從而探討翻譯的標準、方法或理論,這其中的具體切入角度又有較大差異:《紅樓夢》中塑造的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其各自的詩詞也帶有性格烙印。從詩詞英譯角度進行的探討和研究在這26年間一直持續,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入,從零散到系統的過程。研究內容包括了詩詞中的人稱、文化、譯文比較、修辭等方面,理論涉及翻譯學、文學、哲學、符號學、語用學、功能語言學和詩學等領域。鄭恩岳的《<紅樓夢>詩詞英譯的人稱角度》一文討論了詩詞英譯的人稱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但是往往被人們忽略的問題,在這里作者真是“匠心獨具”。作者認為詩詞英譯的人稱角度的直接影響到讀者對原作的感應強度,因為含蓄是詩詞的重要特征,我們往往不容易從中看出或找到詩詞所用的人稱角度,但是人稱角度及其單復數會影響到譯文的質量。當一首詩詞當中出現幾種人稱并用的情況時就更為復雜了,而且有些詩詞中的人稱轉換并不是很明顯,這里譯者就要充分理解原文及上下文,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了。溫建平的《漢詩英譯中的人稱確定與譯者的詮釋空間--從<葬花辭>的三種譯文談起》以三種譯文對人稱代詞的選擇為切入點來探討漢詩英譯中譯者的詮釋空間。10篇論及詩詞的論文中有7篇以詩詞為切入點對翻譯理論進行商討。陳剛、胡維佳的《功能翻譯理論適合文學翻譯嗎?--試析〈紅樓夢〉詠蟹詩譯文及語言學派批評》針對20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的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批評:功能派理論不適用于文學翻譯,通過比較分析《紅樓夢》詠蟹詩的兩種譯文對這一批評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文學翻譯中,至少在詩歌翻譯中運用功能理論是可行的。在對“語言學派”之相關評論提出商榷的同時,給出了自己的譯文。《符號學層面的語境對譯者翻譯策略的影響分析--從意象和互文性方面分析比較<桃花行>的翻譯》以語篇翻譯觀為出發點,分析符號學層面的語境對譯者翻譯策略的影響。以《紅樓夢》第七十回歌行體詩歌《桃花行》為例,闡述詩歌當中的意象作為二次符號系統以及互問性是研究詩歌翻譯過程的重要參數和尺度。
第四類:文化信息在翻譯中的地位也是一個關注的熱點。以文化內容在翻譯中的處理方式進行的研究主要也以文本的比較分析為主。有不少研究者認為譯者在文化信息的翻譯中具有決定性地位,因此從譯者角度采用各種理論分析了文化信息的翻譯,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話語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評〈紅樓夢〉中王熙鳳一段會話的英譯》一文認為人際意義是語言交流的重要內容。翻譯作為一個話語跨文化交流的事件,其交際參與者中的原文作者和目的語讀者處于不同的文化語境,因而譯者翻譯的過程必然包含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作者鄭元會從人際意義的跨文化視角對《紅樓夢》中一段人物會話的兩個英譯本進行了對比分析。目的在于建立一個基于堅實理論基礎的翻譯評價尺度,科學地評價疑問,并從實踐的層面對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進行一些描述和解釋。
第五類:有4篇文章從語篇分析角度對英譯本進行分析,跳出了語言文字細節的束縛。《銜接恰當,譯文生輝--評〈紅樓夢〉的兩種譯本》指出譯文的通順流暢一直是譯者所追求的目標,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僅有對原作的透徹理解是不夠的。一個成功的譯者不僅要能充分地認識到原語為實現語篇連貫而使用的手段,以發掘原作的內涵;而且還要能熟練地運用譯入語的各種銜接手段,使譯文成為一語義整體的同時將“原作深層所有而表層所無的東西”顯露給讀者,再現原作風姿。《語篇翻譯與譯者的寫作-以霍克斯“作者自云”譯文為例》閔福德對霍克斯“作者自云”一節譯文評價極高。文章從語篇翻譯的角度分析了這段譯文中四個傳譯重點的處理,認為該譯文“化”得之境與原文的語篇交際價值和整體藝術效果是一致的,說明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基于語篇翻譯的“寫作”是合理的、必要的。
第六類:以各學科理論為切入點,著重翻譯標準、方法和理論的研究共有14篇文章。其中從譯者態度角度進行的研究是2002年以來出現的新動向。《楊憲益與霍克斯的譯者主體性在英譯本〈紅樓夢〉中的體現》一文探討了譯者與原文,譯者與譯文讀者的關系狀況,客體主體性和精神主題性等各方面,認為霍克斯通過翻譯體現了從“它是”到“我是”的主體性張揚,維護了解構理論;楊憲益夫婦則實踐了從“它是”到“我是”的主體性抑制,消解了解構理論,維護了傳統的“作者中心論”和“原著中心論”。《紅樓夢》作為文學經典,處處體現了漢語的語言文化特色,是中國封建時代末期的社會百科全書。其英語翻譯難度極大,各種翻譯方法必須加以靈活運用。對其翻譯方法的研究對翻譯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兼評〈紅樓夢〉英譯本的補償策略》對翻譯補償理論的歷史、補償手段的界定及分類加以梳理與回顧,提出了顯性補償與隱性補償概念,并評述了語言手段、補償位置、效果對等、翻譯單位等與補償密切相關的理論問題。通過分析Hawkes 英譯本《紅樓夢》中的一些典型譯例,作者指出:補償手段的取舍與選擇受譯者總體翻譯策略以及讀者對象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既不固定統一,相互間也無必然的優劣之分。心理學是個非常新穎的翻譯方法研究角度。《實用主義話語意識形態與人物個性化語言的翻譯--〈紅樓夢〉中王熙鳳個性化語言的翻譯》從心理學角度即實用主義話語系統的幾個主要意識形態特征即個人注意、社會化適應,C-B-S風格分析了《紅樓夢》人物王熙鳳的個性化語言的背景根源,從風格翻譯入手對其語言的翻譯進行了分析評論。提出人物個性化語言的翻譯必須體現形式與內容的同意,以此再現說話者的話語指導思想,從而全方位地再現人物形象。除了翻譯學的角度,從文學或比較文學角度對《紅樓夢》或其英譯本進行各層面研究的論文時有出現。例如《〈紅樓夢〉對話之語用模糊分析》一文根據動態語用學之語用模糊理論,從語言交際者的相互關系、語境、話語之力、言外之力等角度,對《紅樓夢》中一些人物對話實例進行分析,對語用模糊策略的本質特征、實現條件、運作方式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修辭功能形成了進一步的認識。比較文學角度的四篇文章從國別文學、主題研究、人物比較等方面著手,將《紅樓夢》放在世界文學之林進行探討,比如張裕禾的《法國的“新小說”與中國的<紅樓夢>及其它》。
二
從上述分類中我們看到研究的熱點分別集中在語言文字、詩詞、文化、翻譯標準及理論四個方面。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無論是從文化交流角度還是翻譯目的的角度,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譯者、譯文讀者、原作者、原作讀者的關系以及譯者的取向的高度來進行研究和探討。逐漸擺脫了單純從語言文字方面比較譯本得失的窠臼。8篇論及文化的文章有6篇著重譯者的文化取向對翻譯的影響。這六篇文章均發表于2003-2006年間。13篇討論翻譯標準和理論的文章中也有5篇以譯者的翻譯目的為討論的出發點,其發表時間也集中在2002-2006年之間。比如:2003年崔永祿的《霍克斯譯〈紅樓夢〉中的傾向性問題的思考》,海芳的《歸化、異化的統計與分析——〈紅樓夢〉口語辭格英譯研究》。2005年《漢詩英譯中的人稱確定與譯者的詮釋空間-從〈葬花辭〉的三種譯文談起》,2002年《〈紅樓夢〉翻譯中文學形象變異與創造式想象》,2003年《語篇翻譯與譯者的寫作-以霍克斯“作者自云”譯文為例》,2006年《楊憲益與霍克斯的譯者主體性在英譯本〈紅樓夢〉中的體現》,《中西翻譯觀對比研究》等幾篇文章,分別運用歸化、異化策略、語用前提理論、文化適應性原則、后殖民主義批評視角等理論研究了譯者的文化取向在翻譯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由此對譯作產生的影響,視野更開闊,所思考的問題更有創建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紅樓夢》英譯本研究的內容越來越廣泛,百花齊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研究也出現了“文化轉向”的傾向,即學者們越來越注意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和譯者文化身份的角度去研究《紅樓夢》的兩個英譯本。
參考文獻:
[1]海芳.歸化、異化的統計與分析——《紅樓夢》口語辭格英譯研究[J].外語學刊,2003,(1).
[2]張培基.略論《紅樓夢》新英譯的習語處理[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80,(1).
[3]羅其精.“鳳尾”與“龍吟”譯文淺見-謹與錢歌川先生商榷[J].現代外語,1993,(2).
[4]陳國華.《紅樓夢》和《石頭記》:版本和英譯名[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6).
[5]石欲達.中國古典小說書名英譯中的得與失[J].外語研究,2001,(2).
[6]蕭鐘和.《紅樓夢》英譯探源及書名譯法商榷[J].外語教學,1986,(2).
[7]鄭恩岳.談談《紅樓夢》詩詞英譯的人稱角度[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3,(5).
[8]溫建平.漢詩英譯中的人稱確定與譯者的詮釋空間-從《葬花辭》的三種譯文談起2005[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
[9]陳剛,胡維佳.功能翻譯理論適合文學翻譯嗎?——試析《紅樓夢》詠蟹詩譯文及語言學派批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
[10]張滟.符號學層面的語境對譯者翻譯策略的影響分析-從意象和互文性方面分析比較《桃花行》的翻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2).
[11]鄭元會.話語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評《紅樓夢》中王熙鳳一段會話的英譯[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3).
[12]朱軍.銜接恰當,譯文生輝-評《紅樓夢》的兩種譯本[J].外語學刊,1998,(4).
[13]任東升.語篇翻譯與譯者的寫作-以霍克斯“作者自云”譯文為例[J].外語教學,2003,(4).
[14]張曼.楊憲益與霍克斯的譯者主體性在英譯本《紅樓夢》中的體現[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4).
[15]馬紅軍.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兼評《紅樓夢》英譯本的補償策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0).
[16]陳德用,張瑞蛾.實用主義話語意識形態與人物個性化語言的翻譯——《紅樓夢》中王熙鳳個性化語言的翻譯[J].外語教學,2006,(5).
[17]丁建民,嚴爽.《紅樓夢》對話之語用模糊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3).
[18]張裕禾.法國的“新小說”與中國的《紅樓夢》及其它[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84,(4).
[19]崔永祿.霍克斯譯《紅樓夢》中傾向性問題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6).
[20]張映先.《紅樓夢》翻譯中文學形象變異與創造式想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9).
[21]司顯柱.中西翻譯觀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3).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