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負是兒童中常見的一種不良現象。簡單的行為制止經常是治標不治本的。本文擬從心理學的角度透視欺負行為,并依其產生的心理原因有針對性地予以矯正。
一、欺負的概念界定
欺負(bullying)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攻擊性行為,可歸屬為攻擊行為的一個子集。目前,研究者普遍采用英國哥德斯密斯學院的Smith教授對欺負所作的界定,即欺負是力量相對較強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況下對較弱的一方重復進行的攻擊。與一般攻擊性行為不同,欺負具有三個基本特征:(1)雙方力量的非均衡性;(2)重復發作性;(3)欺負者的未受激惹性,或有意性、挑釁性。按其實施方式,欺負可分為直接欺負和間接欺負。直接欺負可進一步分為直接身體欺負(如打、踢、抓、咬、推搡、勒索、搶奪、破壞物品等身體動作行為)和直接言語欺負(如辱罵、譏諷、嘲笑、挖苦、起外號等言語行為)。間接欺負包含社會操縱,是欺負者借助第三方對受欺負者實施的攻擊,如背后說人壞話、散布謠言和社會排斥等。
在欺負現象中,一般涉及四類群體:欺負者、受欺負者、欺負/受欺負者及旁觀者。欺負者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經常或頻繁欺負他人的兒童;受欺負者是指經常或頻繁遭受他人欺負的兒童;欺負/受欺負者是指既欺負他人也受他人欺負的兒童;旁觀者是既不欺負他人也不受他人欺負的兒童。
二、欺負產生的心理分析
對于欺負行為,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大致有“依戀理論”、“心理理論”、“信息加工理論”、“信息歸因理論”、“群體機制”與“態度模式”等。
“依戀理論”認為,兒童早期與其主要撫養者之間形成的依戀類型(回避型、反抗型和安全型)影響著兒童將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