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曾經做過一個“偷車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環境比較臟亂的貧民區,結果發現貧民區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車幾天后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后,那輛車也被偷了。
后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破窗理論”告訴我們:必須及時修好“第一塊被打碎的窗戶玻璃”。防微杜漸,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對此,中國也有許多類似的論述:“小洞不補,大洞難堵”;“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禍患常積于忽微”。
對照學校常規管理和學生的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教育管理者可以從“破窗理論”中得到啟示和借鑒。
一、學校管理中的“破窗現象”及分析
現象一:教室墻壁上的腳印
一次上課時,我發現教室后面墻壁上有兩只腳印,第二天上課時我特別注意了一下,發現墻壁上又多了幾只腳印,第三天上課時我發現教室的后門上也有腳印了。
類似的現象很多:班級里的桌凳,今天少一個螺絲,斷一條腿,明天就可能掉另一條腿,后天就會出現更多的“問題”桌凳;擺放在樓梯口的垃圾桶,如果有紙巾扔在外邊,可能過不了多久,垃圾桶周圍就會堆滿果皮紙屑;聲控開關壞了,如果不及時修復,很快就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壞的,直至壞成一片;自行車如果有一輛車隨意停放,久而久之,肯定會有第二輛,第三輛仿效,最后亂成一片……
分析:上述現象是顯性的,它反映出的“破窗現象”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破窗”助長了人們以下兩種心理:第一種是“頹喪心理”,東西壞了沒人修,集體的東西沒人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心安理得地隨大流。第二種是“棄舊心理”。既然已破廢,反正沒人管,那就隨它去吧。反之,優雅整潔的環境會給我們一種不自覺的暗示:這里不能隨地吐痰,不能隨手亂扔紙屑果殼……可見,人可以改變環境,環境也可以改變人。
學校管理包括人、財、物各個方面,不同學校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學校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妥善解決好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修補好一扇扇“破窗”,學校的辦學水平才會上一個新臺階。
現象二:“小學科”中的大問題
高中階段,“小學科”的教學管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由于科目在高考中處于次要地位,教師和學生普遍不夠重視,如果管理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情況、課堂教學質量等方面往往存在問題,小學科教師的工作情況會很快“傳染”給其他教師,久而久之,整個學校的工作氛圍也會松垮。學生在“小學科”上的學習習慣多為不認真聽課,存在課堂上講話、做其他學科的作業等現象,結果其他學科的課堂紀律也會出現問題,因為任何一個科目的課堂紀律都是相關聯的,一盤散則全盤皆散。長期下去,如果學生中有不完成作業、上課開小差、不記筆記、錯了不改等不良現象發生而得不到糾正,則會在同學中造成不良的影響,形成“破窗效應”,班風,學風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類似的現象如“教師夜值班問題”,往往有個別老師不能到位,或遲到或早退或中途離崗,如果不去阻止的話,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出現。值班教師早退,班級紀律出現松懈,最后學生開始早退,一個班級有同學早退,教室走廊里就開始有聲音,其他班級也會紀律松懈,也會有人早退。
分析:上述現象是隱性的。其背后助長的是以下兩種心理:第一種是“從眾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別人能夠走,我就可以走;別人能這樣做,我就可以這樣做。第二種是“投機心理”,“投機”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機可乘或者投機者占到“便宜”的時候。這些對于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學生們來說,其危害是很大的。
二、學校管理中“破窗現象”的對策
學校存在“破窗現象”是不容回避的事實,而不能得到及時修補的顯性原因往往是學校管理制度本身存在問題,但深層次原因是學校管理者的素質和理念的問題。
學校無小事,養成教育應從最細微處做起。我們提倡“寬容”,但在對待學生的教育上卻不能縱容他們看似不起眼的“小錯誤”,對他們的一個小小的苗頭或趨勢,都要充分重視,小題大做,這樣才能教育本人,防止蔓延。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存在于每天都會發生的“日常小事”中,用教育的眼光看,這些小事恰恰是學生素質的外部反映,一些細小的外部行為表現往往反映出學生的內心世界。因此我們在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學校的常規管理,通過提高常規管理的水平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從根本上修補破窗,為此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重細節、勤觀察
學校管理中普遍存在重規劃、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因此我們必須要轉變觀念,牢固樹立“過程決定結果,細節決定成敗”的理念,在理清思路、理清制度、理順頭緒的基礎上,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充分開展調查、研究,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不放過蛛絲馬跡,不留一處“死角”,在細微之處下功夫,于細微之處顯精神。
2.細分析、出方法
針對問題,及時研究、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從制度、檢查、教育多角度分析,找出原因,對事,對人的處理既要慎重,又要果斷,必須“小事學大事議”,尋找和出臺一切以有利于教師、學生、學校發展為原則的處理方案,把握處理問題尺度。比如說,學校常規檢查中可采取“一日常規反饋單”這一舉措,通過對少數學生、少數班級、極個別現象的限期整改,及時糾正,填補好“窗子”上的“玻璃”,防止“壞玻璃”、“壞窗子”蔓延,以達到整幢“樓房”的安全。
3.講道理、快出手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有“破洞”不要緊,重要的是“堵洞”要及時,對待問題不能“心慈手軟”,更不能聽之任之,要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中。有時候,對小毛病進行大維修,“殺雞用牛刀”能起到防微杜漸,震懾歪風邪氣的效果。不過要主意的是在“修補”的過程中,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努力做到剛柔并濟,以教育為根本出發點,講清、講透問題的性質、危害,讓學生本人和其他人從中充分得到教育。
4.找規律、反復抓
對常規管理中常發性、周期性的東西,要研究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堅持反復講,經常講。培養學生任何一種良好行為習慣,都需要做長期的、細致的工作,沒有科學的方法,單憑熱心和干勁是不行的。進行養成教育最重要的是訓練方法,學校要制訂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一系規章制度和訓練培養目標,與此同時還要有持之以恒、數年如一的堅持精神。如學生管理中的衛生問題,教師上下班的紀律問題,往往會出現時好時壞的現象,這些方面不但要經常抓,而且必須反復抓,在經常、反復抓的過程中,逐步讓師生養成習慣,形成意識,從而真正實現師生素質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