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班有位學生名李怡素,有一階段上數學課時經常做小動作。東張西望啦,玩文具啦,亂翻書啦,等等。該學生是班長,自覺意識很強,綜合素質較同齡孩子優秀,以前可不是這樣的,讓我納悶。上課時就多提問幾次以示友情提醒吧!課后再找她談心。兩三個星期后,效果并不明顯。我決定再次談心。
“李怡素啊,我們姓李的可是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喲,你能數出一些嗎?”
“能!嗯……李白。” 李怡素邊想邊說。
“很好,他怎么有名呢?”
“我們學過他的詩。”
“能背一首嗎?”
“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背得很熟么!”我點頭夸道。“姓李的還有哪些名人呢?”
“李時珍。”
“咦,你怎么知道的?”我吃驚地問。
“我姑姑是醫生,她說過的。” 李怡素頭一歪顯得很神氣。
“你姓李,要成為姓李的驕傲喲。向李白、李時珍他們學習。你已經是班長了,說明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你看,你字寫得很好;讀書不僅流利而且有感情;解題速度快正確率也高;又是老師得力的小助手,能幫助老師做好很多班級工作……”
“我也有缺點。” 李怡素打斷了我的話,有點難為情。
“你有缺點?我怎么不知道?”我裝作驚訝地問。
“我上課會做小動作。” 李怡素自我批評。
“為什么呢?”
“我不是有意的,” 李怡素委屈地辯解。
“為什么?”我真的詫異了。
“因為我想回答問題。”
“這與做小動作有什么關系呢?”我驚詫了。
“因為我發現:只要做小動作,你就會提他回答問題。”
“噢……原來如此!”我終于茅塞頓開如醍醐灌頂了。“你有沒有一堂課,整整一堂課里老師一次也沒讓你回答問題或板演呢?”我思索了良久問道。
“沒有。”李怡素毫不猶豫地說。
“都是老師的學生啊!手心手背都是肉。讓你回答問題的次數不能太多。一堂課就那么點時間,別的同學還有沒有機會呀?再說,你一堂課回答問題的次數往往不止一次,是不是?”
“是。”她感到不好意思了。
“好樣的!”我點頭微笑。
“李老師我知道以后怎么做了。再見!”學生笑著跑了。
“李老師你真棒!你是孫悟空哎!你有火眼金睛。”李怡素邊跑回來邊豎著大拇指說。
“是嗎?”我樂了。
一個多么細心多么聰明多么愛動腦筋且能知錯就改的孩子呦!
教師若真能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為人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堅持“教育無小事,件件能育人”的原則,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走近學生,走進心靈,學生就很容易坦誠相待敞開心扉,師生關系將會非常融洽。我們也會從司空見慣的學生的一言一行中發現很多有趣、有價值的東西。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石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