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狀
新課標的閱讀目標部分就閱讀提出了具體要求。但現(xiàn)實的狀況是“中學生閱讀狀況堪憂”“中學生不讀書”、“中學生拋棄經(jīng)典”……這差不多是老師談中學生閱讀時的共同表述語。
作為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無須遮掩,中學生正在遠離名著,遠離社會與老師期待的閱讀,遠離人類文化的瑰寶和精華。沒有時間,幾乎是學生一致的理由。可調(diào)查情況表明,大部分同學對卡通、漫畫等作品愛不釋手。他們知道該閱讀經(jīng)典文本,也知道閱讀經(jīng)典文本的價值,可中學生在選擇閱讀文本時,卻又近乎本能地拒絕經(jīng)典文本。那么,是什么原因把中學生閱讀推上了尷尬與矛盾的二元悖論中,又該如何去化解這種悖論呢?
二、癥結(jié)
1.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閱讀功利性指向太強
高中新課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有如下表述:“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jié)u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應(yīng)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wù)。”“探究能力”表明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要求,新課標的闡述,也主要是從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角度來表達的。我們也知道,文學閱讀是審美,文學閱讀往往是無功利的,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沒有直接的實際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現(xiàn)實利益。
可我們走進書店,到處充斥的是“中學生必讀XX”,“感動中學生的XX ”……大有學生不讀這些書,縱使做人也枉然的味道。專家、出版社、教育主管部門的用心不可謂不良苦。但是,正是這些“必讀”字樣,讓學生在閱讀前就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先驗地對閱讀望而卻步。
在學校里,老師指導學生閱讀的目的通常有兩個,一是為了完成新課標的任務(wù);二是為了學生的作文。老師用一種量化的目標來衡量學生的閱讀。如一學期讀了多少本書,多少字,做了多少字的讀書筆記,有多少篇心得體會。至于學生是否讀出了該讀的內(nèi)容,那是忽略不計的。
學生在這樣的要求下,閱讀變成必須完成的作業(yè)和功課。學生閱讀目的也就僅僅成了一種敷衍老師的檢查,積累寫作素材,能夠?qū)懞米魑摹i喿x的功利目的暴露無遺。
正是在這樣赤裸裸的功利目標指引下,學生失去直面文本、整體感悟文本的機會,對文本的閱讀演繹為一種生物學似的肢解,學生最終獲得的不過是幾塊知識的碎片,這也就與促進“發(fā)展探究能力”的要求南轅北轍。
2.牽引指向太強,個體獨特感悟缺失
新課標規(guī)定:“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獨特的感悟,這是我們設(shè)置閱讀的初衷。
可我們受傳統(tǒng)閱讀教學觀的影響,認為閱讀是一種接受,閱讀教學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文本意義反映給學生,學生閱讀的過程被定義為被動地獲得文本意義,從而接受知識記憶的過程。
于是,老師不遺余力地條分細縷地講解文本,專家對書本內(nèi)容的理解以“導讀”的形式放在文本的重要位置。更有甚者,有些書以專家的解讀為主體,作者與文本內(nèi)容被放置在一個落滿灰塵的角落,學生難以品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學生的閱讀只是被動地接受專家擬好的既定答案,咀嚼專家嚼過的饃的過程。學生在進入正式的文本閱讀前,頭腦中已經(jīng)裝滿觀點。閱讀,不過是去為觀點尋找佐證的材料而已。這與新課標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要求背道而馳。
學生喪失了閱讀主體地位,也就喪失了品嘗經(jīng)典文化大餐的胃口,閱讀效果自然也難如人意。學生也就以放棄閱讀為快樂,視閱讀為苦差。
3.過分強調(diào)明白,忽略人生長遠奠基
語文新課標說:“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shù)魅力……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升道德修養(yǎng)。”這告訴我們,閱讀并不主要著眼于現(xiàn)實,而是為了能夠給予學生人生奠基。
我們應(yīng)該著眼于學生對人生歷程的美的追尋和積淀,而不是要求學生在瞬時明白文本中心思想,從而失去繼續(xù)探索和追求的興趣。閱讀的過程也就是讀者對某一作品閱讀理解的過程。學生的閱讀常常因為經(jīng)驗、閱歷的原因,對文本的理解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義有所出入,但只要學生的“錯位”理解看上去切合作品實際,讓人信服。我們就應(yīng)當給予肯定和認可,而不必過分矯正。
可我們怕學生理解不到位,不停地指引,要給學生指出微言大義,學生在明白的同時,也就失去了提高的機會和興趣。
三、出路
1.倡導“無用”讀書,摒棄瞬時功利
閱讀的功利目標指向過強,反而抑制和磨滅了學生的閱讀激情。我們追尋的應(yīng)該是讓學生在閱讀書本過程本身獲得快樂,在快樂中得到啟發(fā)感悟,從啟發(fā)感悟中得到提高,進而內(nèi)化為一種人文意識的積淀。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在讀書時,應(yīng)該大力摒棄閱讀的功利色彩,還原學生親近書本的機會。
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把讀書筆記、讀書心得、素材積累等要求暫且放置,首先給予學生直面書本的機會。讓學生在直面書本的過程中,構(gòu)建起閱讀的興趣,把獲得閱讀的愉悅感作為首要的閱讀追求。
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了審美愉悅,就能夠建立真正的閱讀興趣。當有了興趣后,老師再加以適當?shù)匾龑В寣W生在對老師的引導和自己的閱讀感悟中,把閱讀行為從一種自發(fā)行為上升為一種自覺行為,進而變?yōu)閷W生自己主動探求的行為。最終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學生)在閱讀和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思考認識。”
2.倡導個體獨特感悟,摒棄別人先驗觀點
對文本的解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文本的美往往就是在這種讀者與作者的錯位理解中產(chǎn)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魯迅先生論《紅樓夢》的話也振聾發(fā)聵:“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如果老師、專家硬是要把觀點強加給學生,那只能夠培養(yǎng)一批思想僵化、不知變通、更不會創(chuàng)新的平面人。這也就遠遠地背離我們設(shè)置閱讀的初衷和終極目的。
新課標也強調(diào)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選擇“白文本”,而不是“專家解讀本”;選擇有必要注釋的文本,而不是名家解讀占據(jù)文本主體地位的文本。讓喧賓奪主的書走開,讓專家走開。
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當學生從書中得出自己的獨特感悟時,我們要給予鼓勵。當學生得出錯誤的觀點和結(jié)論時,老師應(yīng)該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大力糾偏、撥正,當好“助產(chǎn)士”,而不是越俎代庖,把自己準備好的所謂標準答案灌給學生。當學生的認識過于膚淺,而讓閱讀幾乎沒有功效時,老師應(yīng)該激勵學生追尋更高目標。老師為學生指出方向,為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情景氛圍,“導而弗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獲得個體的獨特感悟。
3.不看重現(xiàn)實明白,注重人生長遠奠基
新課標強調(diào),閱讀鑒賞的較高目標和較高境界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這表明學生的閱讀目的,更多的是著眼于將來對學生本身人格、靈魂等方面的塑造,而不是把獲得短時的閱讀快感和樂趣作為最終目的。
為了這個長遠目標的實現(xiàn),我們就應(yīng)當允許學生在閱讀中“得意而忘言”,而不是去追求短時間對文本既定意義的明白和掌握。讓學生的閱讀體驗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地發(fā)酵、深化,從而使學生真正從整體意義上去理解文本,領(lǐng)悟文本的精神實質(zhì)。當幾十年后,或許文本本身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被學生忘卻,但是當年文本賦予他們的靈性還在,對生命的感悟、對靈魂的啟發(fā)依然存在,并且不斷深化,這對表明閱讀目的才真正的實現(xiàn)。這也才是我們閱讀應(yīng)該追求的目標。
為此,老師在強調(diào)學生調(diào)動閱讀中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時,更多的是在必要的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chǔ)上,去引導學生尋求文本的真意境、真境界,為學生的人生奠基。
(作者單位:四川巴中龍泉外國語學校 四川雙流中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