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边@說明在學校管理中,學校領導的教育思想起著關鍵的作用,要想在教育思想上領導學校,就需要我們學校管理者落實以下幾個“走進”。
一、走進教師
“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沒有這種關心,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階段,我們都需要被他人關心,隨時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認同?!保▋葼?諾丁斯:《學會關心》)教師的成長是需要關心的,一個自身得不到足夠關心的教師是不可能給予學生充分的關心的。而且,學校管理者除了關心教師工作生活外,更需要關心教師的思想,而聊天是溝通的有效方式。
人在輕松的聊天中,最愿意傾訴和傾聽別人的話語。因此,校領導可以利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方式,與教師溝通。在暢所欲言中,教師既能“宣泄”一下心中的苦衷(厭倦、沮喪甚至憤怒的情緒),得到“理解”的慰藉,以減輕心里負擔,又能反映出教室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能讓管理者“照一照鏡子”,以發現工作中的盲點,為改進和完善學校管理獲得第一手資料。
在與教師輕松的交流中,學校管理者不僅可以了解他們的教育思想,還能發現每個老師的長處、不足以及他們的目標,這為學校的校本培訓提供了素材。同時對于大家工作中的困惑,諸如,有的教師會流露(或暴露)出他們不會處理的教學情形,沒有掌握有效教學的內容和方式等問題,校領導可以有意識地滲透相應的理論,以身作則,拋磚引玉,共同研究探討解決途徑。在這樣的“平等”對話中,能夠獲取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分享中,學會關心他人,關心自己。老師們還會意識到科研的重要性,時間一長,就會潛移默化,逐漸“走進”理論,在問題解決中,提高科研水平。
二、走進學生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我們學校的管理更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優質的服務,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并傾聽他們的心聲,讓有學習差異的學生享受到無差異的呵護。因為“看一所學校是好是壞,一個重要的因素不是看它如何對待最好的學生,而是看它如何看待最差的學生?!蔽覀儜撁鞔_“團結所有的學生,不僅為那些成績超群的學生感到驕傲,也為培養出好父母、好鄰居和好公民而驕傲”,因此,我們學校管理者(與教師)應該經常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尤其是自信力不足的學生,在平等的聊天中,傾聽他們的“訴說”,以得到他們最真實的反映,我們也說出自己的心聲,增進彼此的理解。
“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變化快”,這說明我們的教育對象,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我們的學校管理也應與時俱進。課余飯后,聽一聽學生們的心聲,走進孩子們的世界。通過平等“對話”中的充分交流,我們可以學到最鮮活的東西,并適時地調整心態,跨越“代溝”。對于學生好的建議,我們及時采納,以完善學校的管理措施,而對于他們的牢騷(或誤會),一方面,先讓他們一吐為快,在充分聽取的基礎上,進行耐心的解釋和開導,暗示他們學會多角度看問題;另一方面,針對學校存在的不足,我們要及時分析,加以改進。這樣,在師生的相互理解中,體現出人本關懷的氛圍。
在與學生的溝通中,還可以促進的他們的自我管理。交流中,我們可以傾聽學生們的觀點,充分利用學生話題中的事例,提出我們的看法,通過全面地分析,讓他們既提高了認識,又意識到“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的道理。同時,讓他們感受到,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是構成優秀校園文化的關鍵。以此激發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為學校管理增添活力。
三、走進閱讀
首先是閱讀理論。帶著對專業成長的渴望與工作中的困惑,閱讀教育教學等相關理論書籍,能夠提升我們的管理素養,改進我們的管理思路。
比如,通過學習“馬太效應”,我們避免了“評優評先”等激勵活動中只把注意力投到幾個“優秀教師”“骨干教師”身上而出現的“榮譽專業戶”的現象,而關注到每個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教師隊伍得以整體推進;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我們有效地促進新教師和“差教師”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得以發展,讓他們在“成功體驗”中塑造自我,每個人都嘗到了不斷進步的快樂;通過學習傳統教育學與量子教育學的比較,我們在繼承中不斷完善著自己的管理思想,正確處理 “標準化評估”與“個性化評估”的關系,使學校評價制度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再比如通過相關理論學習,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學校是師生安全學習的港灣”的深刻含義,所謂“安全”,不僅僅是其身體上的安全,而且是其暢所欲言、敢于嘗試、樂于探索的心靈上的安全,也認識到學校管理應該是幫助老師和學生沿著一定的路線進行教學和學習的重要指引。由此可知,理論成了我們學校管理工作的“風向標”,為我們營造出民主和諧的管理氛圍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其次是閱讀經典經典??梢宰屛覀儾粩嘭S富教育思想,準確地定位自己,并對自己的工作得失進行有效的反思,同時,也能夠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比如通過相關學習,我們明白了文化素養“難以‘培訓’和‘灌輸’,而是靠日積月累的‘浸潤’和‘孕育’”。在閱讀中我們還“聆聽”了張大千先生的教誨:“作畫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讓我們意識到,教師的專業提升更離不開閱讀,有效的閱讀還能成為學校發展的“源頭活水”。因此,我們把學校的管理重點轉移到了對教師生存狀態的關注,學校管理者以身作則,從自己閱讀習慣的培養做起,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自己的心性及智慧,同時,帶動師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校的規章制度有的進行了彈性的處理,讓老師們走出簡單搬教參、對答案的“藩籬”,走向系統閱讀的詩意“家園”。
當然,以上幾方面并無先后順序之分,它們是有機地滲透在學校的人本管理中,是“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引領,“春風化雨式”的人文熏陶;它能淡化組織賦予的法定權威,增強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自覺意識。使學校管理走向“男性氣質和女性關愛結合起來”的新境界。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