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化名),6歲,小學一年級學生,性格內向,膽小怕事,皮膚微黑,學習認真,遵守紀律,在班上很少發言。因為小朋友開的“玩笑”哭著要回家,由班主任推薦來做心理輔導。
[了解情況]
家長陳述:小苗生來就很黑,同事來看時,戲稱“包黑炭”,當時心理感覺有些不舒服,心想現在孩子還小,長大可能會變白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卻沒有變白的跡象。父母皮膚都不白,孩子好像集父母缺點于一身,比父母任何一個都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有人說孩子“黑”。孩子意識到“黑”不好是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曾經因為“黑”,小朋友不和她玩。有一段時間特別愛美,希望買漂亮的衣服,說老師喜歡漂亮的孩子。當發現穿上漂亮的衣服后,還是被別人說“不漂亮”時,小苗感到“黑”是那么不好。后來與幼兒園的老師有過交流,老師做過一些干預,干預后,小苗在幼兒園里過得比較開心,沒有再提自己“黑”的事。現在,孩子上了小學,已經懂事了,心里仍是擔心孩子皮膚黑會對她的成長造成影響,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這么早就在小學發生了。
班主任陳述:小苗,性格內向,遵守紀律,認真完成作業,很少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教室里,課堂上也不敢發言,如果提問她,需要湊到她的跟前仔細聽才可以聽見。其實,提出的問題,她大都會,就是沒有勇氣大聲回答,可能是小朋友說她“黑”,使其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的緣故。
[分析問題]
1.“外號”
在小苗的成長過程中,“包黑炭”、“黑”這些信息帶給她的是一些不愉快的情感體驗,而且經常不斷地接收這些信息,不斷地被強化,比如,同事聊天,“你怎么搞的,讓你的女兒曬得這么黑”,“來,小黑妞,讓阿姨看看”,“我們不與你玩,那么黑”,等等。實際上,黑本來沒有什么,但是這個“黑”帶給小苗的是負性的評價和情感體驗,影響了她的人際交往。
2.“自卑”
由于“黑”,即使自己穿上了漂亮的衣服,還是不被小朋友接納,不與自己玩,從而由于“黑”而萌生自卑心理。
3.“強化”
父母、同事不斷的“黑”的敘說,由于自己“黑”,小朋友不愿與自己玩,譏笑自己,使“‘黑’等于不好”不斷地受到強化。
[輔導方案]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里克森(Erik Erikson,1903~1994)認為,在個體發展的不同時期,社會對個體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個體自身的需要、能力與社會要求之間就出現不平衡現象,這種不平衡給個體帶來緊張感。他將社會要求在個體心理中引起的緊張和矛盾稱為心理社會危機。而這種心理社會危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嬰兒期(0~1.5歲),嬰兒存在著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兒童期(1.5~3歲),兒童存在著自主與害羞、懷疑的沖突;學齡初期(3~5歲),兒童存在著主動與退縮的沖突;學齡期(6~12歲),自信與自卑的沖突,等等。
小苗6歲,經歷了人生發展歷程的前三個階段,其心理危機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形成了膽小怕事,性格內向、害羞,做事缺乏主動性的人格特征。現在正好處在學齡期(6~12歲),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要獲得自信,克服自卑感。同時,能否形成良好的性格,社會環境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因此,本輔導方案就從改變小苗的個體心理社會經驗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著手。
首先,改善小苗的家庭環境,給家長提出如下建議。1. 同小苗一起探討“什么是漂亮,什么是不漂亮”。2.同小苗一起探討其優點和不足,不足的地方如何彌補。3.當其他人說孩子“黑”時,要站出來替孩子說話,同時教孩子說:“黑”有什么不好嗎,我認為自己黑得很健康。4.多發現小苗的優點,并積極地表揚,比如,“小苗的作業完成得很好”,“小苗很有愛心,心地善良”,等等。
其次,改善小苗的學校環境,給班主任提出如下建議。1. 召開一次別開生面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