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外研究者將學校欺負的理論及實證研究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在中小學進行大規模的欺負干預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介紹在此,希望能給我們以啟示。
1.挪威的反欺負計劃
Olweus在挪威領導的欺負干預活動是最早的一項大規模的反欺負運動。他總結了在學校情境中預防和消除欺負行為的基本原則:一方面創設一個溫暖的、有積極興趣的以及成人參與的學校環境;另一方面嚴格規章制度,明確界定不被接受行為的界線。另外,不管何人違反了規章制度,都應一致地受到非敵意的、非體罰的制裁。這其中隱含了對學生校內和校外行為的一定程度的監督。最后,成人至少在某些方面應作為一個權威者。
具體的干預計劃包括學校、班級和個體三個層次的策略。
學校水平的策略旨在改善學校的物理環境和精神環境,喚起成人對欺負的關注,形成反欺負的學校氛圍。具體措施有:在全校開展欺負問題問卷調查,了解整個學校的欺負發生現狀;通過校會提醒教師對欺負問題予以重視,探討干預策略;通過熱線電話了解受欺負者的心聲;通過家長會和家長進行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成立教師小組以改善學校環境。
班級水平的策略著眼于班級中的全體學生,通過班級成員之間的積極互動創建團結友善的集體,為受欺負者提供積極的支持。具體措施包括:制定反欺負的班規;通過角色扮演練習形成學生對受欺負者的同情感;進行合作學習,建立班級成員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積極關系;班會等。
個體水平的策略旨在通過與卷入欺負事件的學生談話,改變他們的錯誤認識和態度,塑造其良好的個性品質特征。具體措施就是與學生談話,必要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干預計劃的實施首先是將欺負問題的相關材料編制成教師手冊和家長手冊,對教師進行培訓,由學校和教師自行選擇所需要的策略對欺負行為進行干預。
2.英國的謝菲爾德計劃
1991年至1993年,英國教育部在謝菲爾德地區實施了一項干預欺負的計劃,旨在評價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并希望建立適合于更廣泛領域的干預欺負行為的材料和方法。共有23所學校(16所小學,7所初中)參加了這項計劃,計劃的核心是在學校建立一整套反欺負措施。以文件的形式清楚地表明下列內容:何種行為是欺負行為;如果有欺負行為發生將會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應該通知哪些人;應該記錄哪些內容;管理這項計劃的效率是怎樣的。同時,干預計劃中又對課程,操場建設和監督,學校訓練及“同伴咨詢”工作提出了具體詳細的要求。結果發現,各種欺負行為平均下降約46%。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如果學校做出最大的努力,從長遠來講,減少兒童之間的欺負行為是可能的,但要注意三個問題:每個學校都需要意識到堅持反欺負政策的重要性;有必要更多地注意受欺負的女孩,尤其是間接欺負方式;要鼓勵學生將欺負問題報告出來,以促進反欺負工作的開展。
3.荷蘭的反欺負運動
在荷蘭,四大家長協會首先提出對學校欺負問題進行干預。家長、學校和大眾媒體共同合作營造出一種反欺負的社會氛圍。在此背景下,參與反欺負運動的學校首先被要求簽署一份《反對欺負國民教育議定書》,目的在于使學校、家長和學生明確其各自在反欺負問題上的責任,通過共同努力解決兒童欺負問題。具體的干預措施包括:通過給予建議和進行社會技能訓練的方式幫助受欺負者;通過社會技能訓練或克服攻擊行為的方法幫助欺負者;對“緘默的大眾”進行動員;向教師提供有關欺負現象的背景知識,如欺負的表現、原因、后果和處理方法;向家長提供有關欺負的知識;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發展階段提供給學生相應的知識。
同時,他們還設計了一種用于欺負測驗的計算機程序,每個學生只需用大約3分鐘時間就可以完成該測驗。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了解欺負在何時何地的發生頻率最高,據此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通過一年中進行多次測驗,教師可以隨時查看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欺負的發生是否有所減少。
與其他國家的反欺負工作相比,荷蘭的反欺負運動更像是一場全民運動,時至今日,該國的學校已經普遍認識到欺負現象這一現實問題,學校和媒體為此經常展開討論。
4.塞維利亞的欺負干預計劃
塞維利亞學校采取的反欺負計劃非常具有針對性。
在干預前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按欺負持續的時間區分出“開始受欺負”和“受欺負已持續一個學期”的兒童,按頻次區分出“有時受欺負”和“經常受欺負”的兒童,對這些不同的受欺負者采取不同的干預手段,主要有預防和引導兩方面的措施,其中預防措施指向學校中的全體學生,引導措施則指向經常卷入欺負事件的學生。
預防措施包括三方面的計劃:學校生活管理計劃、合作性的群體工作和重在培養感情、態度和價值觀的學習計劃。通過設立一個“標準性框架”規定學生應該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什么時候用什么資源來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創設一種合作性的教育環境,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情感。
引導措施是具體運用研究者提供的“工具包”解決實際存在的欺負問題。
(作者單位:1.河北大學工商學院 2.河北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