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成為“現象”,又是在講讀《論語》心得中“紅”起來的,從事儒學研究的我,自然不能不加以關注。我剛剛拿到《于丹〈論語〉心得》一書時,稍微翻閱了一下,看了幾段于丹對《論語》內容的理解和心得,我的感覺是,基本上準確。我認為,《論語》是中國的“國寶”,現在注釋者不少,能夠結合現代社會生活談自己心得的人不多,于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她讓孔子在群眾中亮相,她帶民眾進入儒學殿堂,讓孔子儒學影響現代人的生活。我認為她的成功,外因是“天時、地利、人和”。內因也有三個因素:一是通俗,她用一般群眾都能聽懂的語言解說《論語》,大受群眾歡迎;二是有趣,她用古今中外的故事、寓言以及典型事例,來說明儒學比較深奧的內容,對群眾有很大的吸引力;三是有用,她講自己讀《論語》的心得,親切、可信,聽眾從中得到啟迪,明白了一些道理,知道孔子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借鑒孔子說法,知道現在應該如何生活。我看到報道說,《于丹〈論語〉心得》已經發行二百多萬冊。我以為,這是大好現象。
對于“于丹現象”,我也有心得。心得有三。
一、文化需要繼承和創新
按鐘敬文先生的說法,文化分三個層次:精英文化、市民文化與俗文化。精英文化探討高深理論,有較多的創造性;市民文化指戲劇、小說、評書之類,是將精英文化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藝術形式的創造;俗文化是指沒有文字的、廣泛體現在民眾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中的文化。把精英的精神轉化成民眾行為,實現移風易俗,也是一種創造。文化的繼承也有三種形式:一是理論創新,這是經的內容;二是闡揚理論,這是傳注的文字;三是傳授經傳,這是廣大教師的工作。理論創新當然重要,那是進步的起點。闡揚理論,是將理論因時因地地再創造,這也是不可或缺的。更多的人將理論推廣到群眾之中,讓群眾掌握理論,這樣理論才能掌握群眾。理論一旦掌握了群眾,就會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理論只有變成物質力量,才能真正起到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理論的意義,理論的現實價值,這時才能得到體現。文化人從不同的角度參與文化傳承和創新,充當不同的角色,都是社會所必須的。傳承與創新是密切相關的,傳承需要創新,創新的基礎是傳承。歷代儒家沒有另起爐灶的,都是要繼承前輩儒家的研究成果,又要根據時代的特點與需要進行創新,否則就傳不下去。
二、文化需要提高和普及
文化要提高,就必須深入研究,就要“板凳需坐十年冷”。對于整個社會來說,需要有人埋頭研究學問,也需要從事普及文化的教育工作者。一般人以為做提高工作的水平高,做普及工作的水平差一些。我不贊成這個觀點。從事研究的水平未必都高,做普及工作的水平未必就低。孔子就是普及教育的大家,水平何嘗不高。現在有些專著從外表看,好像相當高深,有創新,像是高水平的成果。經過細讀,發現只是創造了一些自己也說不清楚的詞語而已,欺騙外行還有用。同行專家看不懂的學術成果,問題在哪兒?這不是很明白嗎。歷史上高水平的儒家都是能夠用通俗的語言,向聽眾解說,雖然說得通俗,卻不是一聽就明白的,為什么?不是語言艱深難懂,而是他們的思想精華,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真正領會。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弟子三千,有教無類,不分種族,不分貧富貴賤。他的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可見他的教育的普及性。《論語》中所記載孔子的言論,在當時就是很通俗的,講的道理也是深入淺出的。孔子是教育大師,是教育專家,也是教育普及的倡導者。我們沒有理由輕視文化普及的教育工作者。用群眾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解說儒家經典,做普及弘揚儒學的工作,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這是偉大的事業!何陋之有?
三、如何研究典籍,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現實中存在著幾種不同的現象,或者說有不同的傾向。一是嚴謹治學,理解正確,解說精當,馮友蘭、張岱年都是這樣的國學大師,一些后學扎實研究,繼承了這樣的傳統,成為學術界的精英。二是治學也很嚴謹,精神實質體會不夠深,解說有時未妥,或者欠精確,在正常學術爭議中,切磋探討,相互啟發,逐漸完善,共同提高。這是多數學者的普遍狀況。三是個別人以為學術是可以隨便亂講的,有的望文生義,有的天馬行空,標新立異,自以為創新,甚至說自己揭開了千古之謎,發現了千古奧秘,武斷地認為此前的所有解說都是錯的。他們有的無知,有的浮躁,急功近利,到底經不起行家的質問,很快也就消失了。四是學術騙子,他們用各種非學術的手段在學術界折騰。有的利用政治名人為其張目,拉大旗,做虎皮,包裝自己,嚇唬別人。更為惡劣的是,從著名學者那里騙取一兩句客套話,在學術界大張其鼓地宣傳,再以此騙取社會名流的支持。過去有人用《老子》招搖撞騙,現在也有人打《論語》的主意。這一類人弄虛作假,欺世盜名,不屬于正常學術討論的范圍。
于丹是不是亂講《論語》?有人說:“說不盡的《紅樓夢》。”套用一下,也可以說:“說不盡的《論語》。”《論語》說了兩千多年,現在還在繼續說。說者的角度不同,自然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于丹認為:“《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她有這種感想心得,有這種說法,當然無可厚非。
學術問題是可以討論的,誰也不好斷言自己的說法是絕對正確的。但是,有些人的說法,在學術界是公認的錯誤,應該不在我們討論之列。我以為于丹的心得是深刻的,沒有亂講《論語》。
我認為于丹不是全面解釋《論語》,只是講讀《論語》的心得,因此,按注解的要求,是強人所難。我以為聯名“抵制”于丹,沒有必要。因為有許多人購買于丹的書,海外學人說“于丹讓我們著迷”(《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3月3日第二版),他們認為,“于丹教授將先賢的理論精華推及適用于當今社會個人,簡單質樸的道理后蘊藏著深遠和諧的為人處世之道,使我每看完一集講座后便會久久地思考,對話自己的內心,抹除心靈的蒙塵,于是再抬眼時便天藍地闊、花紅柳綠。”(訾方于法國巴黎)于丹講《論語》是“從經典之作中獲得心境的舒散劑”(張貴鋒于日本東京)。再說,中央電視臺是公共設施,“百家講壇”總策劃萬衛希望推薦名家參與。誰認為自己比于丹強,可以學毛遂自薦。如果會像于丹那樣火起來,那也是對社會的貢獻。不過,“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易中天、于丹都是下功夫煉出來的,也是百里挑一選出來的。我不認為易中天、于丹說的每一句話都對,但是,誰能保證自己的言論滴水不漏呢?經過長期思考,自己覺得成熟了,寫出文章發表,還經常發現有錯誤。易中天、于丹到現在為止,他們沒有亂講。我雖然講不到他們那么好,還是支持他們的,贊賞他們的。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