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批語是教師對學生習作的再指導,比作前指導更具個性化和針對性。學生對批語的輕視、漠視甚至無視,已經嚴重制約習作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引導學生關注習作批語,我校進行了“二次習作”實驗:每次習作批閱、評講之后,要求學生針對批語指出的不足,對習作進行再修改,完成二次習作,教師進行二次批閱(倘若學生對自己二次習作成績仍不滿意,還可以進行第三次、第四次習作,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為了充分發揮二次習作的導向作用,我們在操作過程中采用了“橫”“豎”“撇”“提”四種評價策略。
所謂“橫”,是指“橫向評比”。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強化理論認為,學習結果的反饋信息,有利于激發學習動機: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其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手段就會得到及時強化,激起進一步提高的愿望;讓學生明確自身的缺點和不足,能激發他們采取措施,自我完善。因此,我們在批閱學生的初作時,采用“橫向評比”的方式,依據習作的達標度及其在全班學生習作中所處的“相對”地位給予客觀評價:既肯定長處,又指出不足。特別強調提出具體的修改建議,不能只寫“內容不具體”之類的批語,應具體指出哪兒不具體,從哪些方面修改就具體了。學生看了這樣的批語,對自己的習作不僅“想改”、“會改”,而且能“改好”。
所謂“豎”,是指“縱向評比”。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習成績的取得,乃是學生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和求知興趣的源泉。隨著成績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就越來越高,興趣也就越來越濃。因此,在二次批閱時,我們將二次習作與初作相比較,依據“進步幅度”評定等第。只要有一點兒進步,就給予肯定;哪怕二次習作仍未達標,與本班其他學生習作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只要進步幅度大,照樣可以評定為“優”。一位五年級學生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是我最高興的一天,因為我二次習作得了‘優’!這是我的習作第一次得‘優’。老師夸我會讀批語,改得仔細。我要加倍努力,爭取每次習作都得‘優’!”果然,這位學生后來每次習作都能認真寫、仔細改,習作經常得“優”。“縱向評比”,重在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二次習作中發現了自己的進步,品嘗到了琢磨批語、認真修改的甜頭。這種成就感會不斷強化學生的后續習作動機,使學生產生巨大的習作“內驅力”,成為他們寫好作文的一種重要的、穩定的推動力。
“撇”(讀“piē”),意思是“舍棄”。一方面是指學生在完成二次習作時,只對原文存在問題的段落進行修改并謄抄,其他段落不再謄抄。這不僅凸顯了被修改部分,便于教師在二次批閱時將兩次習作的“對應部分”做比較,而且避免了機械重復可能導致的學生厭煩心理的產生。另一方面,是指對習作評改目標作一番“去粗取精”的工作,不搞“滿漢全席”式批閱。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會讓他們顧此失彼,無所適從,望而生畏。我們規定,每次習作指導、批閱和修改要突出訓練重點,訓練重點一般確定1~2個,最多3個,其他方面只作一般性要求,不列入評改目標。目標集中了,不僅學生便于把握,教師批閱起來也輕松。比如:蘇教版國標本語文五年級(上)《習作2》,要求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一種小動物。我們根據本次習作要求,確定了這樣三個訓練重點:1.描寫“外形”,有序而具體;2.描寫“動作”,細致而用詞恰當;3.在“外形”與“動作”之間使用過渡句。學生初次習作圍繞這三點去構思、寫作,教師緊扣這三點去批閱,學生針對這三點讀批語、明得失、再修改,完成二次習作。三個訓練重點如一條主線貫穿導、作、評、改全過程,長短得失一目了然。一位學生課間跟我聊天時說:“說實話,以前我拿到作文本,看到滿篇批語,頭都大了。硬著頭皮讀了一遍批語后也不知啥意思,所以,一提到作文就頭疼。現在好了,您寫的批語都圍繞那兩三條寫作要求,我一讀就明白我的習作哪兒寫得好,哪兒需要再修改,該怎么改心里也清楚。比如我這篇《可愛的小白兔》吧,您在批語中指出:‘外形寫得有序而又具體,過渡很自然,只是小白兔吃胡蘿卜時的動作寫得還不夠具體。請你回家后再仔細觀察觀察,把動作部分改具體些。’于是我放學回家仔細觀察了小白兔吃胡蘿卜時的一舉一動,很容易就把動作改具體了。現在我不怕寫作文了。”
所謂“提”,就是提高表現突出的學生的知名度,擴大他們的影響。“表現突出的學生”包括習作優秀的學生和二次習作進步明顯的學生。我們有意識將這些學生的習作成績放大:對初次習作就達標的學生,要求他們將習作謄抄在學校統一印發的“學生優秀習作稿紙”上,由教師推薦發表或編印《優秀習作集》供大家欣賞,不要求他們進行二次習作(實驗中發現,這些學生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習作水平,他們總是非常主動地對習作進行認真修改后才謄抄);對二次習作進步明顯的學生,要求他們把兩次習作的復印件交上來(避免無效勞動),編印《進步習作集》供同學們學習借鑒。這些措施不僅直接強化了“表現突出的學生”的習作行為,而且通過他們的榜樣作用,對其他學生也產生了替代強化作用。
“橫豎撇提”評習作,使學生的目光在習作批語處聚焦。習作批語不再是一種“擺設”,而成為學生習作水平再提高的“助推劑”。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