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客觀上為教育的發展和變革提供了強大的資源、工具和動力,為教育的突破和創新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校園網遍及各地,各種軟硬件層出不窮。但是,我們需要深思的是,技術繁華的背后,學校的教育教學是否真正發生了預期的變革?在南山附校,目前,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化,“質效”的概念日漸突顯出來,與大家熟知的“質量”一詞相比,質效更強調單位時間內的質量效益。提高教學質效,不僅是新課程獲得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新課程較之傳統課程更具生命活力的根本標志。圍繞這一核心任務,信息技術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功能才能不辱使命,對提高教學質效做出最大的貢獻?
走過幾年摸索的路程,我們對信息技術的理解已經不僅僅是將其作為一種輔助教師教學的技術手段,而是更加側重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將信息技術作為實現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根本變革的資源背景和重要載體,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去推動課堂教學的整體改革,提高教學質效。因此,我們在大量案例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的基礎上,構建了將信息技術作為媒體層面、工具層面和學習資源層面的融合各個學科、各種課型的三階段三層面教學模式,形成了我校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總體策略。
一、信息技術在媒體層面上的運用
這是基于“輔助”的理念,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即課件來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在這個層面上,信息技術扮演的是媒體角色,發揮的是媒體功能,體現的是媒體特征。我用簡單的圖示來表明它在教學中的運用。
在運用信息技術的最初階段里,我們將信息技術用于課堂教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將其作為演示工具,來創設鮮活多樣的教學情境、解決教學過程中的疑難點、組織課堂教學等等。

[案例1]白智敏老師在執教《我愛我家》時,充分挖掘師生自身家庭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師生共同用多媒體鏡頭去記錄、編輯和再現家庭生活中的精彩場面,傳達家庭生活的各種感悟和新的認知。
科學課運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分子的排列組合,演示生態系統的發育、演化和動態平衡,并將自然界中的水循環、天體運動的規律、光的傳播和成像等都制成了視頻。
幾年來,我校廣大教師已經形成了應用課件輔助教學的意識,盡管它與傳統的教學掛圖、模型、標本等并無本質的區別,但它能夠生動形象地演繹、觀照教材文本,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靜態為動態、化無形為有形,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縮短了學生的認知過程,大大加快了課堂節奏。
這種在媒體層面上的課件運用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最低層次,目前,大多數中小學老師仍采用這種方式。當然,此時的信息技術仍然掌握在教師手中,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運用,并不引起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但這種模式的運用顯然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喚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系統知識體系的傳授,具有比較好的效果。因而,它是不容被忽視的,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它不僅存在而且仍將繼續發揮它在課堂教學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術在工具層面上的運用
這是基于“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像顯微鏡、望遠鏡等其他所有可能獲得的教學工具一樣作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扮演的是學習、研究工具的角色,發揮著新型探索工具的作用。我仍以一個簡單的圖示來表明它在教學中的運用:

各學科在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使用時,也創設了適合自身學科特點的一系列不同的運用。
我校在2002年,經過周密的醞釀和部署,花費相當的投資開始建立數字化實驗室,全套引進并安裝美國Vernier科學實驗系統的Logger軟件。4年來,經過不斷的調整和建設,數字化實驗室日趨完善,無論是在高中的研究性學習還是初中的科學教育、綜合實踐活動中,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案例2]我校學生利用MG-BTA型磁場傳感器自主開展的小課題研究《學校計算機房電磁輻射的測量與研究》,通過精確地定量測試學校機房電腦產生的電磁輻射劑量來探討如何實現機房計算機最合理的空間配置以及人機之間的最佳位置,從而,在現有的條件下,將計算機對人體產生的輻射傷害降低到最小。該課題得到了相關權威專家的高度贊賞,在第20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并獲組委會頒發的中鳴數碼科技大獎。
實踐證明,數字化實驗室在我校的建成并使用,有力地支持了學生的深度學習,促進了學生高水平的思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
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在作為學生學習工具時,也對提高教學質效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案例3]初中英語一直以來都是我校的劣勢學科,每年的中考優秀率也剛剛超過全區的平均水平(全區平均優秀率為25%),遠低于我校其他學科的水準。2004年學校引入并使用敏特英語網絡學習平臺?!懊籼赜洃浺妗币蚱溥\用了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在突破單詞記憶難關,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縮短學習時間方面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效果并被相關實驗學校反復證明。兩年來,我校英語組的老師們將該項成果與他們的課堂教學實際相整合,不僅是驗證,更重在探索符合我校學生特點的有效的英語學習模式、路徑,幫助學生構建個性化的英語學習策略,大大提高了英語教學質效。在2006年的中考中,我校英語優秀率一躍而至45%,為全校之冠,也為運用信息工具提高教學質效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目前,我校敏特網絡英語學習平臺已升級到第二代,已經在小學、初中、高中全面鋪開,處于進一步的優化和深入研究之中。
綜上所述,這種在工具層面上的技術運用是其與學科整合的較高層次,其重要特征就是引發教學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從教師手中的媒體逐步變成了學生手中的工具,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的對象;教師演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三、信息技術在環境資源層面上的運用
這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計算機的人工智能化。這時的信息技術已作為構建自主、探究學習環境的重要要素來支持教學,它扮演著學習資源的角色,發揮著創建新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生態環境的作用,進而讓學生真正獲得學習的自由,為他們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嘗試和創造的條件。

信息技術在這個層面上的運用,在我校主要是伴隨著學習交流網站的開發和建設而開始的。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許多老師意識到,網上盡管有大量的資源,卻未能根據學習者的實際需求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組織,從而很難為學習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支持;而如果創設一個個針對性、實效性很強的學習網站,上述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案例4]我校由馬興貴老師牽頭,在充分考察、研究和比較同類學科網站的基礎上,結合深圳課改環境下學科、學生、課堂的特點和實際,率領一批師生創建了“巔峰E語在線”(www. zwhd.com)語文作文網站,實現了學科資源的積累和再現功能。別具一格的多方位互動和反饋功能,也實現了虛擬課堂對個性化寫作和學生人格發展的指導功能,促進了師生、生生間良好的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除此類網站之外,我校目前的主要網站還有班級式學習網站、專題式學習網站等等。
信息技術在環境資源層面上的運用代表著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未來的發展方向。因為此時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借助網絡和媒體,經過整理、組合、互相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為學習者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從而促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的變革,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
提高教學質量,是基礎教育永恒的話題。這一話題之所以在今天再次成為大家思考的焦點,是由于課改的進一步深化所帶來的對教學質量的挑戰。在課改逐漸步入高原期的時候,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有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已不是“空中樓閣”。
?。ㄗ髡邌挝唬簭V東省深圳北京師范大學南山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