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體育活動對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被人們所共知,中小學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體育教學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首先,體育教學與日常其他課程相比,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幾乎所有的運動項目都需要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種情感體驗。學生可以在運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在體育教育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教學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對自我會有一個比較實際的認識(能力高低、修養好壞、魅力大小等),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校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
再次,體育教學中,學生通過手勢、表情、身體,隨著教學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溝通和交流,在不自覺中會產生親近感,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同時,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必須服從教師、團結同伴,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在交往中的社會公約和團體規范意識,加強自身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使人際關系得到改善。
最后,體育活動能直接地給人愉快和喜悅,并能降低緊張與不安,從而調節人的情緒,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教學
學校的體育教學應讓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知識的內容。要讓學生知道身體健康只是健康的物質基礎,而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產生更大的價值。同時,應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使其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培養學生及時而恰當地調節自己心態的能力,并鼓勵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在運動中尋求快樂,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體育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當中,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并因人而異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孤僻、怪異的學生適宜選擇籃球、足球、排球、集體接力、拔河等項目;優柔寡斷的學生可讓他們多參加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項目;靦腆、膽怯的學生可讓其選擇武術、體操(單杠、雙杠、跳馬等)、籃球、足球等項目;對急躁、易怒的學生適宜選擇下棋、太極拳、慢跑、長距離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項目;缺乏信心的學生應選擇一些簡單、易做的項目,如跳繩、俯臥撐、廣播操、跑步等;遇事緊張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多參加激烈的比賽,特別是足、籃、排項目;自負的學生可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動作較復雜的技巧性運動,如健美操、技巧、跳高、跨欄等項目。
3.教學多樣性和多選擇性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多樣性是指體育教師所能展現給學生的不僅有豐富的教學內容,而且有變化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體育與健康標準》強調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提供不同的運動項目讓學生自己選擇,以使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都能得以充分發揮,在各自擅長的項目中找到運動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達到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體育與健康標準》要求。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