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業負擔近幾年是教育部門和社會一度關注的問題,各級教育部門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效果卻不太明顯。據調查,中小學生平均每天在校時間8.9小時;75%以上的小學生的作業量在2小時左右,初中生每天完成作業量2小時以上,高中生的作業量更是不斷遞增。初中學生52.3%睡眠不足8小時,高中生60.2%睡眠不足8小時,小學生46.4%睡眠不足9小時。本文在分析減輕學生負擔難以有效的原因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愿學生的學業負擔得以有效減輕。
一、影響學生減輕負擔的問題和原因
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國中小學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試辦法等方面改革還不夠徹底,反映到學校工作中,近幾年又發展為片面追求升學率。在現階段中、高考指揮棒的揮舞下,整個社會評價,往往因一個學校升學率的高低,影響學校的聲譽、社會地位及生源。減負必須與招生政策相配套才可落到實處,考試制度改革、課程改革、評價制度改革等教育配套改革如果跟不上,減負將難以實現。具體原因有:一是教師給學生留的作業科目太多;二是許多家長不愿減;三是一些教師也不愿減。
二、重視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率,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走出認識誤區。要著重解決三個片面認識:一是片面的質量觀。即認為高負擔=高質量,通過布置超過學生承受極限的課外作業來提高質量。這種做法使學生整天埋于作業堆里,成了做作業的“機器”,既阻塞了學生思維的開發、學習能力和興趣特長的發展,又損害了身心健康,束縛了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是一種片面的質量觀。教學質量的實質應該是教育任務的全面完成和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二是失真的師愛觀。加強課業負擔伴隨著教師的辛苦,所以,作業負擔過重經常同教師的師愛和責任心交織在一起,老師認為補課越多,作業越多,越能體現師愛,家長也常常以此評價老師的工作態度,如不這樣,還會落下“不負責任”的罵名。這種犧牲學生發展后勁和身心健康的做法不是真正的師愛,而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三是落后的學習觀。即過分強調“勤學苦練”。用學習時間的長短,作業量的多少來衡量學生的勤奮程度,忽視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學習不僅有知識學習,還有技巧和技能的學習、以思維為主的心智學習、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學習成績不完全與學習時間成正比,主要取決于學習效率的高低。
第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一是課前要充分準備;二是減少課堂時間損耗;三是改變課堂結構,講、練、查相結合,教師的知識點要抓準,教法要力爭靈活,步驟要力爭扎實;四是優化教學手段,實行教學技術的綜合化,盡可能廣泛使用電化教學以增強直觀性,提高學生儲存記憶的速度、長度;五是對差生實行超前輔導,為提高課堂效率創造條件。
第三,要精心設計作業,減少低效和無效勞動。要做到“三禁止”、“三控制”、“三加強”。三禁止:禁止把作業作為處罰犯過失學生的手段,即布置懲罰性作業;禁止互相用作業去爭奪學生課余時間;禁止布置簡單重復的機械性操作訓練的無思考性作業。三控制:一是控制作業總量;二是控制興趣題和思考題的數量和質量;三是控制星期天和節假日的作業質量。三加強:一是加強作業設計把關,精心設計作業,努力體現典型性、層次性、綜合性、多樣性,達到少而精和“以一當十”,分層布置作業并按“必作”和“選作”提出不同要求;二是加強練習冊習題集之類資料的管理,這其中又包括教師管理和學生自我管理,尤其是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習題集的能力,讓他們學會使用練習冊,學會用好習題集;三是加強對學生作業的訂正,成立訂正小組,做到日抓周查月小結。
第四,優化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一是落實學生的學習主人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一方面在教學中貫徹主體教育思想,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讓學生知道推導過程和解題過程,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創造條件讓學生去體驗通過思考得到成功的愉快。另一方面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努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二是訓練學習習慣。教師要給部分學生制訂上課、自習、作業、復習、閱讀、考試、作息七個方面的優良習慣要求,并通過嚴格、有序、反復訓練和達標驗收督促和強化學生落實,使學生形成自我運動和自主學習。三是指導學法,促進轉化,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教師要按照“指導學法——發展學習興趣——改變原有不良方法——鍛煉意志,形成新的行為方式——培養學習技能——內化學習能力——學習能力轉化為各科知識”的思路實施教學改革,通過教學示范,榜樣示范,學生自講,小組互講逐漸使各科學習方法知識變成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使學生逐步通曉學習門徑,掌握科學的方法。
第五,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學習動力。主要措施是:培養提高學習心理品質,促進主動發展。一方面,開展學習目的教育,圍繞構成學習積極性的有效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求知欲、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自信心、意志力、獨立性、創造性等,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樹立精神支柱,努力克服惰性心理。另一方面,要加強心理教育和輔導,預防心理偏差的產生,使他們能以良好的心理品質,經受各種困難和挫折,并能隨時主動地自我調節心理,及時解除自己的焦慮與困惑,達到心理平衡以保持樂觀的心境。創造和諧、愉快、樂學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一方面,要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輕松、平等、民主、師生互相尊重的心理環境,決不諷刺、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活動,擴大學生交往面。在交往中得到喜悅和寄托,獲得啟示和力量,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耐挫力,使個性化和社會化和諧協調,從而促進心理健康,實施成功教育,減輕心理壓力。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對考不好的學生不能公開批評、寫檢查、請家長,而是幫助他正確分析原因、鼓勵其進步。對學業成績實行分層要求鼓勵性評價,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六,要多方聯動,推進“減負”。各中小學要進一步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規范辦學行為,加大治理力度,務求取得“減負”成效。在規范辦學行為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減負”與提高質量的關系、與嚴格要求學生的關系、與加強教師責任的關系、與刻苦學習的關系。
“減負”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升學競爭,教育評價制度等因素仍然嚴重阻礙著“減負”工作的開展,各種配套措施、制度還跟不上“減負”的步伐,使教師不敢放心大膽去實施,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減負”的落實和成效。只有社會各界同心協力,一齊行動,及時清除各種障礙,才能把“減負”工作推向一個新的臺階,達到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邯鄲市第23中學)